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鳳(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
先秦儒家的“儉”思想
趙宗鳳
(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摘要:崇儉黜奢是先秦儒家在的一貫主張,儒家的儉思想貫徹了儒家的道德主張和倫理原則。孔子把節儉視為禮之本,主張“節用”治國,充分表明了其節儉消費的主張。孟子主張“養心莫善于寡欲”,對欲望要寡之、節之。在荀子看來,節儉消費是富民的重要手段,奢侈浪費則會民貧國亡。
關鍵詞:儒家;儉
先秦儒家的儉思想作為一種文化傳統,直至今天都還影響著經濟主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對其評判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寧儉勿奢。從“節儉”和“奢侈”的角度看,“禮”對道德主體提出了怎樣的本質性要求呢?孔子認為,這個本質性要求就是“寧儉勿奢”,“奢”是指物質方面的奢侈浮華;“儉”是儉約而不過分追求程飾、不嫌于質樸。“奢”太拘泥于外在物質方面而內心存在缺失;“儉”則是突出強調內心而外在物質方面顯得不足。“奢”抓住了“禮”的文末,而喪失了本質;“儉”符合“禮”的本質,卻文末不足。雖然都不合于“禮”,但二者相權,與其抓住文末而喪失本質,就不如符合本質而文末不足。
2.奢則不孫。孔子反對奢靡淫佚的享樂主義,提倡摒除貪欲。孔子對那些不切實際的過分追求奢侈消費的人持有鄙夷之情,指出他們在德性上是很難保持操守的。孔子主張,君子應安貧樂道,主要追求精神快樂。體現了孔子對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態度:強調追求精神的快樂,而不要過分追求物質的享樂。孔子反對越禮的奢侈,提倡節儉,同時還反對吝嗇。
3.節用愛人。孔子“節用愛人”的治理思想,可謂是其“克己復禮為仁”思想的具體化。對“禮”在治理中的作用的重視,便是孔子“節用愛人”的治理思想的本質特征。孔子還把為政者依“禮”節用節欲當成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治理方式,如今中共中央大力提倡節檢反對奢侈浪費,并將之規范化和制度化,這種自上而下的倡檢治理主張,不正是孔子所推崇的嗎?
1.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整個倫理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其“性善論”。孟子還指出,人心對于道德心理的喜好是天下人所共有的特性。孟子提出了以“盡心”、“知性”和“存心”、“養性”為基本綱領的道德修養論。簡言之,道德修養的根本要求就是“存心”,或者依孟子之意,也叫“求放心”。
2.不以天下儉其親。在“不以天下人所得用之物檢約于其親”的問題上,孟子還特別強調父母死去應該“厚葬久喪。首先,孟子認為厚葬是“盡于人心”——盡孝心。其次,孟子提倡應該居喪三年。父母死后不但要厚葬,還要在廬墓守喪。這里表現了孟子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極大尊重。父子關系居于五倫之首,事親又是封建人倫關系中最根本的,整個封建宗法等級制度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所以,孟子非常反對墨家的“治喪也以薄”。總的來說,孟子的這樣喪葬思想,是對孔子“葬之以禮”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儉者不奪人。孟子倡王道,推崇“不奪人”。在孟子的眼里,實行王道乃是最理想的治理模式。“王道”用孟子的另一種表達就是“仁政”。為政之道在于不過分追求物質財富和感官享樂,而把注意力放在土地、人民、政事上。一切為了人民的政治乃是“與民同樂”的王道思想的根本要求。
1.由禮而重己役物。在荀子看來,“禮”的德性價值不在于如何壓制或禁止欲望,而在于用合理的方法認識和掌握社會道德規范,從而使人的天然情欲得到滿足。但是,“由禮”的治氣養心之術并不是要“禁欲”。從其人性論來看,荀子并不否認人的自然欲望,如果“己為物役”,越是用高貴奢侈的物質來滿足無盡的欲望,身心的損害便越大;如果“重己役物”,即便檢約樸素的物質生活也可以供養生命且享受樂趣。
2.隆殺中流相結合。人類之所以需要“禮”,是因為人天生需要在群體中生活,而群體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爭奪和混亂,最終導致窮困。為了突出和強調“禮”的作用,荀子用“禮”來節制和制約自己的欲望,但是,“禮”本身并不具有劃一性,而包含了三種不同的情況:一是“隆”,也即隆重;二是“殺”,也即檢約;三是“中流”,也即中和適當。因此,君子對于大禮就必須隆重,對于小禮就必須簡約,對于中理則應該適當。
3.獨侈危國與聚斂者亡。荀子指出,君主有三種邪念會成為危害國家的大災難,第一種是“大國之主也,而好見小利”;第二種是“其于聲色、臺榭、園囿也,愈厭而好新”;第三種是“不好修正其所以有,啖啖常欲人之有”(《王霸》)。君主有這三種邪念存于心中,是“不隆本行、不敬舊法”的表現。只要君主滿懷奢侈享樂的邪念,朝廷群臣、眾庶百姓跟隨而不隆禮義、好貪利,國家陷入危亡是必然的。
4.節用裕民與節流開源。荀子認為通過節儉實現富國富民有三條途徑。一是,節用裕民。荀子認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必須通過節儉藏富于民。荀子在這里提出“節用裕民”的主張,節用是指節儉國家用度而不是賦斂過重,以使人民收獲后有節余,從而藏富于民。二是,裕民以政。三是,開源節流。荀子已經看到社會財富的增加主要依靠勞動生產者。荀子從民富則國富的角度,提出治理國家者必須重視開源節流。
儒家諸子總體上都主張 “黜奢崇儉 ”和按照 “等級消費”,但是具體內容上還是有差距的。孔子以禮為標準,具有一定實用性,其實用性主要表現在維護等級秩序方面,較多地運用于貴族階層,在當時禮制仍然有很大影響的社會狀態下,采取以禮制為原則的節儉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現狀,但普及面比較窄,對于下層的民眾來說,并無太大實際意義。荀子繼承了孔子以禮制為標準的節儉原則,但他將其與富國裕民相聯系,提出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方法,其節儉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突破,具有進步意義。二者經濟思想的實質,對于我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建設和諧的經濟社會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錦增.《1980年以來國內先秦儒家消費思想研究綜述》,2013(04).
[2]呂耀懷.《“儉”的道德價值——中國傳統德性分析之二》, 2003(3):109-115.
[3]趙修義.《試論節儉之德及其現代意義》,1996(4):52-58.
[4]張世友.《淺析勤儉美德及其對公民個體道德完善的當代價值》2004.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51-01
作者簡介:趙宗鳳:女(1982-11),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