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華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太安鎮中心學校,四川 中江 618100)
淺談歷史教學中責任感的培養
羅新華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太安鎮中心學校,四川 中江 618100)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新形式下推進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關鍵所在。
歷史教學;責任感;培養
當前我國正處于教育全面大發展的時代,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但要有能適應和滿足社會多樣化發展需求的技能水平和較強的創新精神,要有健全的人格、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要有對所做所為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要有為祖國強大而勇于獻身的精神。所以,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的教育也就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它的成功與否與學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它也是素質教育能否落到實處的最終著眼點。學生無論對歷史知識的獲得,還是在對責任的認可問題上,如果最終沒有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那么這樣的歷史教育很難說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如果說“借鑒歷史、服務現實,創造明天”是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也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那么,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為祖國的建設而努力的精神就是歷史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
隨著現代歷史教育教學進程的不斷發展,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向感到越來越迷茫,學習動機不明確,厭學逃學現象嚴重,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全然不知,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為此,作為一名多年在中學任教的歷史教師,我深感在新時期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生活的責任觀的培養實在太重要了。因此,加強對學生的責任觀培養更是迫在眉睫。筆者認為,現代中學生的責任觀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和對祖國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2.培養學生對自已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的責任感。
當今社會,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科技和資訊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農村學校一樣,在我們的歷史教育教學中,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學校、社會、家庭都過分強調學生智育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沒有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沒有引導學生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已人生發展負責的觀念,使學生成為了應付考試的機器。例如在與一位初三學生的交談中,他對學歷史作出這樣的評價:初中的歷史就是時間、地點、事件、結論,這樣的教與學,他很難從中體會到歷史的復雜性和其中的人生味道。這位學生的評價讓我們歷史教師不禁汗顏,作為人文素質教育基礎學科的歷史教育,竟然讓我們的學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人生到底為什么最有意義,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中學歷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時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缺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欣賞,更缺少對任何事物負責的擔當精神,表現在學生心靈的枯竭,思維的定勢,人生態度的世俗化以及行為方式的畸形。行為上表現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又如在課堂上講戰爭史中戰士的傷亡學生卻不以為然、對中國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對新中國的艱難漠不關心等等。再聯想起歷史課上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時,面對日軍殘害中國人民的暴行,個別學生不僅無動于衷,反而與別人在下面搞小動作,甚至還在談笑。相反,一部分中學生,受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迷茫人生、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國的一切,喪失了起碼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對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表現出不屑一顧,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精神表現出一種漠視甚至嘲諷,甚至于表現出極端的現實主義——唯利是圖,沒有一點對祖國、對社會、對他人和自已負責的責任感,那么這樣的歷史教育,很難說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正能量——偉人們的先進事跡和責任感來引導學生建立自已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出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時間上縱橫古今,空間上囊括中外。為了幫助學生學好歷史,克服對歷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歷史事件的發展演變過程、歷史人物的活動情節,進行生動的講述來增強感染力。如講述林則徐這個人物形象時,應當強化虎門硝煙主要事跡及意義,再提問學生“從林則徐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哪些精神?”以便突出林則徐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氣節。同時可以講一下如今在英國倫敦蠟像館陳列著林則徐蠟像,并說明經過成千上萬的英國人的多次投票依然當選,長期陳列在館中。并通過林則徐的蠟像為什么長期擺放在英國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名人蠟像館里?英國人崇拜林則徐什么品質?為什么當年英國的敵人竟成了他們崇敬的對象?等問題的思考,會使我們的學生深深感受到偉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觀人格魅力的偉大力量和民族氣節亙古今的光彩,受到觸及心靈,內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再如在現在許許多多的愛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影視片中涌現出的諸如趙登禹、佟麟閣、劉胡蘭、王繼光等英雄們一樣,他們個個都是勇于肩負歷史使命敢于擔當歷史責任的偉大民族英雄,是現代中學生的楷模,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先標兵。
總之,現代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形式下推進農村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我們歷史教師的職責所在。
[1]赤峰市初中教師全員遠程培訓[OL].2013.
[2]石曉丹(導師:王彥輝).中學歷史課情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06-01.
G633.51
A
1671-864X(2016)11-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