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超 于冬曉
?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深化研究
——以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為視角
□劉宗超 于冬曉
摘 要:泰勒課程評價模式是通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逐步形成的,在世界課程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以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為視角,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泰勒課程評價模式以及大學體育課程的評價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大學體育課程評價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本末倒置;大學體育課程評價價值異化;評價方式單一等,為深化大學體育課程的評價改革,需要從大學體育課程的目標、評價標準、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落實,從而才能促進大學體育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泰勒課程評價模式;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深化研究
課程評價是查明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是否達到預設目標的一個過程,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的特點就是將課程的評價與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泰勒模式認為,課程評價與課程目標聯系密切,只有確定了課程目標,才能對課程進行更容易的評價。因此,課程目標是泰克課程模式的核心。同時泰勒課程評價模式認為課程評價要至少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在課程設計的前期進行,另一方面是在課程結束的后期進行,為的是能對這個學習期間的變化進行評價。在此,本文對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的一般程序進行解析。程序包含有:建立課程目標,創設評價情景,設計評價方法,利用評價結果。
1.1課程評價中對課程目標的分析
泰勒認為課程目標是課程評價的出發點,要想對課程進行評價就要從課程的目標入手,如果不了解課程的目標,就沒法對課程進行評價。在泰勒看來,課程目標是指學生接受教育后所引發的各種行為的變化,也就是說確定課程目標就要明確學生行為的變化,而對學生行為的變化進行評價又必須依據于學習心理學、教育哲學等,除此之外,課程目標的建立還要結合專家的意見以及學生、社會的需求來進行綜合考慮,若只是偏重于哪一方面,就會在評價的公正方面有所偏差。
1.2課程評價中對評價情境的分析
創設課程的評價情境是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的第二步,它是指為使學生能夠自由放松的表現自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能促使學生表現這種行為的情境,這樣就會便于我們對學生有機會表現出來的行為變化進行觀察,有利于課程評價的順利進行。在這里需要注意,課程評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課程評價情境的不唯一性,課程評價情境的創設需要依據課程目標,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創設,兩者結合,才能提高課程評價的效果。
1.3課程評價中對評價方法的分析
泰勒認為,只有正確合理的評價方法才會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反對單一不變的評價方法,比如“紙筆測驗即評價”。泰勒主張用多種課程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行為變化進行評價,比如:筆試、面試、課堂表現、筆記、問卷調查等。同時,泰勒對測驗與評價進行明確區分,他認為,測驗只是考察書本上的知識,不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反映,而且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育過程中,課程評價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它沒有一個恒定的模式。
1.4課程評價中對評價結果的分析
對于課程評價的結果,泰勒認為,在進行課程評價時得到的評價結果,不應該只是以分數來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而是要從多方面來反映學生的情況,對其進行分析性的評價,同時利用評價的結果使學生、教師以及相關人士了解課程教學的成效,并發現它們的缺陷,從而提出改進的措施,而且課程評價不是終結性的,它是一個循環回路,在發展分析過程中,不斷改進方法,設置情境,重新評價,進而促進課程的不斷改進與發展。
2.1體育課程評價本末倒置
在泰勒模式中,課程評價分為兩方面,一是課程實施前的評價,另一方面是課程實施后的評價。課程評價強調對課程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也就是說課程評價是為課程設置和課程實施來服務的。但在現在的大學體育課程中,課程評價的本末卻倒置。以考試為主要評價方式,導致課程的實施在為課程評價服務,評價什么內容,課程便來教授什么內容,這是大學體育課程評價中一個重要的問題。
2.2體育課程評價價值異化
以泰勒課程評價模式為視角的分析,并不意味著照搬泰勒模式,也并不意味著只是用泰勒模式的優勢來分析當前體育課程改革,雖然泰勒評價模式中過于強調對提前設定好的課程目標的是否達成的評價,忽視了對課程實施對象,也就是學校學生本人的評價。但泰勒評價模式也注重了學生的發展,那就是重視在課程實施前的評價。在現在的大學體育課程中,我們也能看到,教師在進行課程評價時,依據的都是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評價原則,但每個學生本身是不同的,如果不以學生發展性為目的進行評價也就失去了評價原有的價值。重視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就必須重視課程實施前的評價,當然泰勒評價模式在這方面給我們深深的啟示。
2.3體育課程評價主體單一
從目前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主體來看,主要是由學校的任課教師進行課程評價,呈現直線式、孤立式的方式,而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只是作為被評價的對象,使評價少了民主性。
從另一方面來講,學院的院領導、相關專家甚至是社會上的工作單位或者團體部門更是幾乎沒有參與到體育課程的評價過程中,導致體育課程的評價過于片面性。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學生就業需求密切相關,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或者團體部門對體育人才的要求更高,也最為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樣的體育人才。由于體育課程評價主體的單一性,束縛了體育生們往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2.4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形式化
在泰勒課程模式中,課程評價占據重要的地位,有效的課程評價既能為日后的課程改革提供依據,也能更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就目前而言,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方式過于形式化,一方面是對課程本身缺乏審視,“別的學校有的課程我們也必須有”,不能有效評價課程本身對學校乃至學生本身有何種益處,照搬別的學校的課程。二是對課程實施主體和教授對象的評價過于形式化,比如在對教師或者學生進行評價時,往往是實名制的評價,導致學生不敢作出準確的評價,即使在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會有所顧慮;對學生的評價,過度重視學生的顯性指標的評價,而忽視了對學生隱形指標的評價,比如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學習的興趣和態度等。
3.1大學體育課程需本末相順
大學體育課程的評價是為體育課程的設置、實施以及改革服務,體育課程評價的目的也在于看現今的體育課程是否適應當今社會發展,是否適應學科發展以及是否適應學生發展的要求,課程的設置,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和課程的改革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有順序的整體,而不是課程評價需要什么,課程實施就教授什么。
3.2大學體育課程評價價值回歸
教育所關注的應該是尊重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不斷超越自我,展現個人魅力的個體,而體育課程就是要把學生的內在力量激發出來,在運動過程中學會拼搏奮進,團結合作的精神。因此,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同時把體育課程的選擇權與參與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貫穿于體育課程的評價過程中,當這種理念成為體育課程評價中的常態,就會形成一種行為規范,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因此,在這其中應重視學生課程實施前的評價,重視學生的發展性評價。
3.3體育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評價主體需要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相結合,但大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卻都是依據評價主體的意愿去展開工作,課程設計的目是讓不同的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中釋放自己,從而詮釋出更多的內涵。因此體育課程的評價不僅包括評價者,還應包括被評價者,并且需要有不同利益的相關主體的參與,也就是說,體育課程的評價主體應是教師結合來自不同階層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專家、工作單位、社會團體、家長、學生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避免傳統評價帶來的弊端,給評價對象帶來充分的發展空間。當然,體育課程評價的主體仍是以教師為主,教師是體育課程的決策者、執行者,因而教師必須是體育課程評價主體的核心。學生作為課程的接受者,對課程的優缺點深有感觸,因而學生是體育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家、社會團體、家長等,所代表的利益不同,需求不同,因此把他們作為體育課程評價的主體之一,對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是非常有利的。
3.4體育課程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泰勒的課程評價模式反對過去只計算課程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主張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綜合性評價,比如交談、筆記、問卷等。不同類型的體育課程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對象也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體育課程評價要利用多種靈活的方法進行評價,比如自評與互評結合、定量與定性方法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等,這樣既可以發揮各個評價方法的優勢,也可以彌補方法之間的不足,不僅評價了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還評價了學生的智能、意志以及思想品質等,從而使體育課程的評價更加合理化。
3.5完善大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泰勒的課程評價模式是一套邏輯嚴密的評價程序,從確定目標到對評價結果的分析利用,再從中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結構緊湊,邏輯嚴密。結合這一點,在大學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中,就應綜合多種因素進一步完善大學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充分考慮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的進步成果等來綜合進行評價,同時在評價體系中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反饋激勵作用,并對評價前后進行對比,不斷改善課程設計中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對評價結果進行再評價,再以此來修改教學,使課程評價形成一個循環回路。不僅達到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體現了體育課程評價的全面性和公平性,還有效的提高了完成體育教學目標的效率。
泰勒課程評價模式對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之評價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但是它作為半個世紀前的產物,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忽視不同學校課程實踐的特殊性,不易調動教育教學工作者的主體性,同時,忽視課程實施對象的主體地位,因此在當今,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應辯證看待泰勒課程評價模式,根據具體的情況,分析研究,得出適合我國的課程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鄧友超.看待“泰勒原理”的辯證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2]劉春惠.泰勒課程評價模式述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47-50.
[3]王林毅,董閱.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5.03.
[4]李允,周海銀.課程與教學原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5]易森林.課程評價多元化之探索[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6]趙聯,孫福平.試論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其完善[J].江西社會科學,2010,23(8):241-245.
[7]鐘啟泉.學業評價:省思與改革—以日本高中理科的“學習評價”改革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3,34(10):16-24.
[8]丁念金.學習過程評價的基本構建[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2,28(6):29-30.
(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430079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