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杰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上海 200438
?
武術禮儀對武術傳播的影響研究
高迎杰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上海200438
摘要:在民族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武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武術禮儀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傳統武術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襲了重視禮儀教育的文化傳統,但是由于武術在當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其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以至于武術禮儀的傳播流于表面形式。針對以上問題,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對武術禮儀的概念和基本內容進行梳理,并對武術禮儀在武術傳播中的價值和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當代武術的傳播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武術禮儀武術傳播
1.1中國傳統武術禮儀的界定
傳統武術禮儀是指傳統習武者在習武群落中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特定關系, 并為所有習武者所共同認可的,而表現出來的具有濃厚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禮節行為準則。[1]傳統武術禮儀文化具有思想觀念與風俗習慣相結合、心靈的習慣與身體的習慣相結合的文化特質,體現了習武者思想意識和行為的有機統一。習武之人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在不斷吸收武術文化和武術哲理,如儒、道、佛三家思想和五行陰陽說等,經過長期的教學熏陶下養成了良好的武德精神和民族精神[2]。
1.2中國傳統武術禮儀的內容
1.2.1拜師之禮
拜師是學藝有成的人生歷程的重要門檻,對于武術師父、行會來說,武術技藝和事業后繼有人,是武術延綿發達的喜事,所以也需要祝賀,并施行禮儀約束。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相當于家長,徒弟相當于子女,師徒的關系也被血緣化、倫理化了。“師為徒綱”式的師道尊嚴能否體現及體現得如何,既依賴于傳承弟子對它的恪守遵奉,也需要為師者無論從行為方式到道德情操上的自覺維護。[3]拜師禮儀一般是徒弟先向祖師敬獻貢品、叩拜。然后向師父、師母行三拜九叩大禮,感謝教養之恩,有的還要送紅包。師父一般要退回“拜師帖”并贈送一樣兵器。在師父方面,由于對自己武藝的珍視,希望傳業有人,也為了避免糾紛,要求徒弟具備舉薦人(舉薦人應該是師父熟悉信賴之人),還要對學徒的人品、素質進行考察。周偉良在他的“師徒論”中也談到在對待擇徒問題上,傳統武術最終關注的是被擇者的道德狀況,提出“談玄授道,貴乎擇人”。一般拜師禮儀分成四個程序:(1)拜祖師、拜行業保護神;(2)行拜師禮;(3)師傅訓話宣布門規;(4)舉行拜師宴。
1.2.2學藝比武之禮
武者以“禮”安身立命武術流派的形成,使得民間武術家之間不斷進行技藝的交流,民間拳師見面多行拱手禮以表尊敬(拱手禮,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也稱抱拳禮),并說某某師父好。各門派之間武術拳師之間的技藝交流氛圍兩種,一是打擂臺,這種比試一般都有見證人,兩拳師在擂臺上先行拱手禮,然后開始交手,多以點到為止。另一種是閉門切磋,這種比試只有比試者自己知道輸贏,不對外宣稱。不論是哪一種技藝交流,都體現了武術的內在內涵,先禮后兵,不驕傲,不以 “老大”自居,以和為貴等。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武者在江湖上行走,過得多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不小心哪一天就會遭人陷害。《禮記曲禮》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清代的鏢局生涯更好的反映了武者以禮安身立命,鏢局在護送鏢的過程中,常常會被盜匪盯上,可是在鏢路上鏢師與盜匪真正打起來的卻很難見到,一般雙方都會各退一步,禮讓三分,鏢師并會備份禮物送上,滿足盜匪的欲望,使雙方都得到目的。
2.1現代武術禮儀的界定
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是習武者在武術群落中為了更好的交流與發展,所共同遵守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準則,也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體現。武術禮儀要求人們習武時克己復禮,為人謙遜,其本質是道。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背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體育運動。禮儀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武術禮儀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及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范的總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武術教學方式的改變。武術禮儀的內容逐漸內化,民間武術家在其師父言傳身教下所遵循的禮儀規范,以及流傳下的古拳譜所記載的門規戒律在現代人的眼里卻認為是古板、固執的。在現代人眼里,當代的武術禮儀似乎只剩下抱拳禮為大家所熟知。
2.2當代武術禮儀的內容
今天的“抱拳禮”是在 1986 年武術競賽中統一、制定并實行的,并在 2007 年出版的《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對武術禮儀的“抱拳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槍)禮”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現代的武術禮儀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徒手禮:抱拳禮;注目禮。
(2)持械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禮;持槍禮。
(3)遞械禮:遞刀禮;遞劍禮;遞棍禮; 遞槍禮。
(4)接械禮:接刀禮;接劍禮;接棍禮;接槍禮。現在武術抱拳禮行禮方式: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找向后伸張,大拇指內扣為掌;右手五指卷緊,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關節上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兩臂撐圓,拳、掌與胸間距離為 20-30cm[5]。
隨著新時代的改革以及學校的普及,以往的師徒制教學也逐漸被淡化了,學校成為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新的基地。武術的發展也不再是狹小師徒制的教學,同樣被一些體育院校或者地方武校所替代。學校的發展以及人本主義的今天,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似乎只在武術教學和競賽中。今天的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以及專業的武術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首先是上下課時間學生會向老師行抱拳禮,上課期間學生之間的持、遞、接器械禮。專業競賽以及武術段位制考級時運動員會對裁判行抱拳禮,武術家之間的交流似乎也只是抱拳禮。由于社會的進步,傳統武術禮儀的一些基本內容逐漸被一代又一代的淡去,新的武術禮儀并沒有成行,當代武術禮儀的外在表現似乎只剩下抱拳禮。也許正因為如此,不同的學者向武術的抱拳禮加入了諸多的涵義。不僅僅作為一種禮節,更把古代武術的俠義之風、以和為貴等精神融入抱拳禮中,而真正習武者的日常行為交流卻無法表現其特有的武術禮節,可見當代的武術禮儀外在表現的缺失。
3.1武術禮儀在傳播中的教育價值
武術禮儀的傳播有利于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武術禮儀作為中國武術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學習和踐行武術禮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傳承和傳播武術文化使中國文化的瑰寶,武術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有助于學生養成尊師重道的良好品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禮儀可以端正和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們從野蠻走向文明,理智文明的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起到一個修身養性的功效。[6]“文以載道,武以明德”。武術禮儀是武德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粹。有助于培養青少年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操。武術精神,也是對禮法的恪守對國家的忠誠。對學生進行武術禮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養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我歸屬感,也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形式,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方式。
3.2武術禮儀在傳播中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影響
沒有禮儀的武術是一門危險淺薄的技藝,擁有禮儀精神才能使武術成為我國的國粹,我國文化的代表,我國形象的代言。國際社會對良好國家形象的認定,首先應當是一個愛好和平、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的國家形象,而非依仗先進的軍事科技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挑起爭端的霸主形象。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和諧是實現和平的基調。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優秀代表,在國際文化交往中扮演著日益突出的角色,對國家和平形象的塑造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中國武術文化可使受眾個體獲得一種道德教化因為它是一種不征服文化的代表,因為它是道德教化的課堂,因為它是不貪婪的楷模。武術傳播過程中需要武術禮儀這張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名片,國家形象需要“武術禮儀”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來支撐,而武術禮儀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肢體語言的表達在思想文化層面,中國武術歷來提倡“天人合一、隨曲就伸、以靜制動、以德服人、守弱處雌和點到為止”的人文價值,這與“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民族定位高度一致。[7]蘊含著武術文化的武術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向外界展示的窗口,通過武術禮儀,外國人可以有機會更加充分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魅力。有加強武術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才能彰顯武術的核心價值,體現武術的本質內涵。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受到強烈的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如空手道和跆拳道。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追求西方倡導的個人自由、個性生活,特別是年輕人,在競技體育影響下,人們更樂意追求武術的技術層面。武術禮儀在傳播的過程更是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內容上具體化的形式,恐怕是只有抱拳禮了。
4.1武術禮儀教育的缺失
武術禮儀的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有很多的老師已經認識到武術禮儀的內在價值和社會功能,但是仍有一大部分老師對武術禮儀的理解十分膚淺,這對于向學生傳達禮儀思想、灌輸武道精神十分不利。在普通高校和武術館校的學生之中,甚至有較多學生認為武術禮儀是敷衍、泛泛的表面文章。[8]武術禮文化的功能原本在于教化,宗旨在于育人。所謂教化,《中庸》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化就是使人修道的行為和過程,[9]因為人天生就是有缺陷的,不是太過就是不及,很難達到‘中’的狀態,所以有必要進行教化,而教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過禮文化的教育改善其不良習慣。學校武術是武術禮儀傳播的重要途徑,但是學生了解武術的途徑主要是武打影片、武俠小說、武術題材的電視劇等等,這就造成了他們對武術認識的片面性。對于武術的功能價值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武術有強身健體、防身的功效,而忽視了武術的文化價值。我們的學校武術,在武術禮儀上的教育過分的強調了技術技能的學習,淡化了武術文化的武術禮儀的傳授,各省的體育局乃至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層人員都把獎牌放到第一位,這將會是至高的榮譽,導致武術教練員把所有的重點放在追求隊員的技術的提高,而把武術禮儀作為一種形式。在這種訓練模式的發展下,促使教練員更加注重學員技術發展,把武術禮儀作為以比賽環節中一個流程,忽視了武術禮儀的內在含義,更忽視了傳統武術禮儀文化的傳播,導致武術禮文化的傳播斷層。
在民族文化復興過程中武術文化的復興是重中重,學校武術的教學現狀確是不容樂觀,全國有很大一部分學校沒有開設武術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武術教育都沒有了,還何談武術禮文化教育。有些學校即使開設有武術課,但卻從未執行,我們的孩子們也從未真正的了解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的未來的一代如果不能承擔起這個重任,我們的民族文化復興,我們的國家軟實力提高從何談起
4.2武術禮儀不規范且缺乏標準
以“抱拳禮”為例1986年起,武術競賽中實行抱拳禮,制定了統一的“抱拳禮”規格。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并且武術競賽規則中對抱拳禮有詳細的介紹,但在實際的武術比賽過程中,還是有不同地區的運動員行抱拳禮時,出現不同形式的抱拳禮,特別是在省市級的比賽和武術招生的考試中,更是會出現不同的抱拳禮,可見武術禮儀規范的執行力都不夠。此外,不同的武術書籍中對武術禮儀的表述也不同。2007年出版的《國際武術套路競賽規則》,第四章第一節對武術禮儀的抱拳禮、抱刀禮、持劍禮、持棍(槍)禮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例如;抱拳禮,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側相抱(左手指線與右拳棱相齊,高與胸齊,拳掌與胸間距離20-30厘米)。[10]學者張澤正著《中國武術基礎理論》中描述抱拳禮的基本姿勢:中和勢站立,左手為掌,右手為拳,左掌心在平下頜骨前的三拳出貼在右拳拳全面上,醒勁一次,均以45度前下為標準,其他一切在中和勢的基礎上順其自然。[11]弓云武的著作《習武練功500問》對抱拳禮的表述是:左掌抱住右拳,屈臂置于胸前,步行不拘,又稱抱揖。拳拳相抱者,表示團結互重。兩人對練時還要說聲“請”。當人們看到對于抱拳禮有這么多的解釋,會產生迷惑。
另外,在普通高校武術教材中《武術文化導論》僅對武德做出了簡單的敘述,而在《中國武術教程》中對武術禮儀卻只字未提,既沒有教練員,教師的禮儀規范,也沒有運動員和學生的禮儀規范。由于教材中缺乏標準的武術禮儀規范,教師和教練員在教學中缺乏武術禮儀的教學材料,如果講到武術的禮儀只能是講自己對武術禮儀所知道的和武德對大家的要求,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應該加強武術的教學與訓練中對武術禮儀的規范性和表準化。
4.3武術禮儀的形式、內容單一
目前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弱化與衰頹,面臨層層危機舉步維艱之勢。武術禮儀主要包括:抱拳禮、注目禮;接械禮;持械禮;遞械禮。在當代人的眼里,提起武術禮儀,大家不約而同的會說抱拳禮。即使專項運動員也只會額外加個器械禮,人們的思維進入了一個武術禮儀就是抱拳禮,抱拳禮就是武術禮儀的漩渦。當代武術禮儀的嚴重缺失以及當代學者對武術禮儀的追求,促使了“抱拳禮”功能的多樣化:(1)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卻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禮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為文,右拳為武表示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的指教;(4)左掌右拳,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陰陽兩極、尊師重道,[12]這是當代武術學者給武術“抱拳禮”的冠名,更有甚者把武術的精神內涵加諸于“抱拳禮”的外在形式上,例如武術的“以和為貴、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武術的系統整體觀等等。個人認為這并不是沒有意義,武術的“抱拳禮”的確也反映了上述諸多涵義,但一口氣吃成一個胖子總是不現實的,這樣只是從表層解決武術現存的禮文化的缺失,現在的“抱拳禮”集武術的禮節行為規范,武德與一身,只能欲蓋彌彰,更加凸顯當代武術禮文化的缺失,無法真正傳承武術所蘊育的內涵。
武術禮儀不僅是人際交往和武術交流活動中的方式方法,更是武術修煉者尚武崇德、重內心的巨大法寶。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武術禮儀,中國武術的傳播和推廣武術禮儀是一個窗口。習武之人武學修為的提高需要武術禮儀,禮儀是需要被強調和重視的,禮儀也是武術的道德內涵和精神實質,不應是其表面形式,不重內在,單純追求表面儀式的隆重、氣派是膚淺和缺乏意義的。我們既要彰顯武術禮儀尊師重道德武道精神,又要符合主張、節約、簡單和高效的新時代氣息。中國武術無論在外在技術上還是內在涵養和價值意義上,都不亞于世界任何一個同類體育項目,然而,武術至今未能走進奧運會,獲得國際性的傳播與推廣,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與內省。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不懂得用武術禮儀的道德價值來提升自己。 武術禮儀的外顯性內容的豐富和統一、規范完善和執行刻不容緩,需要所有武林同道中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并達到共識,使中國武術國際發展戰略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邢登江,周慶杰.武術拜師儀式變遷調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08).
[2]毛海濤,劉樹軍.傳統武術禮儀教育的文化學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4).
[3]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栗勝夫.門戶之見、宗派主義是影響武術發展的重大障礙[J].武漢體育學院,2001(2).
[5]張繼生.中華武術禮儀[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10-11.
[6]毛海濤,黃利華,蔡清順.淺析中華傳統武術的禮儀教育[J].吉林廣播電視報,2006(4).
[7]郭玉成,劉韜光.武術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作用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2012(4):11-17.
[8]程世帥.論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與回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9]徐飛.關于高校武術課禮儀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6.
[10]雷軍蓉,程世帥,張繼生,曾文超.中國武術禮儀的批判與超越[J].中華武術(研究),2011(04):7-10.
[11]程世帥.論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與回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12]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The Influence of Wushu Etiquette on Wushu Communication
Gao Yingjie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culture revival times,Wushu ha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Wushu etiquette ha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of the world'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Chinese followed the attention of tradition Wushu etiquette education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but because of the impact ON Wushu fro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The values have changed,so that the spread of Wushu etiquette superficial form.In view of th above problems,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interview method,studies Wushu etiquette concept and basic contents o the carding process and does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and the problems in Wushu etiquette spread,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Wushu.
Keywords:Wushu etiquetteWushu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高迎杰(1991~),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健康與促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3—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