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設計說明】
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難以真正體會人在戰爭中的恐懼、迷茫以及遭遇戰爭后人內心的傷痛。如何拉近學生和戰爭的距離,觸動他們的心靈,這是課堂開始時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二、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一生分成了若干個故事,內容龐雜,難以在課堂上一一講解,因此,本課設計讓學生找出小說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細節,來自主朗讀、發言,自然地去誘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對索科洛夫的人生經歷有了更為細致和深刻的感受。
三、重視探究拓展環節。凡尼亞是蘇聯戰后的新一代,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最虔誠的祈愿:希望孩子能不再重蹈前人的悲劇。聯系現實中飽受戰爭折磨的孩童照片,使學生了解到“凡尼亞”的悲劇依然在不斷上演,從而震撼學生的心靈。這是肖洛霍夫寫作《一個人的遭遇》的目的所在。
【教學目標】
1.閱讀作品,感受人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
2.思考文本,了解祈禱和平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一、走近戰爭,探尋教學入口
(《神秘園之歌》的音樂響起)(PPT展示內容)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車站,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甭曇羯w過了車輪的“喀嚓咯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怪的舉動,指手畫腳,不假思慮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掃了他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边@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傻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靶〗?,”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教師明確:一個家庭的遭遇,就是千萬個家庭的縮影。戰爭,讓人們失去了親人;但戰爭,帶給人的苦難又何止如此!這堂課,就讓我們通過《一個人的遭遇》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來更深切地感受一個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細讀戰爭,感受人物形象
1.請同學概括索科洛夫從戰俘集中營成功逃亡之后經歷了哪些事情?注意表述時按時間的順序。
參考: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找到兒子——兒子陣亡——領養凡尼亞——出車禍(板書)
2.《一個人的遭遇》以曲折的情節給我們展示了索科洛夫的動蕩不安、飽受打擊的一生。請同學舉出一個感觸最深的細節,結合文本說明選擇的理由。
(學生發言交流,穿插學生的個人朗讀,在交流過程中生成以下問題)
問題一:失去兒子后,“我沒有哭,我的眼淚在心里干枯了”,這是為什么?
參考:與阿拿多里取得聯系,使得索科洛夫燃起了希望之光,這是他余生的唯一精神安慰。本是近在咫尺的親人,再見面時卻已是陰陽相隔。靜靜躺在棺材里的阿拿多里,已經不再是索科洛夫記憶中的樣子。只有嘴唇上仍舊保存著的一絲笑意,讓索科洛夫認出這具尸體是他的兒子阿拿多里。戰爭使得他失去了溫暖的家和所有的親人,使得原本一顆對生活充滿熱望的心一點點的冷去,直至陷入絕望和黑暗之中。哀莫大于心死,眼淚便在心里干枯了。
問題二:遇到凡尼亞后,“我的熱淚怎么也忍不住了”,這是為什么?
參考:對凡尼亞的憐憫。五六歲的凡尼亞因為戰爭成為孤兒,白天人家給他什么,他就吃什么,夜晚走到哪兒,就睡到哪兒。面對這樣一個可憐的孩子,怎能不令人揪心流淚?遇到凡尼亞,使得索科洛夫又找到了親人和家的感覺,他又重新獲得生存的意義和希望。因而,曾經枯死的心又再次復活了過來,他的熱淚怎么也忍不住了。
問題三:“夜里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這淚水有什么含義?
參考:索科洛夫白天不當著孩子流淚,他有著堅強的靈魂,但一直在夢境中追悔著自己在臨別之前推了妻子一把,“直到現在一想起來,心還像被一把鈍刀割著似的”,想到再也不能見妻女一面,心中的悲痛油然而生。索科洛夫的苦難來自于戰爭,但是他的苦難并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結束,即使有了凡尼亞,也不可能徹底撫慰被戰爭折磨摧殘的索科洛夫。戰爭留給人們心靈的創傷是永久性的,它將伴隨著人的一生。
3.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講述,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一個歷經戰爭磨難仍堅忍不拔,飽受生活痛楚仍心地善良的索科洛夫這個人物形象。
《一個人的遭遇》中令我們悲痛的是索科洛夫在戰爭中經歷的苦難,但是讓我們靈魂震撼的是索科洛夫在戰后的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的頑強姿態。殘酷的戰爭將人們推入了黑暗的深淵,但是美好的人性又將人們帶回了陽光之下。
三、探究戰爭,體悟作者態度
1.遭遇戰爭、家破人亡、淚濕枕頭的只有索科洛夫一個人嗎?
請同學們看相關數據:(PPT展示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蒙受空前災難。戰火蔓延到40個國家,有56個國家參戰。在抗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戰爭中,雙方動用軍事力量9000萬人,其中蘇聯2200萬人,中國有4.5億人卷入戰爭。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死亡者共達5500萬人。這是歷次戰爭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蘇聯死亡2700萬人。衛國戰爭中蘇聯人以每個家庭犧牲一個成員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有人為國捐軀,所有母親都有喪子之痛。
明確:看完這些資料,我們發現小說雖然只講述了一個人的遭遇,但卻概括了所有蘇聯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索科洛夫的形象是在戰爭中的“人”的代表,是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它是一個民族在戰爭中的遭遇,也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在戰爭中的遭遇。
2.小說的結尾處,凡尼亞揮動一只粉紅的小手向我告別,剎那間,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轉過臉去。……這兒最重要的是能及時轉過臉去。這兒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孩子的心,不要讓他看到,在你的臉頰上怎樣滾動著吝嗇而傷心的男人的眼淚。對此,你怎樣理解。
參考:凡尼亞是戰爭孤兒,無法理解別人的同情和憐憫。然而,孩子越是天真可愛,就越發顯出戰爭的殘酷罪惡。“我”包括一切有良知的人都會堅決地不想孩子看到經歷戰爭的人的眼淚,不想讓孩子們純真的心靈蒙上戰爭的陰影。小說的結尾處實際上是作者在抒發虔誠的心愿:呵護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還給孩子們和平的天空……
四、控訴戰爭,祈禱和平降臨
肖洛霍夫希望孩子們能夠遠離戰爭,擁有和平,這個美好的愿望如今實現了嗎?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戰爭仍然沒有停止,仍有兒童重復著凡尼亞的不幸命運,甚至還有著比凡尼亞更為的不幸的孩子們。
(PPT展示圖片)
1.巴格達的小男孩透過炮彈炸開的墻壁看著外邊,可是,曾經溫馨的家已經沒有了。
2.在逃亡的路上,面對著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巴士拉小女孩的眼中充滿了恐懼。
3.12歲的阿里·伊斯邁爾在簡陋的巴格達醫院里同死神作斗爭。前一天夜里,一顆導彈從天而降,他成了孤兒,而且滿身傷痕。
4.巴格達一間停尸房內,一位母親抱著兒子的尸體痛哭。她的兒子在一起美軍軍營附近的自殺性爆炸事件中喪生,另有11人也死于非命。
問:同學們,你們看到這些照片想到了什么?
參考:孩子們本不應卷入戰爭,但是孩子卻不可避免地淪為了戰爭的犧牲品。連綿的戰火,流血和沖突,這一切使得孩子們純真的眼睛里充滿憂傷與絕望,難道這就是無辜的孩子們必須承受的命運嗎?
為什么在當今的世界上,我們仍看不到真正的和平與安寧?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人在硝煙中哭泣,在死亡的黑暗中掙扎,卻無法得到救贖?也許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和流血,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隔絕和冷漠。也許只有當世界上充滿了人對人真誠的愛,人們彼此相互憐憫和關愛,關愛他人,尊重生命,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和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