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藝部 江蘇徐州 221140)
?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建設①
李丹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藝部 江蘇徐州 221140)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肩負培養一線技術人才的使命。高職教育工作中的一個最大目標就是提高在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要把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大力推廣,實現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社會。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快成長,在復雜的社會中可以更容易適應。該研究用工學結合的培養方式來作為教育指引,主要是針對高職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現象做出研究,用專業培養來作為依據,建立一個具有職業特征的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讓體育社團人員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吸取經驗,與自己的實習崗位進行結合,把大學生體育社團的實踐功能大大發揮出來,建設一個高職大學生的實踐有效平臺。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 體育社團 工學 建設
高職體育教育也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體育課程的改革主要是培養出體育的準職業人,培養出具有特殊身體技能的一批高職體育學生。高職學生們對體育課程的改革也是抱以很大期待,不僅要求能夠掌握一項體育能力,還具有探索的實際意義。在工學模式下的體育社團發展非常蓬勃,高職學生對體育的喜愛程度也越來越強烈。要正確地發揮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的功能,培養出一群準職業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是當前高職體育教育面臨的最重要課題。
高職學院的體育社團是在校的學生對體育運動有相同愛好的基礎上自愿組成的團隊,是在社會道德允許的基礎上,并且是經過學院批準的又進行登記的社團。社團的成立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大家的共同愿望。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在學院中也是相當重要的,其有利于體育教學的改革發展,促進學生的運動才能的發展。建立此社團,不僅與國家的體育行業有密切關系,也是學院教育方式重大改革,符合新課程的標準。作為當前課堂的一種補充形式,體育社團的成立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認可,它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學生進入社會的一個過渡期。它的功能不僅局限于體育運動上,它們可以走出校園與企業進行交流,提高學生與社會的交流經驗,給自己提供了無限的鍛煉機會,還在無形之中推薦了自己,讓企業看到自己的優秀之處。當前的高校體育社團建設已經成為了產業活動,很多企業對這種活動的開展有濃厚興趣,還有不少企業會對該種社團提供產品贊助或者資金贊助。高校體育社團的模式也呈現出了產業化趨勢,企業給社團提供資金,不僅能夠讓社團的活動有了物資保障,用那夠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高職大學生社團活動給工學結合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機,給學生也提供了學習鍛煉的機會,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基礎表現。
高職大學生的工學結合模式,是根據市場需求的方向來定位的。此人才培養的方案是在師資、裝備、技術等方面進行合作,用靈活的教育方式以及工學交替的模式,讓學生在基礎的學習上還能夠進行技能的進一步培養,還讓學生參加到崗位生產實踐中去,實現人才培養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工學結合的本質就是讓學校與企業兩個環境共同結合,讓學生通過兩個環境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素養,實現培養高技術人才的目的。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是具有針對性的,是有明顯的職業定向,重點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并不是普通的專科人才。所以,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建設是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用體育運動來作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計劃,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一般都是3年制的,體育課堂最多只有1 年,時間是相對較短的,根本就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欲望。體育社團的建立不僅包含了體育的相關基礎知識,還會根據崗位需求進行培養,有多層次的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體育項目的開發都是圍繞崗位需求進行的,要用崗位需求來作為高職院校體育社團成立的依據,針對崗位的特定需求與環境,來確定素質的培養,用體育的手段來進行改善。高職體育的教育不僅是在鍛煉身體,也是體育文化的傳播過程,用就業來作為辦學指導是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做準備。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選擇自己最適合的體育項目。要選擇一個較為詳細的項目來作為處方,社團應當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培養。每一個體育項目的訓練與要求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根據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質來結合選擇。
工學結合的模式就是以職業生涯來作為導向的,充分地把學校以外的資源利用起來,把校外的學習機會與校內的經驗結合起來形成的教育模式。把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對學校今后的人才培養方式提供有力幫助。體育社團不僅要積極地參與學校內部的體育活動,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到社會舉辦的體育活動去,尋找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的體育教育在不斷的改革中,體育社團的概念也是日益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加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團中,學校也應當積極地建設體育社團與組織社區體育活動。
社區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也能夠培養助人為樂的品質,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可以通過體育競技的方式來獲得企業的青睞,贊助企業與其簽訂了合作協議,就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為企業做宣傳,同時也是在宣傳自己。這種活動在學校中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也是當前的高職學生應當具備的職業基礎能力。工學結合的模式主要是體現在4個方面上,即教學目標以及質量的結合、教學理論與實踐間結合、學生的角色與企業員工角色間的結合、學習內容與崗位內容間的結合。
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建設在高職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崗位之前的一個優質發展平臺,是工學結合的教育的新契機。社團的建設是要用專業培養來作為目標,同時把體育運動作為載體,有針對性地進行身心素質培養,把學校與社會相互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應當更加注重實踐性,理論的學習都是沒有靈活性的,如果沒有結合實踐來使用的話那將只是一堆無效知識。因此,要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活動當中,學校應當先提供一個接觸社會的平臺,鼓舞學生積極加入到體育社團中去,培養自己的準專業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岳兵.工學結合模式下體育實行彈性模塊的改革與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28-29.
[2]賀昭澤,馬勇.新時期高校體育社團現狀與對策分析[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200621(4):71-73.
[3]李霞.高校體育社團在構建群眾性多元化服務體系中的功能[J].山東體育教育,2004(4):71-73.
[4]樓一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職教論壇,2007(9):20-21.
作者簡介:①李丹(1982,2—),女,漢,河北保定人,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研究。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70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