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所在,其主攻方向是供給側,核心任務是解決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問題,根本動力是改革創新,最終目的是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常州市認真貫徹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五大政策要求,聚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找準五個發力點,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更加注重新舊動能轉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瞄準關鍵點,提升資源配置效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從而解決供需失衡、市場失靈等問題。我們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按照“5416”政府職能轉變基本框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強化分類監管,有序開展綜合行政執法,積極調動和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大力推進產城融合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構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融會產城、貫通城鄉的資源配置體系,在去年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基礎上,繼續優化生產力布局,全力打造常州經開區、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亮點,加快建設國內領先的產城融合示范區。不斷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土地制度和人力資源市場、中介服務市場等改革試點,推動供給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動。大力破除投融資領域體制機制障礙,探索PPP、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狠抓著力點,激發產業發展動能。常州是制造大市,但產業結構偏重、層次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繼續深化“三位一體”工業轉型升級戰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常州行動綱要,大力推進汽車及零部件、太陽能光伏、通用航空等十大產業鏈建設,不斷提升十大產業鏈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份額。全力扶持智能裝備制造和以石墨烯為代表的碳材料兩大產業做強做大,使其盡快成為常州標志性的主導優勢產業。同時實施傳統優勢產業“雙百”行動計劃,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好激活新動能和傳統動能“雙引擎”。我們還將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低效產能,繼續支持水泥、鋼鐵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兼并重組、轉型提升,鼓勵更多大型企業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產能合作中化解過剩產能。
強攻突破點,放大創新驅動勢能。解決供給不力問題,實現產品有效和高品質供給,歸根結底還是要把創新驅動作為重要突破口,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創新,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勢能。我們將繼續圍繞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不斷提升創新園區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一核兩區多園”的區域創新布局,全力推進中以、中德等國際合作創新園區建設,充分發揮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公共創新平臺對產業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快打造長三角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更加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增強核心競爭能力。更大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廣泛集聚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全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眾創空間等創業孵化平臺,積極發展新經濟和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金融、旅游、健康服務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
做強支撐點,改善經濟運行機能。常州民營經濟為主、中小企業眾多,是全市經濟的基礎和支撐,在當前“四降一升”的大背景下,企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將在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上下更大功夫,努力為實體經濟“減負”“松綁”。加快發展多層次的地方金融市場,全力推動企業直接融資;積極推廣“周轉融”模式,有效緩解企業轉續貸壓力,降低區域性金融風險。抓緊制定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意見,切實減輕企業稅費、人工、財務、用電等成本。積極化解房地產庫存,探索創新“房票”政策解決棚戶區改造居民安置用房需求。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落實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費的稅收、信貸政策,多措并舉積極擴大有效需求,著力打通供需渠道,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緊扣結合點,創造持續發展潛能。近年來,我市在重大項目、民生保障、公共服務、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等方面開展了扎實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將緊密結合這些重點工作“補短板”,在鞏固現有基礎的同時,補短補弱、補軟補缺,不斷厚植常州發展的特色優勢。堅持從供需兩端發力,著力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確性,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推進年活動,通過招引、建設一批量大質優、關系長遠的重大項目,最大限度稀釋低效存量、放大有效增量,挖掘經濟潛在增長率。從供給側角度強化農業農村工作,積極落實國家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繼續深化“百千萬”茅山老區幫扶工程,通過“進鎮幫村、進村幫戶”方式,推進精準扶貧,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現代農業重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公共服務投資力度,繼續辦好以“三優三安兩提升”為重點的民生實事,努力在教育、醫療、養老、文體、信息等領域提供更多優質公共產品,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