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峻瑋 王永平(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大同 037009)
?
倫理學視角下體育媒介暴力的特征與傳媒責任關系研究①
范峻瑋 王永平
(山西大同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大同 037009)
摘 要:該文將體育媒介作為研究載體,將體育媒介存在的暴力現象作為研究課題,以傳媒責任倫理為著力點。通過文獻資料法、跨學科研究發、比較研究法,探尋當今社會體育媒介所存在的暴力現象,從倫理學的視角對這一暴力現象進行辨證否定,“揚”其利而“棄”其弊,最終達到對體育媒介暴力的超越并使之新生,使傳媒從根本上明確自己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倫理學 體育媒介暴力 傳媒責任 關系研究
在傳媒產業日益全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今天,傳媒中所反映的暴力現象不斷增加,暴力傾向日益增長。媒介對于體育媒介暴力的內容似乎甚是偏愛。在現實生活中,體育媒介暴力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傳媒責任的缺位與異化更是潛移默化的加劇了人們對暴力的寬容度與麻木感。對于體育媒介暴力,應從倫理學的視角對其進行辯證的否定,從而達到體育媒介暴力的超越與新生。同時傳媒更要端正其應有的態度和擔負其基本的社會責任,使體育媒介暴力的正面報道得到傳播,消減其負面報道對人們的影響,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體育媒介暴力是指包括報刊、電影、廣播、新聞等在內的媒體含有或刊播關于體育方面暴力的內容,從而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
2.1 研究對象
該文將體育媒介作為研究載體,將體育媒介存在的暴力現象作為研究課題。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該課題的研究需要,查閱了中國知網、百度網站,以“體育媒介暴力”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查找了有關該論文方面的資料,包括期刊、學位論文等,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了客觀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2.2.2 跨學科研究法
該課題的研究結合倫理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理論,從整體上對體育媒介暴力現象進行綜合研究,從而更系統全面的闡述了該課題的研究內容。
該文將從倫理學的視角下對體育媒介暴力進行合理的批判,思考其對人類積極的社會意義,對其消極的社會意義進行顛覆與重構,從而順理成章的指向對體育媒介暴力的重構,并最終指向傳媒責任倫理范疇。畢竟,只有用責任倫理指引媒介行為,體育媒介暴力才能釋放出最大的正面力量。
3.1 倫理學視角下體育媒介暴力的特征
3.1.1 體育媒介暴力的合法性
體育媒介暴力通過展現暴力給人們提供娛樂,通過描述暴力的惡果來監控社會,于是這種暴力便具有了合法的意義。如:在中國傳統武俠電影中,天然存在著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暴力。于是,這種以暴制暴當作了實現正義的途徑和維護道德的工具。所以,在某些類型片和新聞中,暴力具有了道德的意義。
體育與暴力共生共存。暴力與體育本身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體育報道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長此以往,在媒體和觀眾鼓勵與引導下,不僅體育運動員會變的更加有攻擊性與暴力性,而且觀眾對體育比賽中的暴力行為也將會見怪不怪。
“暴力美學” 一個在體育媒介暴力流行的詞,被廣泛應用于不少影視作品中,過去電影中寫真、逼真的暴力鏡頭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暴力的唯美鏡頭。所以,在中國的武俠小說中,電影和電視在呈現有關打斗和暴力的場景中時,往往注重畫面的絢麗感和觀賞性。
3.1.2 體育媒介暴力的非法性
暴力是一個可以通過學習而潛移默化習得的過程,在榜樣和鼓勵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可能產生攻擊和暴力的行為。因此,當媒體大肆渲染體育比賽中的暴力事件,或者用一些充滿暴力的詞匯報道體育賽事時,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認為體育就是一種充滿暴力的活動。例如:曾經十分輝煌的拳王泰森,其咬人事件發生后,許多媒體站在體育運動的角度對此進行報道,受眾覺得太正常了,反而忽略了這一暴力事件的暴力本質,在人們的理念中,似乎拳擊運動員不具備暴力傾向才是不正常的。
3.1.3 體育媒介暴力重構的可能性
體育媒介暴力重構是指利用體育媒介暴力的合法意義免除其非法意義,讓體育媒介暴力釋放出最大的正面力量,而體育傳媒責任倫理是重構體育媒介暴力的優良道德基石。不管是傳媒從業者還是受眾,應該共同創造一種對于體育媒介環境的重構。如何創造一種新的審美環境呢?于是,傳媒責任倫理就出現于視野之中。眾所周知,媒體具有自律性與他律性,而傳媒責任倫理就是這個“自律”。消除體育媒介暴力的泛濫和負面因素,需要傳媒責任倫理。
3.2 導火索:體育傳媒市場的“混沌”
3.2.1 體育傳媒職業道德的缺失
不知從何時起,體育媒介的職業道德似乎已經成為和社會責任相對的東西,幾乎所有的體育媒介都能為自己傳播暴力內容找到理由。這些體育傳媒及其從業者認為,一條深挖暴力事件中血腥細節的新聞,是求真、求實的職業道德指引下的結果……當職業道德成為幌子,大眾傳媒正用自己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將世人帶入一個岌岌可危的地帶。例如:前文談到的拳王泰森咬人事件,媒體一味的夸大其影響力忽略了這一暴力事件的本質。渲染血腥、暴利給媒體帶來了直接利益,而暴力細節的描述卻可能給某些偏執的人帶來“啟發”,這時號稱職業道德當先的媒體就成了媒體“作惡”的幌子。
3.2.2 體育傳媒責任的缺位與異化
體育媒介暴力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不應陷入為暴力而暴力的泥潭。媒體是暴利的中介,媒體展示各種暴力的、血腥甚至令人惡心的暴力畫面,這些體育媒介暴力的不良影響讓人心驚肉跳。然而,正是由于體育媒介自身,讓體育媒介暴力陷入泥潭。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體育傳媒責任的缺位與異化。
3.3 重構:體育媒介暴力的鳳凰涅盤
3.3.1 自律與恪守:體育傳媒從業者與受眾的責任擔當
在傳媒責任論理缺失的今天,需要在注重傳媒經濟效益時,同時要呼吁傳媒的責任,正義與良心。更重要的是,需要將這些品質貫徹到傳媒實際中來,貫徹到體育媒介暴力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來,以提升我國傳媒的整體競爭力和公信力。傳媒要從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傳播有關暴力的信息,而不能只顧點擊率、購買率、收視率而忽視了信息的社會效應。傳媒要發揮好媒體的公共性功能,減少媒介中的過度暴力。
受眾對體育媒介暴力生產過程的認知能力是考量受眾體育媒介素養的一個重要依據,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受眾對體育媒介暴力產品的選擇。因此,應提高受眾對體育媒介暴力生產過程中的認知能力。受眾必須學會如何理性的辨別體育媒介暴力與現實暴力之間的差別;受眾更要辨證的看待體育媒介中的暴力人物,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增強抵制現實中不良誘惑的免疫力;學會利用媒介傳播有意義的內容,學會利用媒介信息促進自身的發展,學會利用體育媒介的暴力內容反對現實的暴力,遠離不良體育媒介文化。
3.3.2 他律與遵守:控制體育媒介暴力的規制建設
他律是指依靠社會法律、紀律、制度和社會輿論等方面的約束。他律是靠借助外部力量對行為主體來進行監測和約束,他律強調的是外力,具有普遍性和強制性。任何法律制度的規建都必須體現倫理的基本原則和道德精神,體育媒介暴力的規制建設也應如此。
首先,要為體育媒介暴力找到普遍使用的倫理依據,而能夠指引體育媒介暴力方向的倫理依據就是傳媒責任倫理。如果缺乏責任倫理的規范,那么體育媒介暴力的規制建設也會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律法,是一紙空文;其次,將與體育媒介暴力有關最基本的原則和道德規范納入制度建設的框架,把主要依靠自我約束力來維持的行為轉變為主要依靠強制的制度來保證社會約束力。從這個角度來談,倫理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道德法制化;最后,在規制建設過程中,應把他律與自律進行整合與協調,達到兩者的辨證統一。讓體育媒介暴力的合法性在法律與倫理的良性互動中體現出來。
3.3.3 體育媒介暴力重構的鳳凰涅槃
體育媒介暴力重構是體育媒介暴力模式的鑄造、體育媒介暴力內涵與質量的提升。體育媒介暴力重構是在揚棄基礎上的媒介暴力的超越與提升的過程。而體育媒介暴力批判側重于反思、揚棄、超越,體育媒介暴力側重于建設、積累、吸收、創新、發展。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互為表里,缺一不可。
隨著傳媒產業的日益全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今天,體育媒介暴力備受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關注和討論。對體育媒介暴力產生的社會問題,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然而,正是由于體育媒介暴力掀起的“熱潮”,關于體育媒介暴力的規章制度的建設、傳媒從業者的責任劃分以及受眾的正確引導,傳媒市場將會更加透明化、公正化,體育媒介產生的暴力現象將會更加賦有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肖煥禹.體育傳播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25-67.
[2]董青,洪艷.新媒體時代體育傳播的文化批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2):1-5.
[3]段怡然.媒介暴力的倫理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2(3):15-21.
[4]葉琿.漫畫改編電影《美國隊長》的媒介暴力分析[J].電影評介, 2014(6):11-16.
[5]邵培仁,范紅霞.媒介暴力、信息倫理與傳播民主的議題建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6):5-7.
[6]田媛,周宗奎,谷傳華,等.網絡中暴力刺激對青少年內隱攻擊性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1(7):7.
[7]燕道成.青少年網絡暴力游戲成癮的傳播學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0(3):10-36.
[8]張健,夏林晨.警惕熱播動畫中的媒介暴力現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7-16.
[9]中國傳媒大學林小溪.論媒介效能的持守與溢出[N].發展導報,2013-08-06.
[10]陳進華,張壽強.論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及其道德底線[J].江海學刊,2012(6):28.
作者簡介:①范峻瑋(1995,4—),男,漢,山西臨汾人,學校:大同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王永平(1982,10—),男,漢,山西大同人,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108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