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奔 王超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以學的視角重構體育課堂①
——基于體育教師“學情分析”的個案研究
王建奔 王超
(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4)
文章基于體育課堂,從“學”的視點進行建構,利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就體育課堂教學現狀調查分析,從體育教師自認為非常有效的學情分析,發現很多應用于實踐課堂中往往被現實印證為無效。為突破這一困境,唯有體育教師以“學情分析”為著力點,從分析方法、分析內容、分析結果3個維度分析建構,以便為高效的體育課堂互動建立起一種思維途徑。
學情分析 學習內容 學習方法 學習結果
筆者力圖以“學情分析”為出發點,以“學”的視點為著力點,建構高效的體育課堂,以此為出發點對體育課堂進行觀察與分析,力圖為高效的體育課堂互動建立起一種較為有力的解釋。
眾所周知,體育教師的備課模式趨于一致,主要是從學生情況,教材分析,教學方法3個方面入手,俗稱“三備”模式。而所謂的“學生情況”就是充分了解學生對有關體育運動知識、技術與技能的學會(學懂)程度,簡稱“會能度”;所謂“備教材”指對該教學單元的運動知識、技術與技能的熟悉與喜愛程度,對教學過程中學習可能產生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措施;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所使用的教與學的方法。對學生的基本情況(特征)有了充分認識,是作為體育教師上課的前提,這便是“學情分析”。為了了解體育教師備課時“學情分析”的現實狀況,筆者從中國知網和超星閱讀器以文獻搜索和問卷調查兩種途徑,對體育教師備課前對“學情分析”進行了調查研究,基本呈現以下情況:從知網文獻上看,2005—2015年體育教師“學情分析”的態勢基本趨于上升,在備課中體育教師關注學情分析的人逐年增長,最有代表意義的是江西省某高校學生體育鍛煉項目調查表:如精教類,簡教類,介紹類,體驗類和鍛煉類等教材,根據學生喜愛的教材類型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季節性、年度進行學習評價,以便對學校的年度工作安排進行合理的分配,為課程與學情兩方面建構適宜的體育教學安排,是科學的、人文的互動。
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所有學情分析必須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研讀與分析。那么體育教師在針對學情分析中到底應該涉及到哪些內容,主要研究分析學情內容哪些方面。通過查找與調查分析,近10年以來體育教師的學情分析主要關注兩大問題:一是學生對“學習需要”的分析,這里主要包括學生與體育教材距離的分析,學生認為所需要學習的體育教材學習有難度、并且對其缺乏興趣愛好諸如此類的分析研究;二是學生對學習預備的探討,主要有體育教材內容是否簡單易學的探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分析,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特點進行把控,對學生現實掌握的體育基礎進行探討,對學生學習體育運動的習慣進行分析,以及對學生所在的學校和班級情況進行了解等。
關于一線的體育教師對學情分析,從學習方法著手的調查結果為:只有5.6%的教師講明了自己在學情分析過程中關注了體育教學方法,從另一個方面講,就是94.4%的體育教師沒有在學情分析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方法的構想。那么在為數不多的體育教師中又可以分為兩類情況。其一是經驗豐富的教師,簡稱資深教師,正如此類教師所說:“首先是憑借多年從事體育教學的經驗,以及通過觀察其他任課老師的實際情況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得知學生在學習該項運動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學習此類運動時會出現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此類資深教師的做法是依據自我為中心和同事交流、觀察而進行判斷得出的教學方法。其二是體育教師通過第一節體育課堂的測試與觀察或者是通過分析該班級歷年體育測試的成績分析得出,如對籃球運動的“喜歡”“態度一般”“不喜歡”的同學現場調查得出百分比。
除了以上情況外體育教師還依據以下幾個方式方法判斷:其一是在課前布置相應的預習思考問題,在上課過程中對該疑問進行檢驗與解疑,目的是了解學生是否在課前關注該節課的主要內容,以及與本課要上的相關聯的運動技術,明析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或者可以讓學生進行提問,或請學生通過書寫預習的心得與體會,談談學生初次了解該運動項目的喜好與感覺。其二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過示范、交談、提問等方式了結學生對該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水平、興趣熱度,在實際情況下把握學生情況的變化。其三是通過練習的實際情況,如提問,交談等手段,就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完成的實際情況,與體育委員和體育能手進行交流并征求意見。其四是依據學生體育單元測試的成績與表現進行診斷,對每一次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當然有部分體育教師會定期對學生進行調查與交流,有的體育教師會根據每次教學單元測試對學生進行調查,征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意見。有的則是學期之初對學生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習慣和需要。
與此同時,研究發現體育教師對學情分析方法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體育教師這樣說:“要想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就必須和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想說、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還有一些教師是這樣講:“結合學生學習運動技術原有的水平,在教學過程中使他們對所掌握的技術難度和相關練習方法上有選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他們學習運動技術的學習狀態,要時常激勵鼓舞學生,與學生交流談心”,還有些體育教師說:“依據班級學生水平,確定學習技術動作的重點與難點,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幫助學習”等一系列的方法。那么基于以上的分析,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就要以因生、為生、愛生的原則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要想實現體育教學學習結果的完滿,就必須對學情分析進行研究與分析。其中學習結果的達成必須明析怎樣的學習結果才是完美的,這主要從學情與教學設計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正如日本山本貞美教師在教學:《8秒鐘跑的成功案例》時的分析:作為一個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體育教師,他在教授高中女生50m跑的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基本以一副疲于應付的心態完成教學要求,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愿意參加,基于這個原因山本貞美老師重新構造50 m跑的教學方法,以8 s跑為時限,不管你跑得快慢,首先你必須盡自己所能在8 s時限內跑到你自己所要求的終點,然后根據第二次、第三次所跑的距離進行打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比賽的過程,拋開了跑得慢與跑的快的學生之間的對比,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枯燥乏味50m跑運動的興趣,而且也建立了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運動奠定基石。這不僅是激發了學生運動參與熱情,更驚醒了體育教師要不斷創新的體育教學方法以適應數字時代下的學生。
更多的研究表明,數字時代下的體育教師應該意識到要想實現高效、完美的體育課堂就應該結合體育教材和學生身心發展變化進行學情分析,而有些體育教師則針對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學校的性質和班級學生的狀況進行探討,有些只是依據少數或個別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
其一從學情分析的角度看:分析的手段途徑過于單一。從教學設計與教案分析表明,其學情分析主要是經驗判斷下的產物,可見這在一定程度上未免缺乏科學性,僅有少數的體育教師是依據學生身心發展、教材內容與學習結果基礎,通過實際調查、交流、觀察、前測、后測、作業比對分析進行較成熟、科學地學情分析后進行教學設計,可見要想設計出高效的、完美的體育教學設計方案是今后體育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二是學情分析過程比較粗疏。從實際調查可知,學情分析主要是粗線條的,三言兩語的簡單評判分析,多數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結合教學環境和學習狀況展開探討,對教材內容分析不分層次,往往形成趨于一同的學情分析,往往想把教學內容通過短短45 min的體育課堂給呈現出來,這就會導致“只見判斷,不見分析”或是“只見結論,不見過程”的現象;其三是對學情分析的深度不夠。以往的學情分析過于拘泥于形式,蜻蜓點水的分析較多,對學情與教學內容之間關聯性缺乏具體分析,大部分體育教師只是著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運動技術難度有差距”或是“學生學習單個動作沒有問題”等粗淺的判斷,根本沒有去思考學情與體育教材運動技術教學的具體內容的臨界點,只是一種表面粗淺的判斷,很難深入到體育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具體層面。這就會導致“體育技術動作學習的低水平重復”,難以把對學情分析的實際情況轉化到體育教學設計中,致使體育教學設計對學情分析的應用只是流于形式的課堂現場。
(1)構建一套適合學情分析的框架,可以把學習起點—學習狀態—學習結果作為學情分析的模式。
(2)依據學生需要確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需要進行解構教學,以學生學習的內容和運動基礎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3)針對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態選用適宜的教學模式,從而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4)將學習的最終評估作為結果,評估主要以學情分析、教學進程、教學內容作為重點進行考量。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0.
[3]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吳也顯.課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學習力生成的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21.
G807
A
2095-2813(2016)09(b)-00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001
王建奔(1989,9—),男,漢,江西上饒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