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馮亞光(.焦作市人民中學 河南焦作 45400;.沁陽市海泉中學 河南沁陽 4088)
?
中學生體育課推進運動處方課程的必要性探析①
陳敏1馮亞光2
(1.焦作市人民中學 河南焦作 454100;2.沁陽市海泉中學 河南沁陽 410882)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法、調查法和綜合分析法等對近年來中學生的體質健康變化和基本的生理生化指標的正常變化范圍和參考標準進行概括和總結,對中學生體育課的上課形式和內容進行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生的體育基本都是以基礎的運動技能的學習為主,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是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師自身的能力素養來安排,而這些內容對于中學生說,可能會使學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關鍵詞:中學生 體育課 運動處方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Karpovich)第一次提出運動處方(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的概念。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使用運動處方術語。它是指導人們有目的、有計劃和科學地鍛煉的一種方法,是指針人們個體的身體實際情況而制定的一種科學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鍛煉計劃,也就是根據鍛煉者身體測試的數據,按照個人的健康狀況、體力情況以及運動的目的,用處方的形式制定相應的運動類型、強度、時間及頻度,從而使鍛煉者有計劃地進行周期性運動的練習方案。中學時期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3~19周歲期間,而在此年齡段的學生也正處青春發育期,也是生長發育和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黃金階段,所以,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運動處方課程的授課,將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1 研究對象
中學生體育課推進運動處方課程的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資料法
查看搜集與此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和加工,并進行科學的思索和分析,使之形成對此研究的觀點、理論和素材,為提高此研究的研究水平和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1.2.2 訪談法
根據對中學生體育課推進運動處方課程必要性研究的需求,對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訪談。通過對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的進行綜合反饋和整合處理,使專家意見趨于一致,得出最準確的、可靠的調查結果,以最后確定課題的整體結構和具體內容。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問卷和文獻資料收集到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根據體育統計學原理和社會調查相結合統計方法。通過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歸類、統計處理,并對數據處理結果進行數據統計檢驗。
1.2.4 綜合分析法
文章通過查看相關文獻和資料,走訪專家確定了中學生體育課推進運動處方課程必要性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查與研究,對數據結果邏輯分析和歸納。
2.1 運動處方引入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們中學的學生較多,而且每個學生的體質、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很難根據大家的興趣愛好去選擇既適合大眾又滿足教學需求的教學內容,于是將運動處方引入體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健康狀況,在特定的時間段內,運用相關的學科知識,選出與練習內容相同或相近的一套動作進行練習,并對練習的次數(組數)、強度、頻率和時間進行優化組合,以便能夠得到最佳的練習效果。所以,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體檢結果,對每個學生制定各自相應的、切實可行的運動方案。
2.2 運動處方的基本要素
運動處方的基本要素包括運動目的、運動類型、運動的時間帶、運動強度、運動頻度等[2]。它們共同使運動處方變得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為人們能夠科學健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2.1 運動目的
運動目的是運動處方開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不僅僅依賴于鍛煉者的主觀意識,更依賴鍛煉者的健康狀況和身體機能的客觀現實,它能夠讓鍛煉者更加清晰地明確自己的健身需求。
2.2.2 運動類型
運動類型也就是運動的種類,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運動目的、身體狀況等合理地選擇不同的運動類型,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動類型主要根據肌肉的活動特征、動作結構特征、肌肉工作的相對強度和運動供能的特點進行分類。
2.2.3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是指時間內移動的距離或速度,或肌肉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是決定運動量最主要的因素。心率指標、能量當量、跑速和心電圖等可以用作確定運動強度的指標。通常情況下心率指標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確定運動強度的指標,這是因為心率不僅可以反映基礎代謝的狀態和水平,又可以反映運動時內臟器官及供氧系統的動員程度和水平,另外,也是便于人們在鍛煉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測。
2.2.4 運動時間
運動時間是指每次運動的持續時間,根據運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甚至可以說,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呈負相關性的關系。另外,運動時間的確定要根據運動目的和運動強度來確定能夠引起機體產生最佳效果的運動時間。
2.2.5 運動的時間帶
運動的時間帶就是說在一天中選擇運動的時間段。它與運動項目、天氣狀況、鍛煉者自身的健康狀況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情況下,選擇在早晨進行鍛煉的話就要選擇一些運動強度較小的、輕松的運動項目。如:太極拳、瑜伽等。另外,根據鍛煉者健康狀況的不同,也要有目的地選擇運動的時間帶。如:早晨時候人們血濃度較高,高血壓患者若在此時進行鍛煉的話,就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了。
2.2.6 運動頻度
運動頻度也就是每周的練習次數。由于鍛煉是一個由量變到到質變的過程,因此要求鍛煉者有計劃且有周期地進行鍛煉。正確地設定運動頻度要根據運動目的和身體狀況的不同來安排。
2.3 體育課程引進運動處方的理論基礎
運動處方的設計過程要講究教學的由“人”到“運動”然后回到“人”。也即:要先對學生進行健康和體質的檢測,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質水平和健康狀況等綜合后再制定適合學生個人的具有針對性的運動方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區別對待的教學原則。
2.3.1面向全體,求同存異
運動處方的引入和應用體現了素質教育全面性的原則,同時,由于運動處方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量身“定制”的,所以,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充分體現了其區別對待的教學思想。
2.3.2 運動處方教學講求實效性
傳統的體育教學雖然也把增強體質列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但是其內容體系依舊是把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當成主業[3],以至于大綱的目標與內容不相配套,增強體質就成為了大家夸夸而談的空話,并且不僅使學生的體質健康的促進收效甚微,還會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背道而馳”,使他們逐漸地不喜歡甚至厭惡體育課。
運動處方是以個體客觀存在的實際問題為依據,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個人差異和愛好、年齡、身心特點、文化水平等。在將運動處方課程引入體育課堂的過程中要避免片面地追求個別學生的運動成績,而忽略整體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還有,在實施運動處方過程中最少要做兩次的測試和評價工作,才能夠提高和完善運動處方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甄志平,崔景輝,張瑛秋,等.中學生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健身效果評定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35-37, 53.
[3]陳香仙,楊蔚,沈明海,等.中學生頸椎病與運動處方干預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6):103-106.
課題來源:①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JCJYC15130810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73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