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桂
(浙江省杭州市勝藍實驗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4)
對比分析 把握本質
——《雞兔同籠》教學實踐與思考
施丹桂
(浙江省杭州市勝藍實驗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4)
雞兔同籠是實驗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的內容,而2013版新教材則把其改編在了四年級下冊,其與實驗教材相比有較大的差別,教學目標中更注重解題策略多樣性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更關注列表法和假設法的落實,這些改變給我們在教學中帶來了新的困惑。本文針對這一教學內容,反復比較兩版教材和教參,從理念引領、內容編排、教學方法等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教學策略。
雞兔同籠 假設思想 數形結合 教學策略
對于兩版教材,筆者進行了以下比較:
對比一:

新版教材教學目標的描述更詳細:在方法上注重列表法和假設法;在能力上體現了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的雙管齊下。而實驗教材的教學目標描述較為籠統:在方法教學上更關注方程法;在能力要求上較重視數學思維能力,略忽視實際應用能力。
對比二:

新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展示了列表法和假設法這兩種解法;而實驗教材則還要求學生掌握方程法。
基于這兩版教材的比較,筆者產生了一些困惑:新版教材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孩子,只需教學列表法和假設法,那么在這兩種方法的教學力度上我們如何分配?我們怎么幫助孩子直觀的理解抽象的假設法?假設法的教學起點在哪?列表法和假設法之間有聯系嗎?……帶著這些困惑,筆者開始了這一內容的研究。
基于對新舊教材的對比研讀,針對這個內容的教學,筆者著重分析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列表法和假設法的教學力度如何分配,是兩種孤立的方法嗎?
2013版教師用書中指出:有序的列表可使學生經歷數據逐一調整變化的過程,為后面探究假設法奠定了基礎。其實列表法是假設雞(或兔)的只數一個一個或幾個幾個的進行推理,假設法是全部假設為雞(或兔)來推理,從思維層面上講,兩者都蘊含了“假設”的數學思維,并不是兩種孤立的方法,我們可以說列表法是假設法的鋪墊,假設法是對列表法的提煉。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如果夯實了列表法的教學,再引導學生對表格進行分析,假設法是否就水到渠成了?再者2013版教師用書中也明確指出:應明確列表的方法不只有教材呈現的一種方式。教材中所呈現的是列表法中較簡單的一種。因此,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經歷這樣的“逐一”列表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探討發現列表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列表的數據既可以逐一列出,也可以跳躍列舉,還可以取中列舉。綜上兩點,筆者覺得對于列表法我們不能輕視,應加大教學力度,讓學生在體驗多樣列表的基礎上感知列表的本質,為假設法做鋪墊。
2.怎么突破假設法教學的“抽象”難點,它的教學起點在哪?
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而用假設法解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過程。“假設法”抽象的特點是學生理解的最大障礙,易造成“生搬硬套”現象:只會死記硬背的套用,而不能理解為什么假設是雞(兔),先求出的卻是兔(雞)。因此我們首先要找到假設法的起點——列表法。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夯實列表法的教學,為假設法的理解積累推理經驗;其次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為抽象的理解呈現形象的視覺。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
【書本例題: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
對策一:因“材”而施教,定合理目標,行有效教學。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布盧母說“有效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這句話闡述了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既然新教材在教學理念、內容編排、方法選擇……這些方面都進行了改革,那么我們也要因“材”施教,定恰當目標,行有效教學。據教材的情況,此內容應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應著力于列表法的教學;第二課時進行假設法的教學和模型的建立與內化。因此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課時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感受古代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2.嘗試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理解“逐一列表”、“取中列表”和“跳躍列表”,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學習“列表法”的過程中,經歷數據調整的過程,引導學生有序思考,為“假設法”的探究奠定基礎。
4.用“列表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和遷移類推能力,為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1.嘗試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了解兩種方法之間的關聯性,體驗“假設法”是“列表法”的提煉。
2.經歷數形結合的過程,讓學生在“形象圖”與“抽象式”的對應過程中,理解“假設法”的實質,能用此法解決生活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假設”的思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4.建立“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內化模型。
對策二:多樣列表,積累理解假設法的邏輯推理經驗。
“列表法”是“假設法”的認知起點,是學生進行有序思考的開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探究多種列表法,體驗有序思考的過程,積累邏輯推理經驗,為 “假設法”的學習預熱。因此筆者對此進行了如下設計:
【教學片斷1】
一、教學列表法
1.逐一列表,有序思考
籠子里有雞和兔共8只,請你猜猜雞和兔可能各有幾只?
生:雞1只,兔7只。
生:雞2只,兔6只。
師:還有嗎?那誰能按順序不遺漏不重復地說一說?
生:雞1只,兔7只;雞2只,兔6只……
師:如果用列表的形式來表達你們的猜測,那就更清晰了。(課件展示表格)

師:除了這七種,我們還得考慮 “雞0只,兔8只”或 “雞8只,兔0只”這兩種情況。(在表格中添上“雞0只,兔8只”和“雞8只,兔0只”)
師:你們看,表格有序的、不重復、不遺漏地羅列了我們的想法。可是到底是幾只兔幾只雞能確定嗎?
生:不確定
師:如果再增加一個條件:“從下面數,共有22只腳”,現在你知道有幾只雞幾只兔嗎?請你像剛才那樣列表解決。
1.學生獨立列表解決
2.展示學生作品

師:仔細觀察,在列舉的過程中,腳總數的變化有什么特點?
生:從左往右看,每次減少2只腳。
師:腳總數怎么會2個2個的減少呢?
生:因為雞在增加,兔在減少。
生:因為每次雞都增加了1只,兔都減少了1只。
師:是呀,從左往右,每次都把1只兔變成1只雞,就少了2只腳。
師:如果腳要減少8只,要將幾只兔換成雞?怎樣算的?腳要增加8只呢?
2.跳躍列表,感知假設
師:如果雞和兔的數量較大,這樣試起來就麻煩了!能不能跳著列表呢?請你們嘗試一下。
生1:當雞有8只兔有0只時,腳有16只,比26只少好多只腳,我就想:假設雞5只兔3只,腳就有22只,還比26只少4只。那么還有2只兔被看成了雞,所以我再假設3只雞5只兔,腳就是26只了。
生2:我的更簡單。當雞有8只兔有0只時,腳有16只,比26只少10只腳。那1只兔看成雞要少2只腳,要少10只腳,說明有5只兔被看成雞,就從8只雞中拿出5只變成兔,這樣就有3只雞,5只兔,腳剛好26只。
師:誰聽明白了?
師:好方法!逐一列舉再依次計算確實麻煩,跳著列舉和計算,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3.取中列表,深化理解
師:剛才還有同學是這樣列表的,誰能看懂?

生:他把雞和兔各看成4只,腳有24只,比26只少了2只腳,說明雞被多看了1只,這樣就要從4只雞中拿出1只變成兔,那兔就是5只,雞就是3只。
師:誰聽懂了?
師:同學們真能干。原來用列舉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我們可以一一列舉,也可以取中列舉,還可以跳躍著列舉。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從三種列舉法入手,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列舉的實質,為假設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對策三:數與形呼應,搭建形象與抽象的橋梁。
新課標指出: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而“假設法”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提升的過程。“抽象”是阻撓學生掌握假設法的最大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設計相應的情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假設?”、“假設法是怎么來的?”、“怎么假設?”、“怎么理解推理過程?”,帶著這些目標,筆者設計了如下環節:
【教學片斷2】
二、學習假設法
師:在上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三種列舉法,其中有同學是這樣列舉的:
[當雞有8只兔有0只時,腳有16只,比26只少10只腳。因為1只兔看成雞要少2只腳,如果少10只腳,那就有5只兔看成了雞,就要從8只雞中拿出5只變成兔,這樣就有3只雞,5只兔,腳剛好26只。
現在你能用算式表示這樣的思路嗎?
(一)假設全是雞
2×8=16(只)
兔:(26-16)÷(4-2)=5(只)
雞:8-5=3(只)
生:我假設全是雞,有16只腳,比26只少10只腳,然后一只雞比一只兔少2只腳,共少了10只腳,一共少了5只兔子,那么雞的只數就是8-5=3只。
師:聽懂他的解釋了嗎?誰能再來說一說?
師:也就是說假設全是雞,出現了什么情況?
生:會少10只腳。
師:怎么就會少10只腳?
生:因為有一些兔被看成了雞。
生:因為一只兔看成雞要少2只腳。
師:是呀,每一只兔看成雞,就會少2只腳,就是少了1個2,10里面有5個2,少了5個2,所以兔子有5只。
T:我們可以結合圖來表達這個過程。
如果我們假設全是雞,就只有16只腳。

和26只腳相比,少了10只腳。因為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雞就要少2只腳

現在我們就把少的10只腳補上去。一次補幾只腳?這樣我們一共需要補——,所以兔共有——(同一張幻燈片中依次出示5個2)。

(二)假設全是兔
4×8=32(只)
雞:(32-26)÷(4-2)=3(只)
兔:8-3=5(只)
師:能看懂嗎?
師:是這個意思嗎?

師:這樣就——
生:多了6只腳。
師:是因為——
生:有些雞被看成了兔子。
師繼續出示相應的幻燈片,讓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數形結合。

(三)比較深化,理解本質
師:同樣是假設,為什么一個先求出的是雞,另一個先求出的卻是兔呢?
生:假設全是兔,雞的腳被多看,所以先求出的是雞;假設全是雞,兔的腳被少看,那么先求出來的就是兔。
在次教學中,以列表法作為起點,再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輔助理解,突破了假設法“抽象”的難點,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假設法的實質。
對策四:學以致用,在應用中建立并深化模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是指我們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從“一個”推廣到“一類”,再從“一類”中提取模型,總結規律和方法,最后應用到實際。因此在掌握了方法后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深化模型。
【教學片斷3】
三、建立模型,運用深化
(一)建立模型
課件出示題:有若干只龜鶴頭共8個,腿共26只。龜鶴各多少只?
師:接下來請你們獨立解決,并想想和剛才的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生獨立解決再反饋。
生:其實他們是一樣的,龜和兔都有4只腳,鶴和雞都有2只腳,動物不同,方法相同。
師:是啊,這里的雞不僅僅是雞,兔也不只是兔,像這類問題在數學上叫雞兔同籠問題。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問題。
(二)鞏固提升
課件出示:一星題:1.張老師買來8盒月餅,共有42只,其中甲、乙兩種包裝,如下圖所示。你知道甲、乙兩種包裝各買了幾盒嗎?

二星題:學校舉行腦筋急轉彎競賽,決賽中每位選手應回答25道題,若答對1題得4分,若答錯或不答1題倒扣1分。明明得了70分,他答錯或不答共有幾題?
本環節先讓學生進行“龜鶴問題”與“雞兔同籠問題”一一對應,理解兩類問題的共同特點,建立模型;再拓展到生活中,辨別雞兔同籠問題的實質,深化模型。
以上是筆者在一次次磨課實踐中產生的一些粗淺的體會與感悟,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雞兔同籠問題,建立雞兔同籠問題的模型并靈活運用,還需要我們不斷的研讀教材與教學實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楊忠.關于“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
[4]潘粉娥.“雞兔同籠問題”教學設計[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3
[5]邵麗芳.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實踐與反思[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