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轉非”要使出“洪荒之力”
■ 山西經濟正處在“煤轉非”的機遇期、關鍵期、窗口期,要抓住煤炭市場倒逼的歷史性機遇,千方百計做好非煤這篇大文章,以更大的戰略勇氣和戰略定力推進非煤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辟非煤產業新局面。套用當下的一句流行語,就是要使出“洪荒之力”。這亦是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題中之義。
★8月9日,山西投貸聯盟正式成立,旨在探索“投貸聯動”新模式,緩解省內科技創新企業和初創期企業融資之困。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姚景源:中國經濟患健康問題 增速回落系正常;2.劉瑞:中國經濟崛起需防止陷入四種狀態;3.許召元:產業分化是造成區域分化的直接原因
“幾家歡喜幾家愁”,經濟分化把煤炭大省山西推上了風口浪尖,但也警醒其不要再指望“風水輪流到我家”,倒逼其走向轉型升級、浴火重生的新路。面對困難和挑戰,山西必須準確把握經濟發展重要特征,正視和消弭傳統與現代認知的對沖、煤與非煤產業的對沖、國有與民營經濟的對沖、從嚴治吏與少數干部不作為情緒的對沖,打好“煤轉非”攻堅戰,實現絕地反擊。
長期以來,人們對山西形象的認知基本還是老三樣:“能源大省”“煤老板”“空氣污染大戶”,最近兩年又加一個:“塌方式腐敗重災區”。改革開放30多年,山西未能擺脫舊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對煤炭經濟依賴性很大,對新興產業重視不夠,而且傳統思維方式占據主導地位,缺乏創新精神,尤其是對民營企業的重視不夠,很多地方政府還把民營經濟視為“庶出”。加之對外開放不足,在中國經濟格局中不斷被邊緣化。
現在,擔子落在了新任省委書記駱惠寧肩上。上任伊始,駱惠寧書記就首先對省會太原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并指出,山西經濟一定要轉型升級、浴火重生。他認為,當前山西經濟面臨多年少有的困難,從自身看,問題的根子在經濟結構上。盡管上半年山西經濟呈低位企穩回升態勢,但新經濟新動能發展勢良好頭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動能等量齊觀,山西已經到了徹底擺脫煤炭依賴、積蓄轉型動能的“煤轉非”關鍵期。
處在關鍵期的山西經濟的特征是什么?駱惠寧在7月30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上分析上半年全省經濟形勢時提出四個重要特征,即:經濟增長低位企穩,下行壓力依然很大;新舊動能轉換膠著,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民生剛性需求加大,財政保障能力減弱;積極因素不斷積累,風險隱患也在積累。綜合來看,這些特征是經濟分化時期最突出的特征,山西決不能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而要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鳳凰涅槃。
適應和把握動能迭代更替的經濟大勢,山西更需要來一場思想解放,從改變山西形象入手,重塑晉商精神,用文化的力量浸潤發展市場經濟的土壤,用“親”“清”的政商環境激發晉商后裔們的創新創業熱情。同時,把全部工作重心放到培育新動能上,特別是徹底摒棄傳統的以煤為基的路徑依賴,真正規劃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在重點領域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徹底打破傳統的能源重化工產業結構,全面構建創新產業體系,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跨越、大突破。
【決策看點】
●據光明日報報道,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與英國國家學術院院長、世界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人近期在《自然-地球科學》刊發《中國的后煤炭增長》一文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與煤炭消費增長脫鉤,中國煤炭消費的峰值或已提前到來,中國經濟正積極走向綠色增長新階段。煤炭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仍將在中國能源結構里扮演主要角色。然而,中國經濟的增長和民生的改善將不再依賴煤炭消費的增加。
【鏈 接】
山西七大煤企流動負債超6000億,銀行業擔綱債務重組
近日,為支持山西省屬七大煤炭集團化解過剩產能、加快轉型升級,山西銀行業表示將全面推廣轉型升級中長期專項貸款,預計最晚到今年9月底,七大省屬煤企的銀行貸款將全部重組為轉型升級中長期專項貸款,涉及資金4000多億元。據最新梳理,山西七大煤炭集團2016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七大煤炭集團流動負債總計約6771億元。今年上半年,建行山西省分行不僅對焦煤集團到期的1.8億貸款進行續貸,并且新增2.45億元貸款及5億元的理財產品,貸款全部轉為轉型升級中長期專項貸款。目前,焦煤集團在建行綜合授信額度達到184億元。
資料來源:《第一財經日報》2016年8月8日
由于歷史的原因,山西經濟對煤炭行業依存度很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均乏善可陳,煤炭市場一打噴嚏,山西經濟就得重感冒。隨著新常態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能源消費需求增速下降,涉煤企業虧損嚴重,股價期貨紛紛下跌,現貨市場交易低迷。“冷得快、下得深、回升難、熱得慢”,是對山西經濟下行的生動寫照,省長李小鵬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已經明確表示,“一煤獨大”不可持續。
其實,國家層面對這種不可持續早就有預見和戰略要求。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山西設立國家資源型轉型綜改試驗區,但據媒體報道,山西上報的方案,被國家發改委指為“未跳出以煤為核心的產業”、沒有根本上改變高度依賴煤的局面。而山西堅持認為發展階段還不夠,必須考慮省情實際情況。正是這種“考慮省情實際情況”,當時被媒體以“官員資源依賴思維值得警惕”為題給予了批評。改變“一煤獨大”的局面,是繼續圍繞煤炭做文章,推進煤化工延長產業鏈,還是像德國魯爾或美國休斯敦一樣,在原有的資源產業之外,另辟蹊徑開拓非煤產業?很顯然,山西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把這個問號拉直,因而也沒有預見到經濟分化的新趨勢,基調仍是“以煤為基”,雖然提出做“非煤”文章,但還是把煤產業放在第一位,把非煤產業放在第二位,難以避免地造成了下行勢能對上行動能、“大塊頭”疲軟對“小個子”活躍的對沖。今年上半年山西新興產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僅為28.1%,遠比不上占工業比重42.3%的煤炭行業。
錯過“十二五”,但絕不能再次錯過“十三五”。前不久山西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說山西好風光》旅游電視競演節目,平時一向矜持的各地市黨政一把手紛紛在電視上登臺亮相,激情演講,生動反映出地市一級官員已經開始覺醒,急欲轉型擺脫“一煤獨大”,渴望從“煤堆里”跳出來。新任省委書記駱惠寧在他的履新就職講話中也對《人說山西好風光》點贊。駱惠寧在“七一”講話中更明確提出了未來要著力推進的8個方面工作,其中第二條就是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培育新的經濟結構,爬坡過坎,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新路。
與遼寧等地一樣,作為資源品地區的典型樣本,山西對于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轉型也具有重大意義,甚至決定全局成敗。按照今年初李克強總理親赴山西督戰時的要求,山西要痛下決心進行結構調整,既要采取多種方式出清落后產能,又要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對于山西等地來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對供給側改革決不能被動應付、墨守成規、抱殘守缺,要堅決丟掉幻想,壯士斷腕,跳出傳統路徑依賴,著眼長遠從“一柱擎天”“一業獨大”轉向多元發展,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顛覆式調整,把新興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進行重點推進、率先突破,引導新興產業走向“高大上”,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搶占新經濟發展先機。
【決策看點】
●國家發改委8月8日在網站上刊文指出,今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嚴格控制新增,加快淘汰落后,引導有序退出,落實減量生產,推進兼并重組和轉型升級,市場供大于求矛盾得到了緩解,煤炭價格有所回升,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貨款回收有所好轉。上半年全國煤炭產量16.3億噸,同比下降9.7%,降幅同比擴大3.9百分點。據行業協會測算,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8.2億噸,同比下降5.1%。
暴利的煤炭行業吸引著各種資源,它給山西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的同時,也擠壓了民營經濟多元發展的有限空間。2008年,山西掀起“煤炭資源整合”風暴,很多山西民營企業煤老板大多手握巨額煤炭資金退出采礦業,但由于投資環境所限,這些錢很多都沒有轉化為新的投資。
為了激活和留住民間資本,近年來山西省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不斷推出,今年上半年全省民間投入占比超六成。但據今年早些時候山西省一項有關民營經濟的調查發現,一些市縣對部分優惠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準,缺乏具體實施細則、政策落實權責關系不明確、好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
消弭這種對沖,要開展政策落實情況“回頭看”,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問效、考核評估。特別是要用改革的辦法讓民間資本“能投”“愿投”“敢投”,減輕負擔要動真格,落實好營改增等減稅清費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同時加強PPP投資立法保護,讓民間資本獲更有“安全感”,并要開展“搬山開門”行動,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建立“負面清單”制度。
【鏈 接】
下半年山西九大舉措促工業穩增長
山西省經信委近日表示,下半年,將實施九大舉措力促工業穩增長。一是抓好“去減保”,繼續加強全省工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逐月滾動分解月度任務。二是抓重點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存量產能,穩妥處置“僵尸企業”的思路,扎實做好鋼鐵產業化解產能過剩工作。三是抓好要素保障,努力破解供需難題。四是抓精準幫扶,確保項目投產、企業增效。五是抓結構調整,努力提升產業素質。六是抓節能降耗,推動工業綠色發展。七是抓兩化融合,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八是抓職能轉變。九是抓督查推動。
資料來源:《山西日報》2016年8月10日
“山西的局勢基本穩定了”,8月8日《南方周末》援引了一名廳級官員的話。“穩定”主要是指治理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重塑良好政治生態只走出了第一步,目前山西的經濟還處在最困難時期,但干部隊伍持續彌漫著一股不作為、慢作為和懶作為的風氣。有媒體報道,腐敗重災區呂梁市曾提拔的八九十人中,只有31人愿意參加縣委書記選拔,有五六十人主動表示不愿意參加。
為此,駱惠寧上任伊始就在全省領導干部會議上提出“兩手硬”:“當下,關鍵是要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著力構建良好的政治生態,這一手要硬;關鍵是要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多策破解經濟下行壓力,著力推動經濟穩步向好,這一手也要硬。”
目前,全國很多省市都已出臺對干部容錯的政策,其中山西的近鄰陜西還出臺了容錯糾錯的“三項機制”,鼓勵干部干事謀事。但恰恰在這方面,山西似乎還沒有動作,這就難免使很多干部還背著思想包袱,找不到甩開膀子干事的勁頭。因此,要以“兩手硬”為突破口,在強調黨委要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要負主體責任的同時,更要落實好黨委抓經濟的責任,不能因為抓反腐而忽視經濟發展。要從整治干部不作為問題入手,強化黨委抓經濟、抓發展第一責任。地方一把手要同步抓好“構建良好政治生態”和“推動經濟穩定向好”兩個關鍵,大抓發展第一要務,狠抓黨建第一責任。
★7月13日,山西省政府攜七大國有煤炭集團以及美錦集團、永泰能源等九家煤企在北京金融街進行了路演,吸引了超過200家機構投資人參加。★8月8日,呂梁旅游推介暨項目招商大會在太原舉行,一篇《你不了解的呂梁》的致辭引發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