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祥
?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
馮廣祥
目的 觀察中藥口服配合傳統西醫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方法 對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148例小兒肺炎患兒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5例,對照組63例。治療組在傳統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麻杏石甘湯和生脈飲為主方;對照組常規應用抗生素等對癥治療。結果 傳統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麻杏石甘湯和生脈飲為主方治療小兒肺炎有令人滿意的療效,可以迅速退熱、鎮咳、平喘、促進機體對病灶的吸收和恢復。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療效肯定,且無不良反應,可臨床推廣。
小兒肺炎; 麻杏石甘湯; 生脈飲; 中西醫結合療法
小兒肺炎為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威脅小兒的健康。肺炎是由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癥。中醫學認為, 病毒性肺炎 (風熱閉肺證) 的主要發病機制為風熱邪毒由表入里, 壅閉肺絡, 以至肺氣郁閉, 宣肅失司。以冬春季好發,約占我院門診患兒總數的1/2。重者并發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而死亡,是小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治療方面,多采用傳統西醫治療,即抗感染、止咳、平喘、祛痰、補液、糾正酸中毒等綜合對癥治療,同時服用中藥湯劑治療小兒肺炎取得了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48例小兒肺炎患兒均選自我院兒科2010年1月—2014年8月門診病患,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在傳統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麻杏石甘湯和生脈飲為主方;對照組:采用傳統西醫治療。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納入標準 中醫診斷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肺炎喘嗽診斷依據及其風熱閉肺證證候分類標準[1]。其西醫診斷符合第三版《兒科學》小兒肺炎的診斷標準。同時參照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總結為:①起病急,出現發熱、拒食或嘔吐、嗜睡或煩躁、喘憋。②咳嗽、呼吸困難或加快,嚴重者可有三凹癥、紫紺等胸部體征,可不明顯,以后可聽到中粗細濕啰音或捻發音。③X線檢查為紋理增多,紊亂,透亮度降低,或見小斑片狀,或者大片狀,肺實之浸潤影。④血常規,白細胞分類正常、 減少或稍增。⑤病毒學檢查陽性[2]。
1.3 治療方法 兩組病例均采用傳統西醫治療。①抗感染:用青霉素鈉靜點;②止咳平喘:用細辛腦注射液或氨茶堿注射液靜注;③祛痰:用鹽酸氨溴索或沐舒坦靜注;④糾正酸中毒:用碳酸氫鈉注射液靜注。治療組加用中藥湯劑,基本方:麻黃5 g,杏仁5 g,石膏15 g,麥冬5 g,五味子5 g,黨參10 g,葶藶子5 g,枇杷葉5 g,甘草3 g。水煎,分4次溫服,1周為紫療程。隨癥加減:喘咳重者加紫蘇子5 g、白果3 g,痰多加百部5 g、白前5 g,發紺者加赤芍5 g、丹參5 g,高熱便秘者加大黃3 g。治療組患兒均在一療程內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
1.4 療效標準 對各組患者病情進行療效觀察及評判[3]。治愈:體溫正常、呼吸平穩、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食欲改善、肺部啰音消失;好轉:體溫正常、精神食欲改善、氣促好轉,紫紺消失,有輕中度咳嗽、肺部啰音明顯減少;未愈:癥狀及體征無好轉或加重。
2.1 治療結果 治療組在總有效率上優于對照組。肯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兩者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2.2 典型病例
2.1.1 王某,男,4歲,2011年3月7日初診。患兒于就診前兩天因外感風寒而致發熱、口干、咽痛、咳嗽、氣粗,曾自行口服安瑞克、羅紅霉素顆粒(量不詳)等藥,未見明顯好轉而來我院。經查患兒發熱重,體溫38.2℃~39.4℃之間,咳嗽痰白,呼吸氣粗、口干、咽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此為支氣管肺炎風溫犯肺型(肺炎早期兼有表癥)。給予清熱解表,宣肺定喘之法。藥用:麻黃3 g,杏仁5 g,石膏15 g,甘草3 g,紫蘇子5 g,川貝母5 g,黃芩5 g,金銀花10 g,連翹10 g,魚腥草10 g,水煎每日4次溫服。西藥給予5%葡萄糖加青霉素鈉240萬單位,每日1次,靜滴。2天后收效?;純簾嵬?,咳輕,5日痊愈
2.2.2 劉某,女,2.5歲,2013年2月16日就診。患兒咳嗽近半月余,曾在當地診所用西藥治療近一周,效果不顯,現仍有低熱、口渴、食欲不振,咳嗽痰多,喉有痰鳴,精神差,自汗盜汗,肺部濕啰音時消時現,舌質淡、少苔,指紋淡紫。此為脾虛痰濕、余熱未清(肺炎恢復期)。西藥采用5%葡萄糖加青霉素鈉160萬單位日1次靜點。5%葡萄糖加細辛腦6mg日1次靜點。5%葡萄糖加鹽酸氨溴索15mg日1次靜點。中藥給予沙參10 g,麥冬5 g,甘草2 g,桑葉5 g,黨參10 g,五味子5 g,茯苓10 g,白術5 g,陳皮5 g,法半夏5 g,百部5 g,白前5 g,水煎服,以3劑收效,更進2劑,經隨訪未再復發。
肺炎是由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癥。小兒肺炎患者,由于病原體進入血循環后,導致肺充血、水腫、炎性浸潤,使肺的各級支氣管狹窄及氣道反應性增高出現肺通氣及換氣的功能障礙,產生低氧血癥及高碳酸血癥。過度缺氧使肺小動脈反射性高度收縮,肺動脈高壓,加上毒素對心臟的直接損害可誘發心力衰竭。持續性的缺血缺氧,加上病原體毒素作用可出現呼吸衰竭、酸中毒、休克等并發癥。
中醫學認為, 病毒性肺炎 (風熱閉肺證) 的主要發病機制為風熱邪毒由表入里, 壅閉肺絡, 以至肺氣郁閉, 宣肅失司。其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 ①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小兒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稚陰稚陽,體質和功能較脆弱, 因此在病理上不僅發病容易, 而且傳變迅速, 年齡愈小則愈突出。小兒患病之后, 寒熱虛實的變化, 比成年人更為迅速而且錯綜復雜。故對小兒疾病的診治, 必須強調辨證清楚, 診斷正確, 治療及時, 用藥審慎果敢。② 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兒科疾病在病情發展轉歸過程中, 雖有傳變迅速病情易惡化的一面, 但小兒為 “純陽之體”, 生機蓬勃,活力充沛, 臟氣清靈, 反應敏捷, 病因單純, 少七情傷害。經過及時恰當的治療及護理, 病情好轉比成人快, 容易恢復健康。治法主要以清熱宣肺為主。麻杏石甘湯(Maxingshigan mixture)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等組成,源自張仲景的 《傷寒雜病論》,具有辛涼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生脈飲是由人參、麥冬、五味子配伍而成。它具有擴展冠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肺動脈高壓,減輕肺充血、水腫、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力,保護心肌對抗缺血損傷;其可改善微循環及血流動力學參數,抗休克;它可直接刺激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故能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收到良好的療效,能明顯改善各臨床癥狀和體征[4]。
根據148例患者治療效果統計可得出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小兒肺炎有令人滿意的療效,可以迅速退熱、鎮咳、平喘、促進機體對病灶的吸收和恢復。而單純的西醫治療,如大劑量長期應用利巴韋林注射液可致頭痛、腹部痙攣、易疲勞及游離膽紅素升高、網織紅細胞升高和貧血等[5]。干擾素可有發熱、頭痛、乏力、肌痛、關節痛、厭食、惡心、嘔吐、腹瀉、 神經系統紊亂等不良反應[6]。三年的臨床觀察顯示,治療組在總有效率及各項臨床觀察指標的轉歸上都優于對照組且未發現不良反應。以上事實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療效肯定且安全,值得推廣。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78.
[2] 左啟華. 兒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1-189.
[3] 李廷謙,羅德誠,遲煥海,等.生脈注射液的臨床療效觀察(附232例病例分析)[J].華西醫科大學學報,1996,27(增刊):13-15.
[4] 楚延,潘定彬,楊幼琪.生脈注射液的抗炎作用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學雜志,1984,19(7):23-26.
[5] 農淑萍, 李凱紅, 劉純義. 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觀察[J]. 中華今日醫學雜志, 2003, 3 ( 13):31-33.
[6] 陸江.干擾素氣霧吸入治療毛支及病毒性肺炎60例療效觀察[J].中華新醫藥雜志, 2004,1(2):77.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大安 131302)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50
1003-8914(2016)-06-0852-03
?志強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