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又一屆S系列賽,又一次遺憾地止步8強。每一年都是從期待到失落,每一年情緒都在坐過山車。然而,徒勞地悲傷、謾罵并不解決問題,輸了之后的思考求變才是重中之重。
改變對職業電競的認知
我認為這里有三點值得討論。
首先,職業電競不等于玩得好。職業電競類似于職業體育,都是在玩得好的基礎上的再升華。記得有一次劉翔接受采訪時說過:“百米跨欄的每一步都是被精心設計好的。如果被干擾了肯定影響成績。”
職業電競也是如此,將每一個細節拆開、練習、完善。玩得好是有趣的,但是職業電競的練習是枯燥的。鼠標手這種病就是這一過程最直觀的外在表現。因為要重復大量相同的操作,所以對于同一部位施加的壓力自然超過了所能承受的負荷。
Sky之所以能夠取得優秀的成績,就是因為其對Sky流的開發和不斷完善。對于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對于Timing點精準的把握,對于不同情況的針對性處理。Sky一天10多個小時枯燥無味的磨煉同一個戰術,才換來Sky流的無敵。這就是職業電競,很可惜,我們的英雄聯盟選手離這一步還差得很遠。
其次,職業電競不等于粉絲、直播。由于整個外部環境的大幅變化,當前的職業選手與電競發展早期的職業選手面臨迥然不同的外部環境。粉絲應援、直播賺錢這些在過去從未想過的優質待遇已經影響了當下職業選手的訓練。
每一位職業選手都號稱有長時間的練習,可是這種長時間的練習包含了直播。正如前面提到的,職業電競的練習過程是枯燥的,直播這個過程也不會有人愿意看的。所以,請不要說直播也在練習。這是悖論。
最后,職業電競需要商業化來支持其發展,但為了商業化而商業化無疑是自尋死路。去年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國內某頂級英雄聯盟俱樂部通過資本手段強行留在了LPL的賽場。這種行為一方面是商業化的濫用,另一方面也阻止了那些更為優秀的選手的上升。
長此以往我們悲哀的發現,縱然我們知道某某或某某到了世界舞臺上一定會發揮失常,可是我們別無選擇,因為更為優秀的選手早已淹沒在資本的大潮之中:或是被資本阻擋了晉升的道路,或是被資本誘惑,干起了幫人上分的勾當。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是整個職業層面為了商業化而商業化所造成的惡果。
改變當前的訓練體系
我認為這里同樣有三點值得考慮:
首先,職業選手不是網吧少年,一個正常的作息是必要且必須的。生物鐘長期的混亂會導致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下降,這已經被科學無數次證明過了。可是我們的職業選手好像并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許他們明白,但是他們前半夜要直播,所以后半夜才能練習。
其次,套路不是無敵的。縱觀這兩年世界賽的情況,我們更傾向于套路,所有的玩家也都在談論套路。可是套路不是無敵的,套路是死的,套路與電競的核心是相違背的。電競的魅力在于無論是1V1的星際、魔獸還是5V5的DOTA、LOL,場上的情況永遠是瞬息萬變的,粉絲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于是產生
了無數的驚喜和值得回憶的鏡頭。
針對這種情況,選手也好,教練也罷,在賽前理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詳盡的分析并制定相應的策略。可是我們的隊伍,抱著一成不變的打法,稍有失誤就會滿盤皆輸。
為什么我們人頭數大幅領先韓國隊的時候仍然顯得無從下手,為什么韓國隊人頭數大幅領先我們的時候就顯得局勢碾壓?偶爾一次也就罷了,每次都是這樣的時候,我們那些所謂的分析師、教練、頂尖的隊員難道不思考這些問題么?
最后,職業電競的訓練體系代表著完整的團隊。這個團隊不僅僅簡單地包含一個教練、一個分析師。這個團隊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全方位的。筆者的一個同事在采訪Kespa的人時,對方提到:“韓國的教練團分工明確。即便是成績不好的隊伍也會有專門的分析人員分析國外戰隊的打法。”這就是訓練體系上的差距。
我們的俱樂部可以支付高昂的價格購買外援,卻不能支付哪怕一半的價格培養自己的隊員;我們的俱樂部可以付給隊員很高的薪水,卻不會考慮組建自己的教練團隊。原因很簡單,隊員是可以賣的,隊員是可以做商業開發的,而教練和分析師不能。所以我們的隊伍總是打不過別人。這種情況不改變,永遠不能。
改變對電競的態度
也許是時代變了,無論是粉絲還是職業選手對待電競的態度都和從前大不相同。
從前的職業選手以輸掉比賽為恥,現在的職業選手以你行你上為榮。從前的職業選手妄圖對抗版本,現在的職業選手只會依賴版本。從前的職業選手總是帶給粉絲們驚喜,現在的職業選手總是帶給粉絲們失望。
可是我們驚訝的發現,現在的職業選手竟然比從前的職業選手得到了更多。我不知道這種態度的轉變是出于何種原因。我只能說,如果這種態度不改變,我們的隊伍就永遠贏不了。
現在每一個人談到電子競技時,都會想到直播,想到粉絲經濟,想到千億規模的市場。好像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市場的受益者。比賽的場地越來越豪華,可是比賽的內容卻越來越無趣。難道電競發展了這么多年,就為了達到今天這個地步?所謂的風口就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是這樣,我寧愿不要這個風口。成績與商業不是相悖的,成績永遠是第一位的。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取得成績永遠是職業選手的第一任務。成功的商業化理應建立在成績之上,而不是所謂的運作、所謂的宣傳。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職業選手,如果仍意識不到這一點,改變對電競的態度,那明年的S系列,不參加也罷,因為結果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