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新法
太極勁與擒拿格斗術的內在聯系
文/顧新法
早年我曾受邀到美國講學,在美國麻州豪利士頓市新英格蘭太極學校(NewEnglandSchoolof TaiHollisto.Ma.)教“擒拿格斗”,此視頻已經登錄美國Youtube網,在百度、谷歌等網上都可搜索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使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看得見、摸得著的功夫,比如,對一招制敵術比較認可。因此他們提出,“這些學員都學過太極拳,練過基本功。不需要你教太極拳,只教擒拿格斗的套路和攻防含義,對各式的分解動作要領講解要明確、動作干脆,立竿見影。就是說必須動手,行嗎?”我回答,已備課的內容是太極拳,改為教“擒拿格斗”也可以,但是不如太極來得那么得心應手。由于此時還沒和這些學員接觸,對學員的武術水平不了解,如果此時說不教就相當于怯陣,沒上場就退卻,不是習武者所為,我就干脆地說,“行”。但在教學中我卻暗自將太極擒拿的內在機理應用于其中。
當對方用直拳向我面部打來,我以對應的前臂側接來臂,將彼拳帶向身外,順勢進身,前腳進到他的側面。這是太極散手動作的外在表現。該動作的第一個作用為,利用身體內部的勁抵御外力入侵,不致被擠“癟”,以避免被彼用力一鼓作氣“吃實”,導致重心失穩。另一個作用為,當雙方二臂相接碰之際,用勁將彼的作用力引出;彼為不失穩只得用力對抗,我正好借用此力。就是說,當對方先出拳打過來時,我以螺旋之臂去迎接彼前臂腕部的側背面,利用摩擦力的作用起到“黏”的效果,我通過螺旋勁手臂內旋向前轉使彼臂向后移。其體現為,順彼打來之力,將彼臂“掛”向我手臂外側。由于,螺旋勁既有包裹作用又有化解矢向力的功能,借此反作用力上步進身,這些動作一氣呵成,僅此一招,就使我已占勢得機,這正是太極“后發制人”的玄機。由于我身已進向彼側背,又接近了其身,“一寸長,一寸強”,借此,助長了勁力及增長了我相對彼的運行幅度。這樣,彼已受到了無形的威脅。
在上步進身時,我另一手就勢搭到彼的肘部,隨著身轉螺旋形成陰陽掌,一正一反含蓄地若敷似離地黏在彼臂上,我用與彼相觸的臂掌“聽”彼力的變化。只要彼一動,我挨著的雙掌就會隨之收攏,順勢別緊其臂,帶動彼身,促其重心超過雙腳所站的底盤,造成身體傾斜而失穩;彼若向回找正,我勁仍順其力移動,在“來回勁”中將他放出。我這種相應的變化是借彼要調整身形時,我隨之進行順勢發放。
其實,太極拳的“舍己從人”,是雙方接觸部位的表面現象,二者貌似隨彼力同步運行,實際上,接觸點隨著身形和力度的改變在變化中移動,雙方若即若離。我手臂在螺旋運勁中含的橫向力可輕易化解和推動彼施加給我的豎力,并將勁滲透到與彼接觸部位,這樣運行所產生的摩擦力,在動態中將彼“黏”住。再繼續對彼實行固住梢節,拿住中節,帶動根節的舉措,利用彼用力的慣性作用順勢而動,適時加勁促使彼不易收住,讓彼動作超過穩定的范圍,使彼身體趨向傾斜。與此同時,還要保持自己不丟、不頂地與彼相“連”中,調整己身中正,立軸沿太極軌跡運行,做到游刃有余。其機竅,除了前面所述,彼一出手,我后發先至,占位得勢之外,還包含了太極實戰中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即我在與彼“周旋”中,肢體的弧圈轉動角度和幅度始終保持我身體重心在以雙腳為底盤的范圍內運行,全身整體柔架不散,松、整、圓、活,按太極“∞”運行的方式連綿不斷運行,這樣做,實質上,使彼被“黏”部位,依照我整體勁運行,造成彼身與臂之力脫節,上下不隨,漸漸被帶動成全身犟為一體,出現“自鎖狀態”無法調整。當我通過“觸覺”得知此況時,順彼掙扎之力,一蹴而就。
他在已感到失利就要逃脫時,已成背勢,我正含機待發。“斷勁分輸贏”,彼一脫手我就追發,百發百中。
同理,如果需要擒拿,運行到這個地步,只需隨全身“∞”運行之勁,一手緊固住彼手腕,另一手壓彼肘部,即可控制其全身。實質上,這是杠桿原理在太極擒拿中的運用,我的雙手起到支點與力點的作用,在螺旋滾轉中把彼手臂當做杠桿,施勁的強度和角度依據對方身體抗力程度進行調整,漸漸滲透,逐漸“吃實”,直至對方失去抵抗能力。
擒拿常識明確指出,勁大于對方力才可奏效。太極擒拿也不例外,只是在彼出手時,利用太極功法,讓彼臂力與身體脫節,在運動中,運用全身的整體勁施加到彼臂的局部力上,再牽制到其身,最終達到控制住對手的目的。到了這種地步,發放全在我掌握之中。
以上對太極實戰的客觀描繪,體現了太極順應自然的理念,如同老中醫把診號脈,在與對方搏擊中,總能不差絲毫地摸準對方力的變化,繼而待彼出手要打上時打不實,退卻時又甩不掉。我如影隨形“黏”住對方,當模糊中透出清晰時,已在自然而然中“套牢”對方,這就是太極的大寫意的妙境。
擒敵拳,節奏快,動作明朗,具有可觀性,適合對敵斗爭,群體作戰。其弊病是:動作再快仍有停頓,會讓對手有機可乘;雙方相距空間較大,從出手到挨上的隙間,只要對方稍有移動,就會使原定攻擊部位出現偏差;連續用力會造成氣喘,缺少耐久性;當單打獨斗時,如未知對方的實力,出手后,一旦遇到力大者擒拿失手后,不易撤身,反被人所制。
將此二種方式比較,太極擒拿不與人角力,勁在“吞吐”中黏著對方,隨時掌握著對手的動態,回旋有余地。
太極散手利用對方出手打人的瞬間出現定式,尚未及收回之際,趁機以接觸部位作為傳導體,將彼引進落空,并導致對方重心失穩,直致將他放出。
具體地講,太極散手主要特征是,實戰中脫手,屬于沒有任何限制的搏擊。但是,只要一方動手,就要有肢體接觸,用意、勁“跟蹤”住對方,施展太極推手的功夫。我用肢體與彼接觸部位相“黏”,根據對方力的強度進行相應大小變化,使對方無法擺脫,促使他運動不靈,出現“呆滯”狀態,此刻,順其力給勁,迫使他重心出底盤而失穩,同時,也可借運轉之機,捎帶造成與彼接觸部位脫開至適合發勁的間距,即通過“著力部位”,將其放出。
當然,在太極技擊中“動手”的含意包括全身各部可出擊的部位。在對方重心失穩、無法抵抗的狀態下,我也可以騰出手來,選擇打擊部位。
一般情況下,太極高手運動到此步,對方身體就很難逃脫,由于太極能修煉到這個水平的人,其恬淡、不爭的理念較重,他們都會主動掐住對方的手,不去傷人。客觀上,這種威懾力,能產生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太極拳強大的生命力來源于中國前輩們把精辟的理論流傳下來,經過歷代武術精英的繼承和發展,在實踐中傳播,得以發揚光大”。同樣,我們的使命是把已掌握的太極秘笈毫無保留地公布出來,供行家及武術愛好者修正和借鑒,去除謬誤,求得真諦,使中華武術瑰寶造福人類。
(編輯/張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