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壯志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 河南鄭州 450000)
失地居民體育鍛煉問題研究①
——以河南為例
多壯志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校本部) 河南鄭州 450000)
該文基于對失地居民社會融入過程中的體育參與困境,從4個方面分析:(1)經濟問題導致體育參與邊緣化;(2)原始社會背景對體育參與的影響;(3)文化、心理認同阻礙;(4)現代體育參與意識的缺乏。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如何加速失地居民社會融入、走出體育參與困境的對策。(1)政府要建立健全失地居民拆遷制度,明確制度的職責和監督,增加失地居民經濟收入。(2)“以人為本”建設現代城市生態文明的社區“場域”。(3)多渠道宣傳、引導、教育,提高失地居民社會、文化、心理、身份和體育參與方式的認同,改變體育參與方式的意識。(4)建立有效的社區體育活動開展、監督機制。(5)保護和支持失地居民群體體育組織,有效利用、整合內外資源。(6)幫助失地居民樹立體育鍛煉主體自覺意識。
河南省 失地居民 體育鍛煉 體育參與
1.1 研究的意義
失地居民城市化過程中,為了更好生活和發展自己,由原來自身的強勢文化逐步演變為弱勢融入適應主流的現代城市社會文化。體育參與亦然如此。積極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為更好更快的社會融入和社會資源整合提供良好條件,通過體育鍛煉夯實身體各生理器官的良好功能,為保證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提供基礎保障。該研究嘗試通過對失地居民體育參與狀況的調查,基于他們是一個不同于農民與市民的特殊群體,認為其在體育參與方面既不同于農民也不同于市民;失地居民的體育參與文化具有獨特的內涵;通過體育參與現狀可以發現他們體育參與以及市民化層面存在的問題,找出影響體育參與的因素,透過體育參與來展現市民化的情形,分析體育參與文化的內涵,將體育參與情形與城市市民以及農民進行比較,嘗試探討改善他們的體育參與對策模式,最終促進失地居民的市民化融入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
1.2 選題的理論意義
該研究選擇失地居民體育健身參與進行研究,可以彌補學術界對于失地居民體育參與的不足,在某種層面上可以認為是一種嶄新的嘗試與開拓。該文利用人類學的研究方式和理論模式,從區域結構上探討失地居民體育健身參與問題,拓寬學術研究的視野,豐富對失地居民體育參與的研究視角,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3 預期的應用價值
該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失地居民體育參與的田野調查資料,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體育參與狀況與需求,實現參與結構的完善,“促進對失地居民體育參與的開展與管理力度;而且可以為相關職能部門開展群眾體育工作、強化他們的社區體育參與、實現生活方式現代化、提高生活質量進而加速其失地居民市民化融入提供必要參考借鑒,最終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維護社會環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1]
2.1 該研究調查對象的“場域(field)”地理位置
“該文將以河南省鄭州市、南陽、商丘、新鄉、三門峽等多個地域作為個案研究的‘場域’,考察河南省失地居民城市化過程中的體育參與鍛煉問題。鄭州市作為該省經濟發展新型城市,近些年來突飛猛進并取得物質和精神建設雙豐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失地居民規模比較顯著。該研究田野工作把河南等城市作為對象不但可以對該地有一定實踐參考價值,而且對周邊省份城市發展也有參考借鑒意義。
2.2 該研究調查對象
該研究考察的具體對象屬于拆遷安置性質的小區和放棄農村生活到城市定居的農民。因調查河南省多個社區,從調查的社區對象來看,該社區失地居民居住多以回遷失地居民和放棄農村生活到城市定居的農民,其他地域類似“場域”也是有相同點的。
2.3 研究方法
基于實證主義、現象學等科學研究方法論指向(perspectives),運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田野工作、訪談、分析解釋等方式。調查過程中結合當地社會現實,通過長期田野工作,取得了與該研究相關的事實東西。結合文化人類學理論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
3.1 經濟因素致使體育鍛煉困境
“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失地居民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經濟問題的困擾,有些是現實生活需要的,有些是長期生活供給經濟窘迫,所獲得的土地補償勿論多寡,但總是有限的。一些本身獲得補償有限又面臨著嚴重危機的家庭,因為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支持或穩定的經濟收入,很快便陷入了經濟危機中去。而對于獲得補償較多的家庭,要保障將來的收入安全,保持相對的收支平衡,也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失地居民在非農化職業身份轉變過程中,顯然自身的資源、技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這也是導致經濟危機重要的因素。一些人表示,閑暇時間少,沒有多余閑錢購置健身器材和參與收費健身項目?!盵2]
3.2 原始文化的烙印對體育鍛煉的影響
可以看到,失地居民從農村到城市環境生活轉變過程中雖然帶有了一些現代城市人特征,但仍然保留著當地農村人獨有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特點,角色并沒有得到實質性轉變,甚至說一些具有城市化生活經驗的失地居民,難免保留著一些過去的印跡。
3.3 現代體育參與意識的匱乏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生存的農民,到了城市里,因為環境及其活動模式的變化,身體狀況也就必然會隨之而改變。這個時候,如果不把傳統農業文明中的娛樂休閑方式轉向工業文明的體育鍛煉模式,那么經過這種轉型的失地居民就很可能會面臨身體狀況的改變,開始出現不良的發展趨勢。而事實上,良好的身體狀況是一個相對時間較長的量變積累的變化過程,這就造成了體育鍛煉的需求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需求,這種需求則要經過一個量變的過程達到質變才能為其本人所意識到。
成為不合理的,都會喪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權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種新的、富有生命力現實的東西就會起來代替正在衰亡現實的東西。凡是在人類歷史領域中是現實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成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來說已經是不合理的,一開始就包含著不合理性?!盵3]因而,恩格斯把黑格爾的這個命題向前運動而得出了新的革命性論題。
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告訴人們,分析該問題要以靜態和動態角度考察其兩面性。從靜態的角度分析,失地居民現實中的體育參與意識、行為狀態它的存在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有助于當下他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尤其是放在過去生活的社會環境這一特定時空中和現實生活中他們自身仍然保留著過去的文化、意識、習慣狀態下還是有生命力的。
政府不僅要“科學”“合理”建立健全失地居民回遷或遷入制度,明確制度的職責和監督,還應增加經濟收入、建設現代城市生態文明的社區“場域”的重點是“以人為本”。
綜上所述,各級政府負責解決失地居民體育融入問題,著力采取有章可循的措施,??顚S?,加強管理和考核,以期該問題得到較好解決;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合理配置社區體育指導員也是良好體育活動開展重要保障。體育指導員具有多元身份象征,有管理功能、組織功能、教育功能等。配置體育指導員要結合社區人數合理配置,服務指導項目豐富多彩,老少男女兼顧。營造多元的社區體育競技、休閑活動局面。
[1]多壯志,孟猛.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回遷社區居民體育參與困境的文化解讀——以鄭州市回遷社區NYZ為個案[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3):151-152.
[2]蘭孝國.失地農民體育參與困境的三個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5):124-126.
[3]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188
G812.4
A
2095-2813(2016)12(b)-0188-02
2015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關于失地居民體育鍛煉問題研究——以河南為例(2015-GH-385)。
多壯志(1964,6—),男,漢,河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