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薇 李海浩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從養生角度分析傳統武術價值與現代健身思想的契合①
韓雨薇 李海浩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傳統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個時候,人類不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都是極度匱乏,在當時的生存競爭中,生存環境的惡劣固然是搏殺技能凸顯的最好解釋,可隨著發展,人類逐漸意識到了武術對于人體機能的增強起著重要作用,武術也逐漸由殺戮的手段演變成了強身健體的利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武術的發展取得了不小進步,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都有一定的文化意義,但是很少有體育項目能同武術這一項具有濃郁的文化特征和名族色彩的活動相提并論,武術豐富的內涵,深刻寓意,而且注重內外兼修,具備了使人類強身健體的重要特征,這幾點對于對養生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養生 傳統武術 健身 思想結合
隨著社會節奏和工作生活的不斷加快,人們對于養生的重要性也有了正確認知,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也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被提倡了出來,在當下各種文化潮流混合的社會里,傳統武術由于其對抗價值的衰落,使得人們對其養生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視,的確,在一些方面,傳統武術不僅能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對于健身的需求保證,還能用傳統武術中的哲學理論進一步豐富現代人們的精神需求,使文化內涵與社會文明達到高度結合。
中華養生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它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用一定的手段,起到保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中華養生觀認為,人的三元,“精、氣、神”為人體生存的關鍵,只要保護好這三樣,就能夠祛病消災,益壽延年,有關養生的具體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活動身體、求醫問藥、注重飲食起居等,還有的是重視內在的修養,像心平氣和、蓄精養神等,都能很好平復心氣。而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深厚沉淀,它的理論和表現方式,均受到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影響,而構成其獨特的理論內容。
盡管隨著社會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武術已失去了最當初的搏擊意義,但是傳統武術獨特的養生觀念,以逐漸演變為其最為實用的社會價值。傳統武術的養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強健身體,幫助人體的生理機能進行強化,促進健康的發展;另一個就是怡情養性,通過傳統武術的訓練過程,起到開拓心神的作用,讓參與者的心理狀況得到優化。例如:像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其主張“剛柔并濟”的練習思路;剛,指思想和情緒的堅定,柔,指的是精神和形體的放松,傳統武術強調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動靜結合,動為活躍身體機能,靜寓意身心的調養,這兩點,正是養生理念的要義所在,而太極拳如今在世界風靡的原因,也多是其深厚的養生功效,從這一例證中不難看出,現代養生的形成,同傳統武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正視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將傳統武術利用進現代養生,更好促進鍛煉者身與心的進步。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各方各面對人的文化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培養自身文化水平方面,傳統武術有著積極的作用,養生文化重視“養心養德”的優良傳統,提倡“德”與“心”的共同進步,而中國傳統武術,既要求學習者要培養出頑強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還要求在內心的思想方面進行升華,脫離低級趣味,尚武者通過堅持不懈的武術鍛煉,面對險惡的環境,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也正是養生思想的核心體現。在傳統武術和養生文化的熏陶下,人們能夠不斷地有所領悟,補充傳統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抵抗住外界對自身的不良誘惑,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使人們注重身與心的和諧發展,順應自然的簡樸規律,更好調節人們的心理情感,讓人的精神和內心世界得以協調發展。
最近幾年,有不少養生專家帶著自己獨特的“秘方”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之中,一會兒是“教授”,一會兒又是“道士”,再加上媒體的大肆宣揚,搞的社會上的百姓一時難以分辨真假,其中,因為誤信了所謂“養生專家”的“養生理念”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的民眾不在少數,這出鬧劇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對于養生知識,沒有一個清晰認知,所以,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提倡武術養生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傳統武術養生講究“形神兼養”,有些傳統武術的練習動作輕柔緩和,姿態優美,在室內可以進行練習,在戶外同樣能夠進行,并且練習者還能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合理的練習計劃。比如:早晨練習動功,活動身體,對肢體筋骨都有好處,而晚上練習靜功,修養內神,對自己的精氣神,會有一個很好補充。傳統武術養生的練習,能增加參與者的學習興趣,讓對象不僅僅局限在老年人,像學生、上班族都可以參與進來,通過對傳統武術的練習,感受傳統養生的思想精髓,對人的健康意識能起到很好引導作用,有利于人們更好投入到工作與生活中去。
對于傳統武術的存在與發展,要有一個足夠清晰的認識,明白這項運動的最終走向,這樣才能將傳統武術更好地融合進現代健身思想中去,利用這一載體將傳統武術的核心思想發揚光大。當然,每一名希望通過傳統武術而強身健體的朋友,都應該將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定為目標,在自我督促下,一方面能更好利用傳統武術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對傳統武術與現代健身相契合上提出穩固的發展建議。而在傳統武術與現代健身相結合的過程中,對于傳統武術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必須要有所堅守,因為那些正是成就我們今天社會道德的根基。現代健身強調人與自然的接觸能夠促進身心平和的發展,而傳統武術中,也有“天人合一”的理念,這說明,有些東西并不會隨著時間而消磨掉的,只要理性對待,傳統武術和現代健身定能達到積極的結合作用。
隨著工作任務的繁重,以及對手機等通訊器材的過度依賴,許多職員往往是長期坐在辦公室里,出門就是乘坐交通工具,也很少參與戶外活動,加之在工作生活中承受的壓力不能得到合理釋放,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亞健康的狀態,他們本身也能意識到自己身體上的小問題,但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應對,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傳統武術的應用能對他們起到正面作用,比如說像傳統的“五禽戲”“吐納術”等,不需要太多時間,也不需要什么具體活動場地,在工作間隙中,站起身,心平氣和的鍛煉一下,相信對于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當然,對于一些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傳統武術的練習也不是沒有作用的,醫學上強調“治未病”,說的就是讓人們主動預防那些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疾病,加強自身的免疫能力,就能有效預防疾病,對于這一點,學生不能忽視,在適當的課業休息期間,可以一人,也能多人,進行武術上的演練,既能適當減輕學業繁重帶來的壓力,還能調養身心,讓人的精氣神充沛,回歸到最佳狀態;而像一些老年人,則更應該注重傳統武術帶來的養生作用,空閑的時候,一群人可以在公共區域進行易筋經、八段錦、六字訣等傳統武術中的養生技法的演練,通過交流,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增益身體上的健康。
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現代也并不意味著全面,只有將二者合理進行結合,才能達到最終想要收獲的結果。傳統武術是中華文明的古老傳承,它的內涵,并不僅僅是只言片語能夠解釋出來的,同樣,它和養生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而復雜的。進行鍛煉時,不能盲目開展,首先要根據自身情況,對將要進行的活動有個合理評估,這樣,才能使身與心同時得到發展。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武術也用其自身獨特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之中,相信在我國全民健身的熱潮下,傳統武術必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李源.從養生視閾論傳統武術的價值與現代健身思想的契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3):39-42.
[2]周高遠.從養生角度論傳統武術的可持續性發展[D].河南師范大學,2014.
[3]張磊.從養生視角論傳統武術的繼承與發展[D].華中師范大學,201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193
G852
A
2095-2813(2016)12(a)-0193-02
韓雨薇(1990,9—),女,漢,遼寧遼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養生理論與實踐。
李海浩(1990,12—),女,滿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原理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