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紅 王愛紅 苗金麗
?
中藥塌漬聯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臨床觀察
侯桂紅 王愛紅 苗金麗
目的 觀察中藥塌漬聯合針刺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臨床療效。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中藥塌漬聯合針刺治療。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為95%,對照組有效率為85%,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塌漬聯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療效顯著,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痹癥;中藥塌漬;針刺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連同殘存的纖維環向椎管內或椎間盤后外側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1]。誘發原因多為久坐、負重、扭傷等。其急性期癥狀較重,主要表現為腰部劇痛、僵硬、活動受限,下肢脹痛有時伴麻木等癥狀。2014年6月—12月我科采用中藥塌漬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患者60例,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患者120例患者,按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35~59歲,平均(45.7±2.3)歲;病程1d~5年,平均(1.3±0.6)年;L4-L5突出者34例,L5-S1突出者21例,L4-L5與L5-S1同時突出者5例。對照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35~59歲,平均(44.3±2.1)歲;病程1d~6年,平均(1.1±0.9)年;L4-L5突出者32例,L5-S1突出者22例,L4-L5與L5-S1同時突出者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發病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2)經CT、MRI等輔助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3)急性期;(4)年齡在35~60歲;(5)適用于非手術治療患者;(6)同意參加本臨床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臥床休息,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治療,2次/d,每次30 min,并給予紅花注射液、β-七葉皂苷鈉等活血化瘀、脫水等藥物應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藥塌漬聯合針刺治療。(1)中藥塌漬:采用我院協定中藥塌漬方,加純凈水2000 ml,95%酒精500 ml侵泡1周后過濾,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融化的血竭和冰片混勻而成。將一30 cm×20 cm紗布墊濕潤后,在微波爐加熱至40°,覆蓋在腰部痛點處(如皮膚有炎癥、破潰者禁用),聯合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治療,燈距30~40 cm,2次/d,30 min/次,14d為1個療程。定時巡視,防燙傷。治療完畢,擦干局部皮膚,注意保暖。(2) 針刺:從腰部往下沿太陽膀胱經脈疼痛處取穴,常取腰疼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委中、承山、昆侖等穴,以督脈經穴、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要針刺穴位。手法要重,迅速捻針提插,強刺激針感傳導至足,達到鎮痛、止痛目的。在腰腿部痛點處,手觸摸定位后,用針直刺,上下提插,強刺激,使患者局部有脹痛感,目的是止痛和消散反應物。根據疼痛情況決定取穴多少、手法輕重。1次/d,20 min/次,14d為1個療程。治療前和患者進行溝通,給予精神支持,減少恐懼感,治療結束后囑患者臥床休息,保持針眼處干燥。
1.4 療效觀察
1.4.1 觀察指標 疼痛分級:采用數字評分法(NRS法):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9分;最痛:10分。
1.4.2 療效評判標準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腰部活動自如,生活自理,直腿抬高70°以上;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3]。
1.4.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等級資料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疼痛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疼痛程度相近;治療后治療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 (例,%)
注:兩組治療后疼痛比較Z=-2.425;P=0.01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臨床療效比較Z=-2.272;P=0.023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腰痛”“痹癥”范疇,其急性期癥狀病理基礎主要是神經根壓迫受損,局部神經根循環障礙,神經根炎癥、水腫[4]。及時消除非特異性炎癥、解除神經根水腫、改善微循環是治療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主要目標。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疼痛消除較慢或改善不明顯;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疼痛情況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中藥塌漬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具有顯著、持久的生理、藥理效應,產生這兩個效應的基礎是熱能及對癥使用的藥物[5];塌漬藥具有含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中藥塌漬藥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持續熱的作用下,透入皮膚,作用于患處,減輕或消除腰部疼痛。針刺主要作用部分均為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上,且督脈主后脊骨正中之病。通過針刺主穴位,可促進腰椎周圍組織肌肉氣血流通、減少炎癥組織粘連,最終發揮止痛效果。在取穴方面,督脈總領一身之陽脈,有調節諸脈陽氣的作用,陽氣具有溫煦止痛的功能。大腸俞、關元俞均為腰部經穴,具備調整腰部氣血之平衡,疏通經脈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予患者臥床休息、中藥塌漬聯合針刺治療可有效地減輕或消除癥狀,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1] 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956-962.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療效標準[S].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745.
[4] 李建超.針刺加電針聯合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比較[J].河北醫藥,2012,34(17):2696-2697.
[5] 任素婷,邢林波,劉杏麗.中藥塌漬干預膝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及護理[J].光明中醫,2014,29(6):1293-1294.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頸腰痛二科(洛陽 4710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47
1003-8914(2016)-06-0846-02
?倩
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