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泰玲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本質是農民生活方式轉變。這一轉變伴隨著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對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經營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江蘇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明顯滯后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人才需要。因此,我們必須根據《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民生產技能,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需求導向、綜合配套”的原則,努力建立一支符合新型城鎮化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目前,影響江蘇職業農民培育的障礙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訓主體層面。農民的綜合素質較低,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管理水平等都比較低;農村人才資源短缺,尤其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復合型農村實用人才較少;農民缺乏主動學習和創業意愿,因為留守農村的勞動力大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二是培訓機構層面。農民培訓師資隊伍薄弱,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農民教育培訓投入不足,經費利用率低;農民培訓內容背離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需求。三是培訓環境層面。缺乏農民培訓的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完善的準入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與協調機制。
根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要求,江蘇必須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思路和實施路徑。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推進以賦予農民平等權益為主的統籌城鄉的綜合配套改革,聯動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住房制度、社保制度、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讓農民突破身份束縛,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加大立法保障進程。加快立法工作,明確新型職業農民的地位、權利,保障農民的權益。明確新型職業農民選拔、認定、注冊登記等程序,從根本上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一是建立政府、集體、農民共同出資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加快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一體化。
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引導農民將農村閑置、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在遵循自愿原則的前提下,采用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促使土地向職業農民流轉。
構建靈活多樣的培訓體系
在培訓主體上,構建以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校、中介機構等各種形式為補充的培訓模式,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農民科技培訓中心,重點培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切實抓好隊伍建設,聘請農技推廣體系的專家以及當地的“田秀才”“土專家”。
在培養對象上,重點培育四類群體:一是思想理念先進、創業欲望強烈、經濟實力較強的返鄉農民工,對其給予技術培訓、政策引導和創業扶持。二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產業規模、文化素質較高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等。三是穩定從事農業作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等。四是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或直接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從業人員中的優秀人員。
在培訓方式上,積極探索校企聯合、中介組織、現場推廣、現代遠程教育等培訓方式,綜合運用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等多種方式,加強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聯合協作,充分利用社會和企業的培訓資源,大力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能力。
在培訓內容上,按照職業農民培育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全面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圍繞各地現代農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及市場信息等展開教育培訓。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特點及能力素質要求,拓寬辦學渠道,合理設置課程。將培訓內容與地方主導產業緊密結合,圍繞產業發展,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逐步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經營水平。
在培訓制度上,建立以區鎮為中心、以村為基地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組織、管理和服務體系。科學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教育培訓計劃,明確培訓任務和要求,建立經常性培訓制度。建立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培訓機構對參與培訓并考察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擁有從業資格證書和技能鑒定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
促進培訓機制創新
在培訓機制方面,第一是政府引導機制創新。
財政支持機制。各級政府應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經費支出納入財政預算中,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專項資金,對于符合相應從業資格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并且給予一定稅收優惠。探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適合新型職業農民特點的信用、聯保等貸款業務,適當給予利率優惠,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各類農業政策性保險。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對其購買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
技能鑒定機制。各級政府要建立職業農民資格制度,規范職業農民的培訓、考核、發證和質量控制等工作,建立起嚴格的農業準入制度。出臺有關農業行業就業準入制管理細則,在農民上崗前、上崗后以及換崗前后,都要形成一個技能鑒定機制。另外,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根據這類人才具體分布情況,對其流動狀態進行監測。
績效評估機制。各級政府應定期對培訓成果進行評估,建立健全客觀的農民教育培訓效果考評體系,并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納入基層政府主管部門政績考核范疇,建立以服務農業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工作目標考核機制。
激勵機制。對于承包土地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一定的承包補貼,農技服務部門應當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對于農村中取得較好經營效益的村民、村民經濟組織給予鼓勵;對于接受相關培訓教育、具備相應能力的農民給予政策上的照顧;對于為農民提供培訓服務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學校給予優惠補助,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第二是社會參與機制創新。
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一是強化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通過平臺建設,讓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植入更加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提高他們對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知識的吸納能力。通過提供大數據云計算服務,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經營、管理各階段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增強他們對市場信息的吸納能力。二是大力培育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立一批良種示范、農機作業、用水、植保及產品營銷等專業服務合作社或農業服務公司,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不斷創新現代農業服務方式和手段。
社會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資金為輔助的機制,鼓勵企業家、社會人士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來,多渠道籌集資金,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投資長效機制。
社會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監督評價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包括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評價反饋等基本內容。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調動社會媒體、網絡和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的監督作用。□
(作者系江蘇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間成果)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