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才德
(上海市奉賢區實驗中學 上海 201400)
基于“快樂體育”思想的中學體育教學思考①
夏才德
(上海市奉賢區實驗中學 上海 201400)
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西方教育思潮開始大量涌入,這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其中“快樂體育”教學理念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從軍事化、政治化向大眾化、本質化轉變。該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快樂體育”理念的解讀入手,回顧“快樂體育”的發展歷程,并結合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現狀,提出中學“快樂體育”具體實施辦法,旨在進一步挖掘“快樂體育”的潛力,提高中學體育教學效果。
快樂體育 中學體育 教學思考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國家體育思想逐漸引進我國體育教育中來,但是由于當時國情的巨大差異,很多新思想的提出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其中體育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學校體育提倡競技性、實用性,甚至伴有軍事體育的色彩,當時日本、德國倡導的“快樂體育”教學理念,就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論調,現在來看這是對體育本質屬性的短視行為。西方倡導“快樂體育”主要強調在體育中尋找快樂,在快樂中感受體育,將體育的本質屬性發揮到極致,但是在當時“體育政治工具論”所主宰的時代,這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近年來,隨著國人思想的逐漸開化,尤其在舉國體制日漸衰落的同時,體育教育界對“快樂體育”的關注度也開始逐漸回暖,從中國知網檢索的情況來看,自2008年以來,以“快樂體育”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多達3 000余篇,可以說“快樂體育”教學理念最終還是回到了體育教育的主流視野中。
一般認為“快樂體育”教學理念是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失利后,日本文部省(教育和體育管理機構的總稱)歷經30年的摸索,對《學習指導要領》(課改)進行了三次修正,實現了日本學校體育從軍事體育向生涯體育(終身體育)的轉變,徹底解決了當時日本學生喜歡運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象。生涯體育的出現正是源于“自發、自主的體育”以及“主動體育”等理念,由此日本“快樂體育”思想基本形成。20世紀末,“快樂體育”經一些譯著、日本專家講學、赴日學生介紹和短期訪日人員的觀后感等途徑傳入我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2.1 “快樂體育”內涵
“快樂體育”是指:立足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深度挖掘體育運動的本質屬性,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參與、理解、掌握以及創新的樂趣,從心靈深處感知體育的快感和成就感,從而形成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2.2 “快樂體育”實施原則
(1)教育性原則。
本質上講,體育教育是“快樂體育”的核心價值。從短期來看,“快樂體育”是對體育項目興趣、情感的培養。從長期來看,“快樂體育”是對學生自主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所以教育性原則依然貫穿于“快樂體育”始終。
(2)趣味性原則。
“樂學”是“快樂體育”的重要支點之一。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形成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輕松、舒適、快樂的環境中進行體育教育,從而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技術動作及比賽規則。
(3)因人而異原則。
“快樂體育”的出發點是提高參與性,體育項目不同于普通教育,人體對自身的控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傳統的規范性教學無法滿足“快樂體育”的要求,因人而異的教學原則是“快樂體育”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
(4)激勵性原則。
教學中一方面要“激情”、“激趣”、“激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另一方面要“激疑”、“激思”、“激智”,激發學生的心智活動,達成在快樂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快樂的目標。
3.1 轉變教學理念
(1)轉變教師定位。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肩負著知識的傳遞與課堂教學組織的責任,教師更像是技術動作規范的判定者,體育教學過程仿佛成為糾技術動作錯的過程,這與現如今主流的教學理念嚴重違背。“快樂體育”教學理念倡導教師扮演“領路人”的角色,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大量新穎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游戲,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領會技術動作的要點,做到因人而異;其次,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應以大量的趣味性、有針對性的游戲貫穿始終,讓參與性得到充分釋放。
(2)重參與、輕技術。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完成運動技術的傳遞,即教師手把手教授動作,學生一絲不茍地練習,直到技術動作達到教師的要求。“快樂體育”教學理念認為體育本身在于尋找快樂,如果無法參與其中,快樂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轉變中學體育教學理念的第二步是提倡學生多參與,而不是一味學習所謂的規范性技術,技術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為技術太難就抹殺學生對項目的熱愛。
3.2 調整項目難度
(1)優化規則。
很多體育項目都存在技術難度大、規則煩瑣、不易參與的問題,其中規則是可以通過合理調整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以此達到重參與的目的。以網球項目為例,目前我國中學體育教學中很少開設網球課程,因為除了有場地要求以外,網球比賽規則也相當煩瑣,所以教學中首先要降低比賽難度,比如縮小場地面積,允許球彈地兩次等,此類優化規則的方法是“快樂體育”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2)優化器材。
“快樂體育”順利實施也需要從教學器材入手,例如,足球、排球、籃球等常見項目。以籃球項目為例,中學女生不愿意參與籃球運動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籃球太重;二是籃網太高。所以快樂籃球的開展應首先降低籃板的高度,然后在保持一定氣壓的同時,采用其他材質的球替代,這類似于軟式排球的改革。
3.3 改變授課模式
現如今,我國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依然延續赫爾巴特的教育模式,即課堂常規、教師講解、綜合練習、課后作業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較為線性,割裂了學生與教師在課下的聯系,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目前世界主流的教學模式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強調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課前學生通過網絡微課提前預習,課中教師通過大量的針對性練習和游戲來提高技術的掌握,課后教師會安排學生在網絡平臺完成作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體育課程,這種教學模式在歐美國家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3.4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教育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數字化教育的今天,體育教育也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實現數字化。在中學教學改革中,當初以計算機、投影儀、幻燈片為主的數字化教學手段徹底顛覆了室內授課的教學模式,但是由于這套設備存在體積過大、無法移動等問題始終無法融入體育教學中,但是隨著智能設備的問世與快速發展,體育教學的數字化也實現了巨大突破。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智能設備,如平板電腦實現技術視頻播放,配合視頻講解技術動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練習中給學生錄制動作視頻,并結合視頻指出問題等,智能設備的應用對“快樂體育”數字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快樂體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環境,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世界教育理論多元化的今天,在學校體育的理論建設與教育教學實踐上當慎思慎行。
[1]陳婕,李潔敏.關于構建和諧體育教育的嘗試[J].體育科研,2015(2):38-39.
[2]王柯,劉麗萍.淺談“快樂體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定位[J].安徽體育科技,2013(4):52-55.
[3]周奕君,王曉玲.關于我國學校體育中開展娛樂體育的討論[J].浙江體育科學,2014(2):63-64.
G633
A
2095-2813(2016)11(b)-008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2.089
夏才德(1968,7—),男,漢,上海奉賢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