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自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重要場合的講話中,又一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將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說來,它包括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若從種類上來看,可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習近平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可知,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文化的作用非常巨大。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價值取向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在表達形式、內容詮釋和實踐方式上,都極具自身特色,如講究“天下萬物蒼生為一”的自然觀,講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觀,亦推崇舍生取義、誠信知報、仁愛孝悌的道德觀等。自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基于自身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性質,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堅持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黨的十八大,又提出24個字、12個理念、3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也曾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習近平對傳統價值觀的總結,非常精準到位。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秉承“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的原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這些精神性文化碩果,展現了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價值取向層面上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既體現在以儒為主、最終糅合儒佛道三者的思想體系方面,也體現在重道德、強調道德自律的群體本位倫理文化體系方面;既體現在“人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評價方式上,也體現在“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敬業標準設定上。建黨以來,我黨始終堅持“正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的思維方式,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一步一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包括“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及最新的“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等,無不體現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生命情趣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生命情趣。這種生命情趣,既體現在中華民族面對惡劣自然或社會環境、險峻國內或國際環境時,始終不畏艱險、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方面,也體現于尋求“天人合一”時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方面;既體現在從古至今的仁人志士們前赴后繼以“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修齊治平”為人生理想的信念恪守中,也體現在整個民族對“詩禮傳家”“十戶之家不廢誦讀”“三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文化追求中。建黨以來,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福利”的生命情趣,帶領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2012年習近平提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是對新時期中華民族生命情趣的深層凝煉。以“兩個百年”為歷史節點,中華民族正行進在全面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面對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迎難而上、堅韌不拔;面對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我們從容應對、樂觀積極。“24字干部”“四有”干部“四個‘鐵一般”干部要求的提出,“黨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開展,都要求黨員干部不忘初心,堅持“為人民謀福利”的生命情趣。經濟騰飛之下,中華民族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等也分行業、分級別、分層次大力開展。總之,整個民族迸發出來的創新合力和文化建設所取得的碩果,令人動容。這一切,展現的是我們對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生命情趣上的自信。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現當代文化建設中自身定位的準確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就是在“新文化運動”的歷史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探索和建設,貫穿黨史。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也正如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在現當代文化建設中定位的準確認知,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對自身定位準確認知的基礎上,領導全國人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取得的文化建設碩果,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當代先進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
提出文化自信,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步驟的準確把握。2011年“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對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步驟的準確把握。文化自信必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所謂文化自覺,費孝通解釋為生活在既定文化里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取向。眾所周知,基于主觀和客觀、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就受到各種影響。故而,當代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從文化自覺開始。要求炎黃子孫主動去認識、了解、親近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溯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只有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溯源、發展脈絡和基本走向,才可能懂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價值所在,才可能真正實現“文化自信”。結合時代創新的要求,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道路,最終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強”。所以,從自覺到自信,從自信再到自強,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在2016年5月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也正因此,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繼續深入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遠的自信。”
(本文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資助研究項目“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大眾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