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冬梅(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
瑜伽專修課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優化
范冬梅
(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摘 要:論文經過前期對實踐能力的理論認識與基本觀點進行深入研究,在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確立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細化了目標、拓寬了路徑,為完善瑜伽專修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形成較為系統、實用、有效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與現實依據。
關鍵詞:瑜伽專修課程 實踐能力培養 優化
本論文為響應我國高校大力開展課程實訓工作,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依托于前期歷時1年半所作的沈陽體育學院教學委托課題,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論研究基礎之上,從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實施過程、以及研究成果來進行總體評價,完成了預期各個階段的任務目標,確立了科學合理的優化思路與改進措施,建立了瑜伽專修學生實踐能力的構成要素、細化了目標、拓寬了路徑,為形成較為系統、實用、有效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與現實依據。
1.1 培養目標
瑜伽作為沈陽體育學院社會體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于2005年開設,承擔著為社會提供瑜伽專業人才的重任。其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系統掌握瑜伽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專業技能,具備瑜伽教學、訓練、裁判、設計、策劃的基本能力,以及對瑜伽的組織開展、推廣普及和咨詢指導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需要緊密的與社會發展融合,對培養的各環節的實踐能力提出了突出的要求。要求培養過程中始終將實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廣泛接觸社會、貼近社會、始終與社會發展保持聯動,以滿足社會對瑜伽專業人才的需要。
1.2 現狀分析
目前,從瑜伽專修班學生的就業情況反饋來看,呈現著就業率較高,但從事本專業(即瑜伽教練)的人數只占就業率的三分之一。突出體現在“學生在實踐教學能力上的不足導致難以勝任瑜伽教練,競爭力低下。”反映在學生專項技術較好,專項技能較差;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好,專業素養不足;實踐教學中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較弱。剖析了阻礙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主要問題,我們首先需從課程本身找根源。總結其上原因即:①核心問題--- 課程目標不明確,尤其是具體實踐教學目標不細化;②教學途徑不充足,尤其是在社會實踐部分缺乏情境式教學環境;③教學模式不清晰。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出目前瑜伽專修課程體系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最薄弱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上還未形成較為成熟的體系。因此,在如何培養實踐能力強、有未來發展潛能的高素質的瑜伽專業人才,是亟待解決要深入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2.1 瑜伽專項實踐能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和水平劃分
根據本文研究的內容,沿著從一般到個別、由普遍到特殊的研究路線,遞進式查閱并系統地提出了關于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大學生實踐能力、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認識。為本論文對瑜伽專修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點和邏輯框架。
2.1.1 實踐
“實踐”一詞源于古希臘的Prxasi,其基本意義是指“行動”、“行為”及其后果,它是同logos (理性、理念)相對立的,指向外部的活動。在中國古代就有“行”這個字,引申為行走、行動、實行、實踐等意義。本論文基于培養和提高個體實踐能力的研究目的,就實踐概念提出基本認識和觀點: 將“實踐”定義為實施實踐觀念的過程,即實際地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客觀物質活動。
2.1.2 能力
能力是人們在研究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時碰到的關鍵問題,在《漢語大辭典》中對能力是這樣解釋的,能力即“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條件、才能、力量”。一般說來,能力一般意義上說是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本研究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將能力分為兩類,一是認識能力,一是實踐能力。人類在認識世界的活動中所展現出的能力為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展現出的能力為實踐能力。從研究的需要出發,本論文著重考察個體的實踐能力問題。
2.1.3 實踐能力
通常而言,所謂“實踐能力”即“完成實踐活動的能力”。 基于上述對實踐和能力的認識,本文將實踐能力定義為“個體解決實際問題所具備的那些起穩定調控作用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這一定義包含以下要點,其一,實踐能力的承載者是作為個體的人;其二,實踐能力體現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過程中;其實踐能力是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總和。
實踐能力與能力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能力是實踐能力的上位概念,能力包含實踐能力及其它能力。實踐能力各要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學生個體實踐能力包括:一般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應用實踐能力。一般實踐能力是專項實踐能力的基礎,專項實踐能力是一般實踐能力的延伸,應用實踐能力直接作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解決以一般實踐能力和專項實踐能力為必要條件。
2.2 細化培養目標,拓寬培養路徑
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每個教學環節的緊密協作才能有效達成。目前,我院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有五個基本途徑,即課堂教學、實訓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即: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外活動是引導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檢驗和發展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保障;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綜合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
針對目前瑜伽專修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存問題,我們應對每個實踐教學目標和路徑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整與改進,在研究實施過程中,開發了以下的教學路徑:① 課外活動:聯合我院工會開展了校內教職工瑜伽課,以瑜伽會館的教學形式進行實際授課;結合我院瑜伽體位賽事的組織、雙人瑜伽表演的編排、評分標準的制定,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結合我院院運會、元旦晚會等形式的大型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編排等實踐教學能力。②社會實踐:開發了華府丹郡社區、恒大名都作為實踐教學基地,以瑜伽會館的教學形式進行實際授課,教學對象是社區會員。
改進了以下的實踐目標與學習內容:① 實訓課:自主學習為主。內容:a單個技術的講解與示范練習;b 開展瑜伽書籍的閱讀討論。目標:從初步掌握到熟練掌握技能的過程,提高瑜伽文化素養。② 畢業論文:研究性教學為主。內容:撰寫有關瑜伽的文獻綜述,學會對瑜伽理論知識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目標:提高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瑜伽專業素養。
(1)沈陽體育學院瑜伽專修課程的實踐能力培養處于薄弱環節,其培養模式還未形成成熟的體系。顯現的核心問題是課程目標不明確,實踐教學目標不細化,教學途徑不充足。
(2) 通過對瑜伽專修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目標與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細化目標,拓寬途徑,豐富實踐設計環節,強化學生技能,提高教學質量,為完善其課程體系,形成較為系統、實用、有效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提供理論與現實依據。
(3)通過研究,建立了實踐能力的理論根基。構建了瑜伽專項實踐能力的組成要素,制定了瑜伽專修學生實踐能力水平劃分,建立了瑜伽專修課程實踐能力目標與實施路徑的標準要求。
參考文獻
[1] 趙志英.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培養[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屆博士論文
[2] 辭海(教育、心理分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3] 徐嘉.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遼寧:遼寧師范大2012屆碩士論文
[4] 潘從善.體育類應用型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形成途徑探討[J].四川:成都體育大2012屆碩士論文
[5] 劉三朵,張冬勝.論實踐能力的內涵與結構[J].當代教育論壇,2004(9).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c)-006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