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立 趙 瑜 蔡成成 黃佩君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
武術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探析
劉國立趙瑜蔡成成黃佩君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新時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而武術文化具有凝聚、規范、導向、激勵、創新的功能,在校園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價值。一方面,武術文化建設必須適應新時期大學生關注時代和社會、不斷提高校園文化發展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必須植根于武術文化活動,使校園文化建設在武術文化中啟迪和陶冶學生的行為品格。
關鍵詞:武術文化校園文化重要作用思考
1 .1武術文化的教育意義
武術文化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重要文化內容,從鍛煉方法到技擊原理,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格,是表現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體育項目,其運動特點和方法,既保留了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又展現了具有現代體育的精神文明。武術的娛樂性、趣味性、健身性、防衛性、對抗性、表演性等特征,是其他體育項目難以比及的。武術不僅是一種健身技藝,而且是中國的國粹,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任何一種體育運動。武術內在因素豐富,外在表現力強,不斷吸引著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群眾加入到武術健身活動中。習武修德、健體強身、防病治病、怡情娛樂、防身自衛、延年益壽、修身養性等功能,充分展現了武術對社會產生的良好影響及其對人民群眾健身的作用和價值。武術作為教育的一種內容,其意義在于通過身體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磨練意志,達到健康體魄、完善人品的目的;進行技術練習可以掌握防身自衛的本領;閱讀有關武術書籍可以了解民族文化,同時以身體鍛煉的形式繼承民族體育技能。
1.2學校是武術文化的發源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武術強,則中華武術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對未來人才文化知識的培養固然重要,但對其知識載體——人,進行健康塑造和精神心靈、思想道德的培養更為迫切。知識技能最終要靠具有健康體魄的人去實現,因此對知識載體的健康教育,更能體現知識運用的效果。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條件優越,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沉迷于網絡,缺乏鍛煉,沒有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意志,自私觀念嚴重,缺乏陽剛之氣,武術教育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學校的體育教育過程是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宗旨,進行全方位的體育教育,特別應當廣泛開展和普及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把具有良好健身作用、傳統性很強的武術內容增設在教材中,增加對抗性技術項目,加強武術基礎理論講授,特別是技法原理和歷史文化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武術的認識。武術不僅是體育項目,它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當學生認識到武術的內在價值,在學校廣泛開展武術教學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學校不僅要對學生的文化學習負責,更應該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把學生健康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管理,關心下一代健康就是對未來負責。
1.3武術文化的社會價值及學校普及武術文化的教學意義
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學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體育項目,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長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在眾多的慶典活動中,表現了民族特點和民俗風情,武術往往成為慶典的主要內容。武術作為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育項目,從內容到形式都表現了民族的優秀品質。自古以來,中華武術都倡導以武修德,武德修養以禮為先,“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武先明德。”把“禮”與“德”作為習練武術的格言,世代相傳,這與社會道德規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禮貌待人處事,把民族優秀的社會意識融進武技中,以德、仁、禮、行為規范,其內涵有著深刻的社會價值。學校普及武術教學,建立常規教學體系,既可使學生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又能讓學生明禮修德;不僅能使之強于筋骨、壯于體魄,還能使之正于精神、凈于靈魄,近可健身、強身,遠能明禮修德,完善自我,修身養性;不僅可掌握身體鍛煉的方法,還能學到防身自衛的技能。武術傳承的是一種文化,更重要的是傳承的一種精神。
2.1武術文化的概念和特點
2.1.1武術的起源和發展
武術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獸搏斗。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殺技能。原始戰爭的出現,單人應戰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的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決要術”,武術初見雛形。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唐武則天開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于定型。
2.1.2武術文化的形式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首先,武術屬于中國傳統的技擊。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體運動來表現攻防格斗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搏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技擊方法為其技術核心的。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于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 其三,武術是優秀的民族文化。任何體育項目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但是,沒有任何項目像武術這樣具有濃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術是傳統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產生、衍化發展,自然地融匯了易學、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
2.1.3武術文化的內涵
第一,武德,中國武術文化的核心。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就是武術道德。“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并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規則或規范;“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與己,外施與人,便稱為“德”。“道”主要指一 種外在的要求,“德”則指內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兩字連用,始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夫是之謂道德之極”。武德是隸屬于體育道德的范疇。武德既是參加武術活動人們所遵守的公共體育道德,又是武術工作者在從事武術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中應遵循的倫理規范。由于武術有著區別于其它體育活動的特殊性,受著民族道德的影響和滲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道德規范——武德。第二,中國武術與中國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武術,在其產生、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學思想中通變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發展變化思想的左右。歷史上許多武術家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來分析解釋自己演練的拳法,并能融會貫通地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拳種。明末出現的所謂“內家拳”以及后來的太極摯、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種對拳理的解釋,都與古代哲學思想密切相連,含有豐富的哲理性總的說來,中國武術作為人類自身完善的一種手段,它是與華夏種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學一道建筑起中國文化大廈的。作為精神最高產物的哲學,對于人類其任何肉體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著指導作用,并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第三,武術與中國宗教中國的宗教嚴格說來是一個復合體,是各種文化觀念、倫理觀念、社會觀念的綜合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宗教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同樣起到過一定的作用。武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文化,而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童識形態對武術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作一個詳盡的考察,將有益于澄清一些歷史事實,破除有些人頭腦中對武術的神秘觀念,使武術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第四,武術與中醫。武術與傳統醫學同屬人體文化的范疇,它們有著共同的哲學方法論基礎,并在同一文化領域內相互融合、滲透,又共同豐富、發展。傳統醫學是在唯物主義元氣論的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特點與優點就是它的整體綜合觀與陰陽辨證觀,并進而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互相依存。武術則將傳統醫學的這些理論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之中,逐漸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術與傳統醫學的骨傷科也具有血肉相連的關系,不僅中醫的理論指導著武術的養生與技擊,如傳統醫學中的點穴、拿脈、解骨及救治偏差術等直接用于自衛與技擊中,而且武術的某些功法也豐富了中醫傷科的治療技法,如中醫傷科的“一指禪推拿”、“拍打療法”等。武術與中醫的結合,不僅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養生、功夫按摩、武術傷科、傷科針灸、運動醫藥、練功療法、救治偏差、特種功夫等八大技術成果以及一大批有關的學術著述,而且這種歷史結合必然有力地促進二者在今后的共同發展,成為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主題曲。
3.1道德素質的提升
練武之人講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愛心來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人際關系。武德的仁學中心首先表現在練武與修身的統一,習武既是人生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其次,武德的仁學中心還體現在武技的運用上。武術的本質是技擊,技擊必然內含著殘酷與暴力。然而武術的仁德精神卻要求以制取對方為主,盡量避免殺人取命。以武會友,更是講究點到為止。因此,我們大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仁、義、禮、智、信,以此來加強自身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做一個人格完善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3.2身體素質的提升
武術練習過程是通過對武術的技擊功能的追求、技藝的修煉、技術原理身體力行的感悟的過程。豐富的、全方位的武術動作對人體各關節柔韌性要求較高,它促進了人體各個大小關節的靈活性和堅韌性的發展;武術功力練習的多樣性促進了人各個部分骨骼肌肉神經的健壯發展;通過多種靜止的姿勢或柔緩的動作使練功者情緒安靜,意念集中,吐故納新,借以調節人體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消除大腦皮層的紊亂和疲勞,從而起到神經與肌肉高度協調,精確調節機體運動的醫療保健作用。因而,經過系統的武術訓練,人的體質、體格、肌體、骨骼、神經等協調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全面的提高我們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以后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
3.3意志力的磨練
武術的學習和訓練不僅要求練習者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還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武術是一種日久見真功的運動,通過練習武術可以鍛煉我們大學生不怕困難、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
3.4人格品質的磨練
通過練習武術,我們可以舒展筋骨,放松身心。而且還可以通過觀賞武術表演來娛樂自己,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及人們對武術的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以武術的觀賞為娛樂目的的情況大為增多。練習武術把以肌肉運動感覺為主的心理因素和人的情緒、情感聯系起來,以達到身體運動與內在心志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人體自身的和諧。武術運動以其特有的鍛煉效果和深邃的文化內涵給人帶來一種特有的身心體驗和感受,這可以培養人們良好的心理品質、人格品質和健身習慣。
3.5規則意識的培養
此外,武術文化對我們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練習武術講究一定的規則,要循序漸進,不能心浮氣躁。武術比賽也有規則,比如禁擊部位:后腦、頸部、襠部,得分部位是:頭部、軀干、大、小腿,禁用方法:用頭、肘、膝和反關節的動作進攻對方;用迫使對方頭部先著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壓對方;用腿攻擊倒地方的頭部;用拳連擊對方頭部。還有介紹運動員時,運動員向觀眾行抱拳禮;每場比賽開始前,運動員相互行抱拳禮,宣布結果時,運動員交換站位,宣布后,雙方行抱拳禮,再同時向臺上裁判員行抱拳禮,裁判回禮;然后和對方教練員行抱拳禮,教練員回禮。無規則不成方圓,這些規則的制定有利于保護參賽者的生命,有利于武術比賽的進行,我們大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舉止端莊等好品質,自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愛國情懷的培養。武術文化還能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懷和重誠諾、守信用、見義勇為等俠義精神,而俠之大者乃國家民族之觀念。在武德內涵深層最寶貴的是愛國情節。今天,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同樣應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弘揚祖國文化,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于黨的崇高品德,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武德思想,為中華民族之興旺繁榮而奉獻畢生。
從武術文化的特點和作用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其他教育模式無可比擬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廣泛的推廣,并加以引導并規范化、常規化,相信對大學生素質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們把通過武術文化來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稱為武術文化素質教育,學校教育中的武術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養性的功效,在習武的過程中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質,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武德精神,它是武術工作者在從事武術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中應遵循的倫理規范,正義、公平、公道——人類最古老的道德觀念。習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勞、知難而進、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時也要心胸寬廣,對人以誠相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責任感,保持不為名利、樂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這種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點,在武術的熏陶中得以培養、塑造、鍛煉、養成,人格素質得到升華。從武術廣義的概念來講,也可稱為武術素質教育。換句話來講,武術文化素質教育指的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借助武術文化的教育教學途徑,來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育模式。當今高校所開展的武術教學,其實和我們提出的武術文化素質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提出的武術文化是廣義上的武術概念,素質教育也涵蓋了普通的武術教學,武術教學是武術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文化素質教育包涵了武術教學的全部內容,它是武術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武術文化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教育模式,它不僅僅局限于教學領域,他滲透到高校各個領域,他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學生管理、校園設施和校園環境建設、學風校風建設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構建武術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武術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促進作用。
5.1高校武術文化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5.1.1教學內容狹窄,教學方式單一
首先,從各個學校的調查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開展武術課的內容為五步拳、初級劍和24式簡化太極拳,還有少數高校教授初級長拳三路,學生普遍反映渴求學到更多的武術項目,但無奈學校未予開展,進而造成武術的選擇面不寬,內容貧乏,項目單調,使之缺乏吸引力。 其次,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它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有著重要影響,因而,武術應該與許多其他的綜合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特別是武術的武德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這對繼承和發揚武術的真諦是一個重要基礎。然而大多數高校雖然改善了一些重術科輕理論的現象,但是與武術相關的一些理論仍然得不到重視,這就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5.1.2高校師資力量薄弱,師資匱乏,師資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名師出高徒”,武術教師首先自己要學好武術的基本知識,熟練地掌握武術教材,鉆研教材和教法,具備學好、教好武術的基本素養和能力。而且教師在做動作示范時,要力求動作準確,以保證突出武術特有的精、氣、神協調統一的運動風格和特點。在講解時吐字要清晰,要把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都講清楚,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但現實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一方面,有些高校在教學武術項目的教師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科班”武術教師,大多由一些其它項目的教師來教授武術,雖然這些教師在武術方面有一定的修養,但是相比于專業教師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甚至一些教授武術的非“科班”教師,自己本身對武術知之甚少,甚至在教學的過程中拿著課本教學,自己看著課本學習,學生在后面跟著模仿其結果是嚴重影響了武術教學效果,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許多大學中還存在一個武術教師同時擔任多種武術項目選修班武術教學工作的情況,這極大增加了一些武術教師的壓力,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大量的文獻調查顯示,現階段武術師資隊伍中雖不乏教學經驗豐富、技術水平高、理論知識全面的教師,但同時也存在武術教師專業水平不過硬,武術教師人數短缺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武術教學的質量。
5.1.3高校武術發展的經濟保障不樂觀
發展是需要經濟作保障的,在現實的時代背景下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習武術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這會對學習武術的學生造成很大的壓力,武術專業學生沒有未來的經濟保障,這會影響到非武術專業學生對武術學習的態度。其次,高校所在地域經濟差別太大,加上武術產業化規模小,學校投入太大,反而產出少,因此學校會降低武術發展的投入就會造成辦學條件差,從而使武術發展有名無實。再者當地高校武術的傳播途徑也非常單一,未能輻射到周邊環境,得不到當地許多人的支持,因此拉不到贊助,發展資金匱乏。
5.1.4學生對學習武術的價值功能模糊
由于我國當前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運作法規尚不健全,加之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向“自我”傾斜,被“金錢”扭曲出現“功利化”、“多元化”的傾向,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實現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重物質利益輕無私奉獻,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看重事物的功利價值追求實用性。實用性價值觀在經歷了起伏變化之后,已經趨于穩定,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一些功夫片、暴力片也使得他們對武術的認識就是能使人獲得利益的暴力技術,對傳統武術思想更是無法接受,這與我們對武術的初衷是大相徑庭的。這種價值觀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學生在接觸武術時產生膚淺的認識,從而阻礙武術的發展。
6.1提高當代大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興趣
多年以來,以技術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武術課教學模式,只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武術教學任務的完成,要靠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兩方面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熱愛和追求,來源于興趣,而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要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取得較好效果。第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拿體育課來說,低年級的學生在上跑的教材時,教師可以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物形象,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起參加“森林運動會”。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們不再感到跑步是枯燥的。往往會忘記這是在上課,而認為是在嬉戲。這樣學生既得到了身體鍛煉,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二,讓學生開動腦筋,主動地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出現錯誤處,故意地弄出錯誤來,讓學生發現錯誤,提出糾正的建議,而教師“堅持錯誤”,學生據理力爭,教師終于“認輸”,并向學生“道謝”。師生爭論的過程既是學生糾正和論證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第三,讓學生大膽說,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例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設計好教學內容,把學生平時容易做錯的動作,由學生以小組討論、實踐再交流的形式來解決,從而找到問題的原因,糾正錯誤動作,教師則參與到學生的練習中。第四,讓學生自由選擇活動內容,增強學習的主人翁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內容。例如少年拳的教學內容,除了四年級的個別學生學過這套拳之外,剩余二、三年級的學生都不會。因此,在教學中,主要是采取先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分散結伴,以老帶新,互幫互助結對練習,然后老師指正、糾錯,再請學生示范動作,最后集體進行練習。這樣一來,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做的是“自己選擇的事”,而不是被動地完成別人強加給他們的任務。第五,不輕易打“不合格”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在學習某個動作時,因為沒有理解動作要領,往往會出現動作不正確、不協調。對于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應該首先承擔責任,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6.2加強武術教師的綜合知識的考核,加大學校對武術教學的投入
武術教學是雙向的,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必須為輔。教師本身的素質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對教師也要有定期的教學考核,對武術專業的體育老師進行綜合培訓和考評,競爭上崗。同時,學校增加對武術教學的硬件設施的投入,這樣既能給老師更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老師的培訓不一定是武術的專業知識,例如培訓學習生物醫學方面的知識,可以對學習武術過程中受傷進行及時的醫療保護措施。此外可以向其他專業一樣,學校組織培訓教師設立精品課程等等。
6.3提高武術專業學生就業率,加強武術文化在一定區域的傳播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造成這幾年畢業生就業很困難。因此學校要多渠道入手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加強對武術專業的傳播,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就業率。高校中建立的武術館或者是俱樂部實行“走出去”的戰略,與社區多進行接觸。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廣泛傳播高校武術的發展,獲得更多的社會資助資金;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并鼓勵學生去參加社會上舉辦的一 些武術大賽,開展武術的創業培訓等等,增加學生社會經驗,豐富學生社會知識。
6.4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學習武術的文化素養高校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學習武術的文化素養
首先,要端正學習武術的動機,不要把武術作為打架斗毆的資本。學武之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們除暴安良,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習武者在繼承這一美德時,要多做一些見義勇為,對社會有益的事。其次,要使大學生知道武術的價值功能,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李秋玲提出素質教育是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通過對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高校武術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的論述,提出以教學觀念更新為先導,以考試評價的改革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化武術文化教學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對武術文化教學的新要求。
武術的學習,通過對俠義精神的理解可以增強我們大學生的公益責任道德義務感增強國家社會民族意識,學習武術文化不僅可以增強個人的身體素質,完善個人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更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所以我們大學生應該積極學習武術文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醫療改革的深入進行,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逐步增強,武術健身必將成為現代人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將有力推動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使它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全面的發展。武術教學的改革必將推動中華武術的更廣泛傳播和武術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袁金寶,溫搏.高校武術發展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3):135.
[2]陳德平.普通高校武術教育、教學的現狀與改革對策[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38-240.
[3]靳蘇.高校武術對開展全民健身的意義[J].中國科技信息,2007(20):171.
[4]馬寶國.談藝術類院校如何開展武術教學[J].遼寧體育科技,2003(3).
[5]張 揚.淺析體育與舞蹈的關系[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4(3):108.
[6]朱小云.對中國傳統武術套路的發展若干方面的建議[J].咸寧學院學報,2007(3):151-153.
[7]郭瓊珠,黃景東,林建華.普通高校體育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內容改革的現狀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241-243.
[8]蘇建波.桂西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和發展對策[J].搏擊·武術科學,2007(12):59-60.
[9]于桂林.江蘇省普通高校武術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2007(12):46-48.
[10]武泉華.對高職院校武術教學的調查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11):70-71.
[11]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的歷史使命——繼承武術文化與弘揚民
族精神[J].搏擊·武術科學,2006(2):1-3.
[12]毛香鑾.論武術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及其教學模式[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3):112-114.
[13]孟云萍,任宇.高校大學生武術價值觀對武術教學的作用[J].搏擊·武術科學,2007(2):71-72.
[14]田桂菊.高校武術普修課按層次分組教學的嘗試[J].體育學刊,2004(4):70-71.
[15]李丕偉,劉志剛.多媒體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7(09):161-162.
[16]劉曉黎.武術與體育舞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3):43-45.
[17]彭云釗,工攀.簡化太極拳教學探析[J].搏擊·武術科學,2007(11):64-65.
[18]李玉剛,梁亞東,嚴發本,劉存忠.生物力學在武術散打中的應用現狀及研究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2):40-42.
[19]羅漩,郭講用.體育信息網絡傳播的現狀與劉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3):36-37.
[20]孫永武.體育院校武術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8):95-96.
[21]李秋玲.高校素質教育中武術教學改革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2):58-59.
On the Role of Wushu Culture for the Com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Liu GuoliZhao YuCai ChengchengHuang Peijun
(Wuhan University of Sport,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effective carrier for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houghts education,while Wushu culture has the functions of uniting,regulating,directing,encouraging and creating,and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has special value.On the one hand,Wushu culture should adapt to college students attentions on times and society,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ampus culture;on the other hand,college students thought education needs to root in Wushu culture activities,to have campus culture enlighten students Wushu culture and edificate students behavior character.
Keywords:Wushu cultureCampus cultureimportant roleconsideration
作者簡介:1.劉國立(1971~),男,講師。研究方向:武術教學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3—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