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告別行政審批“萬里圖”
作為廣東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兩項審改試點,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日前該區制定完成了“1+18”審改文件體系,全面推進以“新三單一平臺”(集中清單、綠色清單、監管清單和大數據平臺)為核心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投資營商新環境。在這一改革推動之下,廣州開發區內企業從取得土地到動工建設的審批時限由110個工作日縮減為60個工作日,企業報批所需材料將從原來的312項減少到184項,行政審批“萬里圖”正逐步向“百里圖”邁進。
變——創新體系。廣州開發區以新成立的行政審批局為載體,積極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改革,將企業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規劃報建到竣工驗收全鏈條的38項行政許可及公共服務事項交由一個部門來實施。
變——簡化審批。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將投資建設“萬里圖”涉及的規劃、建設、環保等38個審批事項,統一收歸行使,將原分布在11個部門的施工圖設計文件技術審查事務統一交由該局集中管理,深度再造審批流程,探索“一枚印章管審批”的行政審批新模式。自5月16日試點以來,累計接待企業投資建設各類審批業務咨詢300多人次,完成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案件超過70宗,全部在承諾時限內完成,大部分案件辦理時間比承諾時限減少近1/3。
變——科學監管。開發區出臺《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和事中事后監管管理實施辦法》,清晰界定了審管分離的具體形式、職責分工定位、需要對接的材料信息和具體的溝通協調機制。按照“規權、簡政、監管、保障”四位一體改革思路,推行“集中清單”“綠色清單”“監管清單”,推進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完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變——“互聯網+監管”。開發區成立區大數據管理局,建設全區審批監管大數據平臺,整合審批和監管資源,以數據融合共享促進審批效率和監管力度提升。以“政企通”為載體,承載政府掌握的各種數據信息,同時為轄區企業開放注冊使用端口,提供個性化在線申辦、審批服務推送等貼心服務,逐步開放電子資料和證照應用。此外, 開發區還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強化“互聯網+監管”。建立了全國領先的“環境保護在線智能監控系統”,通過“大數據系統+電子攝像頭”的智慧監管,對全區2360家企業實行24小時監控,對企業污水廢氣實時自動取樣、上傳和分析。通過大數據系統集成,將所有信息打通界限,在一個平臺上實現互聯共享,為智能化監管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