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高校網球教學中學生系統自組織的生成
李盼盼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傳統的體育教學系統和學生系統都是處于“被組織、關閉式”的狀態,是基于“工具主義”教學理念的體育教學。它強調的是教師、教材、課堂的絕對性地位,完全忽視了學生自我發展的可行性,是一種陳舊的教學理念,已經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而20世紀70年代以后興起的自組織理論,正是我們所期盼的,能夠實現這一范式轉折的“清道夫”。它強調的是系統的內生力,即學生系統、體育教學系統不斷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演化,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能充分彰顯學生的主動性。
哈肯指出:“如果一個體系,在獲得空間的、時間的或功能的結構的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擾,我們便說該系統是自組織的?!边@里的“特定干擾”一詞是指,那種結構或功能并非是外界強加給體系的,而是外界通過特定的方式作用于體系的。自組織理論,強調的是系統的內生力,包括系統形成的條件、動力、演化途徑、演化形式和未來前景等,與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等一一對應。而學生系統作為教學系統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通過探尋學生系統獨特的內在組織特征,幫助學生系統形成自組織,在高校網球教學中已顯得更為重要。
1.1 打開學生系統對網球課的開放程度
開放是學生系統發展的前提;打開學生系統的開放程度,是提高學生網球運動能力以及形成自組織的基礎。在網球教學中,學生系統的內部結構主要包括網球知識結構、網球運動能力結構、網球思維能力結構以及個性特征等學生的內在品質,且它們之間存在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外部結構主要包括網球教師、網球教學方法、網球教學組織形式、網球教學評價方式以及網球教學場地設施等外部教學環境。只有通過不斷地優化學生學習網球的“外部教學環境”,才能更好地引導并激發學生對網球課的開放程度。
1.1.1 張揚網球教師新思維 從古至今,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宰者亦或“霸主”,猶如一朵揮之不去的云彩始終籠罩著我國傳統教育的大課堂,且教師固定化了的傳道授業的角色也已經深入人心,體育課堂自然也是難逃厄運。要想扭轉這種局面,新時代的網球教師必須嘗試以新的思維和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1)網球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絕非“復印機”,不能在學生身上完全印上自己的技戰術身影,要鼓勵學生不斷嘗試、變化和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技戰術風格。(2)必須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球場上,網球教師決不能像對手一樣永遠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要讓平等成為師生交流的基礎,努力做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和聆聽者,即“平等中的首席”??傊?,網球教師要明確網球教學的意義在于激發學生內心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戰術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網球、對體育更深層的理解與認知,從根源上埋下終身體育的種子。只有這樣,學生系統對網球課的開放性才會逐步打開。
1.1.2 開拓網球教學新方法 近年來,我國高校傳統的網球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主要包括以下5個步驟:(1)教師講解并做技術動作示范;(2)學生模仿教師技術動作;(3)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動作;(4)學生分組練習;(5)期末教師對學生技術動作進行考核。這種傳統的“接受學習”過于死板,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注重面向集體卻常忽視了個別指導,不利于學生系統開放性的提高。因此,網球教師應當綜合且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探究教學法、領會教學法、異步教學法、小群體教學法、錄像反饋法和快易網球教學法等,調動和保持學生主體的積極性、開放性??蔀閺母顚哟蔚赝诰驅W生對學習網球的興趣,使網球課的開放程度越來越大。
1.1.3 優化網球教學組織形式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它也有一系列不足,會導致學生脫離現實生活現象的發生;不能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實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在網球課上也是如此,不但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也阻礙了學生系統的開放性。新網球作為一項對技術動作要求精準、戰術組合要求恰如其分的隔網對抗性項目,要求網球教師既要及時指導學生的技術動作,對學生的錯誤動作給予積極的信息反饋,又要重視對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因此,網球課應當在“小班授課”的基礎上確定為6人1組,形成網球教學的最佳組織形式—6人制小班授課。原因包括以下3點:(1)小班授課人少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加強師生之間的開放性,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2)“6人制小班授課”兩兩分為3組,可以進行有輪回的比賽訓練,培養學生的戰術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隨機應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賽的勝利或者失敗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或者讓其感受挫敗的滋味,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開放性,讓學生對網球的認識達到更高的層次和領域。(3)“6人制小班授課”可以進行師生角色互換,既能檢驗學生的網球基本功是否扎實,又能培養和激發網專學生當教師或者教練的能力或潛力,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親密程度。
1.1.4 重塑網球教學評價模式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和網球教學評價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復雜性與開放性,完全統一的“唯技術、唯結果”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形式忽視了學生個體起點等的差異性,容易扼殺學生的積極態度。而美國式評價強調學生所學、評價標準、評價環境都必須直接為實現預期目標服務,換句話說也就是評價不是結束,而是學習的一部分。在網球教學中,以“6人制小班授課”為例,評價要做到以下原則:(1)客觀性原則。教學評價要客觀公正、科學合理,防止評價不符合實際情況。(2)指導性原則。教學評價應在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性意見,使被評價者能夠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所以,教學評價應經常給師生以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3)發展性原則。教學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進步與動態發展,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改進和能力提高,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總之,評價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開放程度。
1.2 網球教學中保持學生系統遠離平衡態
如今的中國社會、學校等依然受到上千年道家、儒家思想的影響,追求“中庸之道”,期待“穩定與平衡”。在我國體育教學中也是如此,學校的管理者為了所謂的政績而不遺余力地保持著教育的穩定性,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墨守成規地工作著,學生只能在夾縫中成為教育的傀儡,放棄了本該屬于他們的主動與創新、靈動與變化。在普里戈金的視野里,平衡和穩定與封閉系統緊密相關,將導致系統的混亂和無序,其結果是使系統呈現出“死寂”狀態。在網球教學中,要想改變這種“死寂”般的現狀,必須保持學生系統遠離平衡態。作為網球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挑戰性。例如,在正手擊球教學過程中,先教學生原地中場正手擊球,當學生經過大量練習適應之后,就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投入“干擾因素”來打破這種“平衡”,進行原地底線正手擊球,待學生適應之后,再進行移動中底線正手擊球等,不斷實現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挖掘學生的主動創造性,促進自組織過程的逐步形成。(2)網球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個體。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主體自覺地遠離平衡態,養成質疑的精神,才能形成創造性思維,學生系統也才能形成自組織??傊诰W球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用各種各樣新的網球知識、問題來設置情境,讓學生大膽、全面地嘗試各種新的技戰術等,逐漸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認知體系,保持學生系統始終遠離平衡態。
1.3 以非線性的觀點看待學生網球運動能力的發展
在以牛頓為代表的確定的科學觀的影響下,教育、教學過程逐漸成為可控因素,也就預示著學生的前途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預知的,教師也依舊扮演著“復印機”的角色。這種線性的系統觀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系統自組織能力的形成。在網球教學中,應該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一個豐富而奇特、反復而曲折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復雜系統,徹底擺脫確定性理念的束縛。要充分利用學生系統內部的非線性相互作用,認識到在網球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利用好非線性相互作用機制,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把已有的技術動作體系與新的技術動作相結合而發生質的飛躍,幫助學生有效突破自己形成的獨特技術風格??傊?,學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網球教師必須要以非線性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網球運動能力的發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結合。
1.4 運用“漲落”促進學生系統走向有序與創新
開放的系統在內部非線性作用機制的推動下,不斷從平衡態向遠離平衡的狀態轉移,在臨界點產生質的飛躍,形成新的、更加高級的有序結構。普利高津認為,漲落是促使系統產生質的飛躍,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結構的最重要原因。學生系統的內漲落來源于自身內部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機制,外漲落則源于學生系統外部的教學環境。因此,在網球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的“外部教學環境”,引導并激發學生對網球課的開放程度。學生系統的內部結構主要包括網球知識結構、網球運動能力結構、網球思維能力結構以及個性特征等學生的內在品質,這種內漲落出現在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區,將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散,促進學生思維系統的質變,一方面會讓學生形成一種更加“有個性”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學習得更快、掌握得更好。因此,對待這種漲落,教師應當積極正視和引導,不能忽視或置之不理。
傳統的、確定的“被組織”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社會、學校、學生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自組織”來取而代之。
[ 1 ]邵桂華.體育與教學中耗散結構與學生系統自組織的生成[ 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
[ 2 ](美)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 3 ]李存健,趙先卿,李國,等.學校體育管理的自組織觀探析[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1).
[ 4 ] G·尼科利斯,I·普里戈京.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 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G845
A
1674-151X(2016)09-051-03
2016-07-22
李盼盼(1991~),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