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王壽明 王敏 張馨 董源 何長倫 耿家寶
?
·臨床與基礎研究·
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治療乙型重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
李鑫 王壽明 王敏 張馨 董源 何長倫 耿家寶
目的 評估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治療HBV相關重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選擇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療HBV相關慢加亞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組,恩替卡韋組52例,拉米夫定組55例,對照組50例。3組患者均接受內科綜合治療,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分別口服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觀察指標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轉陰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變化,住院時間,腹水、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自發性腹膜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別為69.2%(36/52)、72.7%(40/55),高于對照組56%(28/50)(P均<0.05)。治療12周,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較對照組患者的TBil、ALT、AST均顯著下降(P均<0.05)、PTA顯著升高(P<0.05);HBV DNA的轉陰率分別為88.5%(46/52)、85.5%(47/55),高于對照組10%(5/50)(P均<0.05)。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85±48.6) d、(79±44.3) d,低于對照組(124.3±58.5) d(P均<0.05)。結論 恩替卡韋、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良好。
乙型重型肝炎;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生存率
肝衰竭又稱重型肝炎,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導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主要臨床表現為凝血功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全球約2.4億人曾感染HBV[1],我國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2],HBV感染是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也是最常見的肝臟死亡原因[3]。HBV感染導致的重型肝炎常發生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礎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慢加亞急性肝衰竭,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近些年,隨著抗病毒藥物的使用,HBV相關肝衰竭發生率呈減少趨勢。但由于部分患者早期就診意識不足、不規范停用抗病毒藥,HBV相關肝衰竭仍時有發生。對于HBV相關肝衰竭,內科尚無特效藥物和治療手段,但如果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并積極使用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可有效減少病死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治療乙型重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療HBV相關慢加亞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診斷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的標準。分3組,恩替卡韋組52例,拉米夫定組55例,對照組50例。恩替卡韋組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39±12.3)歲;拉米夫定組男性40例,女性15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5±10.4)歲;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19~59歲,平均年齡(37±16.8)歲。3組患者一般資料和臨床資料(生化、HBV DNA、HBV-M、凝血常規、血常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標準:其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害、肝豆狀核變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惡性腫瘤等,存在嚴重的心、腦、肺、腎等器官疾病的患者。
二、 治療方法
3組患者均給予內科綜合治療,具體包括臥床休息,補充白蛋白、血漿、維生素等,同時給予保肝治療。恩替卡韋組給予恩替卡韋(江蘇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 0.5 mg 口服 1/d;拉米夫定組給予拉米夫定(英國葛蘭素史克制藥有限公司) 100 mg 口服 1/d。
三、觀察指標
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轉陰率、肝功能、PTA變化,平均住院時間,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自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四、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治療24周患者生存率比較
治療24周后,恩替卡韋組、拉米夫定組、對照組患者的生存率分別為69.2%(36/52)、72.7%(40/55)、56%(28/50)。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患者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生存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二、肝功能指標和PTA比較
3組患者的肝功能部分指標、PTA結果見表1。治療12周,恩替卡韋組、拉米夫定組與對照組相比,TBil、ALT、AST指標顯著下降(P<0.05)、PTA顯著升高(P<0.05);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兩組患者之間肝功能指標、PT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三、治療12周,HBV DNA的轉陰率比較
治療12周,恩替卡韋組、拉米夫定組、對照組HBV DNA的轉陰率分別為88.5%(46/52)、85.5%(47/55)、10%(5/50)。兩組患者的HBV DNA轉陰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四、住院期間并發癥比較
住院期間,3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見表2。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患者肝功能指標、PTA比較
注: a為P<0.05,與對照組比較

表2 3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注: a為P<0.05,與對照組比較
五、住院時間比較
3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見表3,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3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注:a為P<0.05,與對照組比較
乙型重型肝炎的發病機制復雜,預后極差,肝移植是最為合適的治療方案,但因費用昂貴、供肝缺乏、移植后排斥反應等諸多原因,限制了在臨床中的應用。HBV可激發機體免疫反應,進而造成肝細胞壞死,在乙型重型肝炎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共《局委熆梢砸种撇《緩椭?,減少靶抗原HBcAg的表達,減輕細胞毒性T細胞對肝細胞的攻擊,緩解肝臟炎癥[4]。HBV相關肝衰竭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毒復制,我國肝衰竭診治指南建議選用強效、快速、低耐藥的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采取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減少HBV相關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國外的相關研究表明,服用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6]。
薈萃分析表明,765例HBV相關肝衰竭患者服用核苷(酸)類似物后,血清HBV DNA水平顯著降低,短期生存率明顯提高,拉米夫定、恩替卡韋在改善患者短期生存率方面效果相似[7]。相關的研究表明,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韋不僅可以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且治療過程安全性良好;與拉米夫定相比,恩替卡韋能夠更快降低HBV DNA水平,但是兩種藥物在改善患者病死率方面無顯著差異[8-9]。本研究對107例HBV相關慢加亞急性肝衰竭患者分別給與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并同時給予保肝、退黃及積極對癥支持治療,結果表明,治療12周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和凝血常規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24周生存率分別為69.2%、72.7%,顯著高于對照組(56%)(P<0.05),且抗病毒治療過程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這與以往報道一致。
拉米夫定是最早應用于臨床的核苷類似物,能抑制DNA合成和HBV逆轉錄酶活性,迅速降低病毒載量,且安全性較好,主要缺點為長期服用耐藥率較高[8, 10]。恩替卡韋是脫氧鳥苷的類似物,其耐藥基因屏障高,初治患者治療5年的累積耐藥率約為1.2%[11]。本研究中恩替卡韋和拉米夫定治療12周時HBV DNA轉陰率分別為88.5%、85.5%,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拉米夫定費用較低,短期抗病毒作用效果和恩替卡韋無顯著差異,但長期服用耐藥率較高,服用4年耐藥率可高達66%[12],一旦發生耐藥,可再次導致嚴重肝損害,因此應盡量避免長期服用。由于安全性較好,考慮作為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過渡治療,待肝功能恢復正常、病情穩定后,可考慮換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耐藥率低的藥物。
重型肝炎的常見并發癥包括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自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和患者的死亡風險。尤其是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一旦出現,往往提示預后不佳。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對HBV相關重型肝炎患者積極抗病毒治療,可減少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等并發癥的發生,但3組患者自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本研究入組病例數較少,抗病毒治療能否減少自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的發生,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在住院時間方面,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組的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124.3±58.5) d、(85±48.6) d,兩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對照組比較,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減少(P<0.05),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恩替卡韋、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機體內HBV的復制,促進肝功能恢復,減少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腹水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率,縮短住院時間,安全性較好。在臨床工作中,對有用藥指征的HBV相關重型肝炎患者,應積極使用,以期獲得更多收益。
[1] Ott JJ, Stevens GA, Groeger J,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 Vaccine,2012,30:2212-2219.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 肝臟,2015,20:915-932.
[3]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2年版). 中華肝臟病雜志,2013,21:177-183.
[4] Villeneuve JP, Condreay LD, Willems B, et al. Lamivudine treatment for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resulting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 Hepatology,2000,31:207-210.
[5] Miyake Y, Iwasaki Y, Takaki A, et al. Lamivudine treatment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fulminant hepatitis B. Intern Med,2008,47:1293-1299.
[6] Tillmann HL, Hadem J, Leifeld L,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or fulminant hepatitis B, a multicenter experience. J Viral Hepat,2006,13:256-263.
[7] Yu S, Jianqin H, Wei W,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ucleos(t)ide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 meta-analysis. Ann Hepatol,2013,12:364-372.
[8] Cui YL, Yan F, Wang YB, et al. Nucleoside analogue can improve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ssociated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Dig Dis Sci,2010,55:2373-2380.
[9] 黃平,楊永峰,鐘華平. 恩替卡韋和拉米夫定治療慢性重型肝炎的臨床觀察. 肝臟,2008,13:85-87.
[10] Sun LJ, Yu JW, Zhao YH, et al.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ognosis in lamivud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25: 583-590.
[11] Tenney DJ, Rose RE, Baldick CJ, et al. Long-term monitoring shows hepatitis B virus resistance to entecavir in nucleoside-naive patients is rare through 5 years of therapy. Hepatology,2009, 49:1503-1514.
[12] Yao GB, Zhu M, Cui ZY, et al. A 7-year study of lamivudine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China. J Dig Dis,2009,10:131-137.
(本文編輯:易玲)
210002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八一醫院全軍肝病中心
耿家寶,Email: gengjiabao666@126.com
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