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梁,謝 軍(宜春學院體育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
運動訓練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
吳魯梁,謝軍
(宜春學院體育學院,江西宜春336000)
針對運動訓練專業國內研究文獻較少,研究內容包括時代需求、專業目標定位、課程結構及實施、評價體制等方面,但研究不系統、不全面。鑒于此,探析運動訓練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社會迫切需一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這是國家第一次將“應用型”人才寫進正式文件,體現了國家對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部署。應用型人才是在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的一類知識群體。也就是說,應用型人才即能熟知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又擅長實際操作,是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并應用于實際的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取向。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普及化和大眾化的到來,整個高等教育從學術型和研究型轉向應用型已成為大勢所趨。
我國運動訓練專業自1957年設立(北京體育學院設立的運動系),從體育專業發展史來看,是僅次于體育教育專業體現體育特色的支撐專業。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包括: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解決運動員入學難的困境,提高運動員的理論水平,解決運動員的后顧之憂。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擁有運動訓練專業招生資格的院校逐步增加,而院校類型也由單科院校擴展到綜合類院校。截止2016年,設立運動訓練專業的院校達到89所,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專業在促進運動員、教練員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運動隊伍的健康發展、為社會輸送體育專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因如此,運動訓練專業已成為我國高校體育領域里重點建設的專業。通過對運動訓練專業背景的分析,在借鑒前期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結合筆者在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宜春學院、曲阜師范大學等擁有運動訓練專業高校的實地走訪,發現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具有以下特性。
2.1學生專業技能突出但理論基礎差
運動訓練專業對學生報考的要求為必須是國家二級運動員,這導致運動訓練專業的生源多是各省市體校和體工隊的運動員,他們大部分有著長期的專業競技運動經歷,很多人有著輝煌的運動經歷并參加過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級的比賽,如中國著名游泳運動員孫楊是浙江教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2010級學生。運動訓練專業生源的優勢是體育學其他專業的學生無法比擬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但是由于本專業學生多數沒有接受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他們在講解技術要領、傳授基本理論過程中存在不足,一些商業俱樂部一般更青睞招聘比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平均技術水平偏低的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因為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好,知識水平偏高,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多數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無法勝任教練員崗位。
2.2學生能夠吃苦耐勞,但性格與社會存在隔閡
多數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都在專業隊進行過訓練,多年的刻苦訓練不僅練就了技術技能,同時磨煉了運動員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但是運動員在運動隊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過著寢室—食堂—訓練館“三點一線”的生活,與社會接觸較少。同時由于運動員早早脫離了家庭和校園,長此以往導致運動員與社會脫節,離開體校后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感到難以轉變。這種現象在運動員訓練專業在校生中表現明顯,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對此類問題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3.1專業定位的偏失
受傳統“重學輕術”“重德輕器”的社會觀念和學術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精英化”教育理念的影響,運動訓練專業在教學工作中出現人才消費虛高的現象,如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與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相一致,出現了一些地方性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定位過高的現象。同時受到“厚基礎、寬口徑”通才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運動訓練專業的目標存在過度多元化的傾向,自身的獨立性遭到質疑。本專業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優秀的專項運動員和教練員,但由于社會需求量、學生培養質量等原因,本專業就業渠道轉向體育教育教學、專項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等多個方向,人才去向幾乎涵蓋了體育領域的各個行業,導致運動訓練專業建立之初的目標出現偏離,甚至出現迷離和泛化的現象,如北京體育大學在1999年版人才培養方案之前對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9次修改(分別是1957年、1965年、1978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2年、1995年、1999年),雖然將運動訓練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字面的改動,但旨在強調培養專項教練和專項運動員。2002年,北京體育大學對運動訓練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修改,出現了能夠勝任教學、訓練、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的定位。從這里可以進行反思,運動訓練專業的畢業生多年在體校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沒有受過系統的中小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從事科研、管理崗位的時候競爭力何在?這說明了運動訓練專業的定位出現了泛化,甚至與培養目標偏離。
3.2生源文化水平偏低
運動訓練專業的生源多為退役運動員,運動訓練專業設立之初采用全國統招的形式,但由于專業運動員經過多年的專業訓練,沒有經過系統的中、小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一般文化知識水平較差,難以考入運動訓練專業。鑒于上述情況,1986年,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對運動訓練專業的招生程序進行了改革,批準運動訓練專業可以進行單獨考試,從而適應專業運動員所具有的特性。由此導致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一般專業技能較強,但理論知識和綜合素質相對欠缺,雖經過大學4年學習,但仍舊很難達到較高水平。
3.3專業教材匱乏
通過筆者的實地調查發現,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存在“不專業”的現象,如其所開設的課程體系與體育教育專業沒有實質性差別,開設的主干課程一般為運動訓練學、學校體育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競賽學、社會體育學、體育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由此看來,運動訓練專業的分界與體育學其他本科專業在知識結構上沒有顯著的區別,難以突出運動訓練專業的特殊性。
4.1重新定位專業培養目標
對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是本專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專業性無法彰顯的情況下,盲目實施“寬口徑”的通才教育,會弱化本專業的“專門性”,同時影響其存在性。因此,需要重新理清運動訓練專業的本位目標和拓展目標,從而在突出其專門性的同時又不失社會適應性。針對運動訓練專業的獨特性和運動訓練專業出現的目標偏離的現象,本研究認為社會對運動訓練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建立在“專門應用型”的基礎之上,應逐漸弱化運動訓練專業“寬口徑”式的通才教育,強化專業的“專門性”,從而體現本專業的特色,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4.2加強專業教材的建設
專業教材的建設是實現運動訓練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為此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大運動訓練專業性教材的建設,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盡早落實運動訓練專業優質教材的出版,在體現體育學專業性的基礎上不斷優化運動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有針對性地提高本專業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4.3增加實踐課程,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實踐課程的開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具體開設的方面包括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社會
實踐包括軍事訓練、入學教育、社會調查、形式政策教育、畢業教育等,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從而有效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專業實踐主要包括學生的見習與實習,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應用,可以有效鍛煉和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找到自身與自己未來職業所存在的差距。為保證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實踐基地的建設情況至關重要,為此擁有運動訓練專業的學校應為學生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加強與專業競技領域的溝通和聯系,廣建實踐基地,從而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踐平臺。
運動訓練專業作為體育領域里重要的專業,其學生有著專業技能突出但理論基礎差,吃苦耐勞但與社會存在隔閡的特性。運動訓練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存在著本專業的生源文化水平偏低、專業定位的偏失、專業教材匱乏的問題。為此,運動訓練專業在人才培養中應重新對專業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加強專業的教材建設、增加實踐課程和實踐基地建設,從而有效提高運動訓練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水平。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106-03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編號:JXJG-15-15-4)。
作者簡介:吳魯梁(1990~),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通信作者:謝軍(1964~),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