王曉楠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差異下的體質對比研究
王曉楠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為探討不同體育生活方式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及數理統計法,對沈陽市1080名大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質調查與分析。研究顯示,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不良率約占總體近59.98%,且女生比例偏多,體質也處于不良狀態。此外,無論男女,隨著體育生活方式的下滑,體質也表現出降低的傾向,說明兩者間有相互依存的關系。這表明,養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對改善體質健康狀況具有重大意義。
體育生活方式 體質 差異 對比
隨著“十二五”期間學校體育工作的廣泛開展,“體質健康”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體質狀況好壞直接影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體育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促進人們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僅截取體質中的某一要素來探討二者間的關系,但體質各個要素對身心健康均有重大意義。因此,該研究從科學、全面的角度出發,以期探討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質各個要素間的關系,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改革提供實證依據,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有益動力。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群體面臨的壓力將逐步增強,如不能快速適應和進行合理調節,很容易對身心造成傷害,體育作為高校一項重要的教育過程,對優化大學生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體育生活方式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在行為主體(個人或群體)的主觀參與下,按照一定的行為方式并依賴所處的社會環境,進行科學有規律的體育活動。作為生活方式的一個分支系統,從客觀上看與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穩定息息相關;在主觀上也與所處體育環境的滿意程度有著重要關聯。所以,培養科學、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對于提高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提高高校人才質量均有重大意義。
大學正是青春活力、完善自我的年齡階段,同時也是易受社會中不良思潮影響且無法正確處理與對待的階段。通過研究可以看出,男生體育生活方式良好的人數要多于女生,說明男生的體育生活方式優于女生。因其天性使然,喜動勝過喜靜,對體育活動的參與熱情要高于女生,易于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和鍛煉態度。盡管如此,男生體育生活方式良好率僅為34.76%,明顯低于不良組,女生僅有23.20%的人呈現良好狀態。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良好率呈現下降趨勢,女生比男生更為明顯,其狀況令人擔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國外許多國家對體質研究工作非常重視,都研制了適合本國特點的體質測定方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日本和美國。
在日本,體質健康不僅受政府重視,企業也十分重視員工的體質。在美國,體質的英文是Constitution和Fitness或Physical Fitness。Constitution主要在醫學界使用,體育界則使用Physical Fitness。綜合國外學者的研究理論,我國體質研究者將其定義為:體質,即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主要由身體形態發育水平、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理及社會適應四方面構成,是衡量健康狀況的硬性指標。
2.1男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身體形態繼續保持良好狀態,但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理因素三方面得分都呈現下滑趨勢。其中,除身體素質中的握力和坐位體前驅外,其余得分均在60分以下,處于不及格范疇之內。
雖然相比較女生,男生更喜歡參加體育運動,但外有懶散放縱之誘惑、內有吸煙飲酒之惡習,在內外雙重不良作風作用下,形成了身體素質連年下滑、身體機能不斷走低、心理素質持續減弱的現象。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帶來嚴重危害。要有效解決當前問題,應針對男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開展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運動項目。激發其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并把學生的體育態度、運動能力、心理因素與運動量、運動項目、 開展形式相結合。此外,更要建立有效的體質監測系統,便于男大學生體質在科學的體系下不斷發展。
2.2女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
從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女大學生體質和男生呈現出相同趨勢,其中,在身體素質中,僅有坐位體前驅和良好組800m得分在60分以上,其體質狀況較男生更加令人擔憂。女生更偏愛活動強度小、對抗性低的運動項目,因性格因素,喜靜不喜動,在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和態度上也不及男生。
近年來,受“苗條”思想影響,在得知運動對減肥瘦身有積極作用,部分女大學生為了追趕潮流,有時也會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一些學者針對其心理,也嘗試科學運動與瘦身相結合,來增強其運動熱情,從而改善女大學生生體質狀況。從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方式會帶來一定的良效,但用運動的方式瘦身,需要每天進行規律、科學的體育鍛煉,長期堅持才會見效。同減肥一樣,要想體質狀況在健康、科學的方式下不斷增強,也非一朝一夕之事。現今,在家長忙溺愛、學校怕出事、學生無主見的協同作用下,體育在高校中的實際意義已經減弱,很多耐力性項目已經在部分高校的運動會上消失。長此以往,會帶來學生體質的“早衰”。基于此,高校應開展更加大眾化、實用性強的體育項目,運用不同方式激發女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改善其體質現狀,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體質平均得分為別為50.95±24.21、50.89±22.59,均低于60分,屬于不及格范疇之內。進一步分析比較得出,男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與身體機能和心理素質有顯著性相關,身體素質方面與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和1 000m跑也具有相關性。女生除心理因素和身體素質中仰臥起坐、800m跑外,其余均和體育生活方式無相關性。但這并不能說明二者無相關性,已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人的體質狀況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體質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科學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說明了大學生堅持每周3次,每次30min以上,保持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提高體質等級,表明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是大學生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有效途徑[21]。該研究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隨著體育生活方式的下滑,體質也逐漸降低,二者存在正相關關系。此外,雖然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理因素三方面狀況不容樂觀,但身體形態依舊保持良好狀態。說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身體形態的發展帶來益處的同時,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心理因素三方面卻在不斷下滑。
學校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選擇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完善體育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從而改善其體質健康狀況。大學生在面對學業和就業雙重壓力下,只有注重體質的提高,才能擁有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資本,才能迸發自己真正的力量。
總體看,大學生體質狀況不容樂觀,平均得分在60分以下,處于不良狀態。隨著體育生活方式的下滑,其體質也逐漸降低,說明兩者間有相互依存的正相關關系。因此,養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將更有利于體質健康狀況的改善。
[1]錢振宇,劉一平.大學生生活方式與體質的關系[J].宜春學院報,2012,34(12):125-127.
[2]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21-23.
[3]毛建榮.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與檢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4]章小輝,曾云貴.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相關研究[C]//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昆明:中國大學生田徑協會.2007:111-112.
G807
A
2095-2813(2016)09(a)-01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