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海(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2)
內圣外王新解
——以太極拳為例分析
張英海
(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2)
摘 要:內圣外王思想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各派學者宣揚和推崇,對我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該文從太極拳的兩個方面著手分析,指出內圣外王并不只是理想意義的存在,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關鍵需要我們看清“內”和“外”的界定,摘下“圣”與“王”的桂冠。該文旨在用新的角度讓人們對內圣外王的思想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內圣外王思想 諸子百家 太極拳 新解
我國在幾千年來的發展與沉淀中,形成了許多繁榮燦爛的文化與思想。儒家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其對中國歷史和現代民眾的作用與價值不言而喻。儒家思想的內容諸多,“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更是許多儒學者畢生所追求的學術宗旨、政治目標和人生理想。但在歷史發展的今天,就需要對內圣外王思想進行新的探討,該文以太極拳套路與推手為例對內圣外王思想進行新解,使其真正能夠走下王座,作用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內圣外王思想不僅是中國哲學精神的基本體現,也是各家學者的人格理念和政治追求。雖然這一術語最早并非是儒家學派所提出的,卻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的重要體現,并最終被明清儒家所移借,成了儒家的專用名詞和代表思想[1]。當然,還有許多學派對內圣外王思想有著不同的理解,該文不再贅述。
縱觀古今學說,內圣外王總體是指內修以為圣,外安而成王。對于“內圣”的理解,各派觀點大體一致,一般指對自身修養的提高,高至一定程度即可喻為圣人。對于“內修”的理解,采用何種內容及方法,以及對圣人的評價標準等各派便有自己的觀念了。對于“外王”的理解,許多學者普遍認為是要通過“安人以安天下”而成為王的政治目標,各派所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依各派學說所言,“內圣”是道德修養極高的圣人,“外王”是足以安天下的王者[2]。那么在理論上,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思考:第一,“內圣”與“外王”并無必然聯系。德性高尚者定能安邦,還是安邦者定為德美品清之人呢?歷史可以給予我們否定的回答。第二,內圣外王思想并非只為個別人物所使用。若將“內圣外王”說至極處,世間終究沒有“內圣”之“圣”與“外王”之“王”,那么內圣外王又將如何實現呢?所以筆者認為,內圣外王是一種相對的存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夠觸及,并非眾學派形容下的如此虛無縹緲。
雖然內圣外王思想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但在當下我們如何理解屬于自己的內圣外王思想,就決定了它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自身修養達到極致的人才能稱作“內圣”,統治能力波及宇宙的人才可算作“外王”的話,那么大多數人恐怕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這近乎極致的境域,那么內圣外王思想的意義便不知何所用了。筆者認為,“內” 的范疇并非只是停留在自身的道德和精神建設上,“外”的界定也并非局限在對他人的征服和統治上,“圣”與“王”的含義也并非僅僅指圣人與王者,它是我們在某方面或者某領域所作的一種程度上認定與評價。我們應該認清“內”和“外”的界定,摘下“圣”與“王”的桂冠,讓內圣外王思想能夠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太極拳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拳種之一,有著幾百年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底蘊。太極拳的健身、技擊和養生等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追捧。下面筆者就以太極拳套路和推手兩個方面著手,來闡述太極拳與內圣外王思想的相關聯系。
2.1太極拳套路與內圣外王思想
流傳下來的太極拳套路有許多種。以陳式太極拳為例,陳式太極拳中有八種勁力: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它們貫穿于整個套路之中。八種勁力與每個技術動作相較于整個套路,就是“內”,它們組合出的整套“內”的招式,就是表現于“外”的整體特色。而“內圣”即是套路演練中勁力收發與動作技術上水準的表達,“外王”是整個套路演練質量的體現。如果“內”的方面沒有達到“圣”的要求,那么“外”的體現便不會有“王”的高度。由此看來,太極拳套路的“內圣外王”是每個內在組成部分的成功融合,以達到外部整體效果的成功體現。這種融合和體現,是“圣”與“王”在一種程度上的標準與認定,而并非是要通過習練太極拳來成為世間圣者或是使用太極拳來達到某些功利性的目的的。
2.2太極拳推手與內圣外王思想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走向實戰的一種特殊訓練方式,其主要形式為兩人在遵循太極拳原則基礎上,通過“聽勁、發力”等方式以破壞對方重心為目的的運動[3]。太極拳推手相較于太極拳套路多了一個“對手”,如果我們簡單地把一次太極拳推手的運動過程看作是“內圣外王”的體現的話,那么“外王”便是將對手擊敗,“內圣”便是擊敗對手所需要的一切基礎性條件的成功融合。以“內修至圣之人最宜為王”來說,這次推手運動中的兩人就是天下,誰的太極拳
功底較深,誰便優先達到“內圣”,自然更容易達到“外王”,取得這次推手運動的勝利。
以太極拳推手本身而言,要達到“內圣”的境界是十分艱難的。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4]這神明的境界就是“內圣”的要求。若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內在功夫,遇到對手方可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外王”表現。由此看來,太極拳推手中內圣外王思想體現在2名對手之間的較量,誰的“內”能夠比對手更接近“圣”的要求,從而就能夠擊敗對手達到“王”的結果。這時“內”與“外”的界定并非比賽性的成王敗寇,而是自身能力與外在結果的一種區分方式;這時“圣”與“王”的概念亦只是達到某種程度或完成某種目標的階段性的評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位狀元都是“外王”的具體表現,“內圣”便是通往狀元之路的每一項技術,每一種天賦,每一場發揮。
綜上所述,內圣外王不僅是諸子百家的崇高理想,更能夠成為我們現代民眾的美好追求。實現“內圣外王”并不僅僅是圣人和王者的事情,它離不開我們每個個體、每個家庭,它離不開屬于我們自身的內圣外王思想的支持與推進。對于內圣外王思想,我們不需要絕對化、極端化地去理解它。看清“內”和“外”的界定,摘下“圣”與“王”的桂冠,當內圣外王思想可以指導我們每個人前行時,或許離實現理想意義上的內圣外王時代也就不再遙遠了。
參考文獻
[1]李群.論儒家“內圣外王”思想的演變及當代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鄭臣.內圣外王之道——實踐哲學視域內的二程[D].復旦大學,2007.
[3]王巍堡.淺談太極拳推手力學原理張豈之[J].搏擊(武術科學),2012(5):42-44.
[4]賀春林,楊朝升,梁世君.太極拳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導引教育[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1):56-58.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7(a)-0149-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