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對策研究
趙丹
(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我國社會體育發展迅速,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不斷探索,符合社會需求。當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許多問題,如:專業特色不明顯;實踐教學課時安排充足,但質量不高;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的學時、學分很高,但是質量不高,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作用有限;課外實踐活動少,社會公益嚴重活動不足等。建議在專業方向上要完善課程體系,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在見習與實習方面開拓實習渠道,使實習類型多元化;完善體育行業資格培訓,打造特色。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 實踐能力 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和體育建設的快速發展, 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和復合型的發展趨勢。國家進一步推動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的發展,使得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成為了高校專業開設的熱點。2013年3月止,我國共有262所高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湖南省共有19所高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湖南城市學院是湖南省較早建立該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從200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其專業教學研究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該專業現在是湖南省高校重點建設專業,也是湖南省高校特色專業。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專業在探索中前進,為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樣也遇到不少困難,尤其是在專業目標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規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為8~12學分,約占專業教育課程的10%,畢業論文為6~8學分,約占專業教育課程的8%。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中,實踐教學為40學分,占總學分的22.47%,占總學時的36.70%,在學分與學時上均超出了教育部的規定,反映了目前教學中對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此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取得能力學分45分,視為取得學位必須具備的能力。分為基本技能學分15分,專業能力學分30分。其中基本技能學分包含普通話、計算機技術能力、英語等級;專業能力學分要求體育行業特有職業資格證一項,二個以上項目達到二級裁判員等級水平或一個項目達到一級裁判員等級水平;技能通級2項且水平達二級以上。從培養方案的制定中采用能力學分的措施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專業的技能,同時也符合了當前社會對體育行業人才從業資格的要求,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2.1 畢業論文
本科生的畢業論文是大學生四年學習的綜合答卷, 它反映了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然而,本科畢業論文在實際過程中存在很大問題,一是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在科研方面的培養較薄弱,所以很多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更親睞容易寫的題材,特別是能夠重復定的題材。有的題材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方向不符合,很多論文變成重復的抄襲,只是需要換個語句,完全失去了其培養的目的;二是寫論文的時間學生面臨的是艱難的就業過程,壓力大,學生對于論文即便有心也是無力,只能蒙混過關。針對畢業論文的現象有些學者提出效仿某些國家,取消畢業論文;有些學者建議以社會調查報告等形式取代; 有些學者認為應改革現存的畢業論文管理、評價體系。筆者認為畢業論文的形式應該多樣化,不局限于研究性論文,針對體育專業這類側重實踐應用能力的專業,畢業論文的題材應當更靈活,評價體系也應當更加完善。學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首先是提前展開畢業論文工作,在大四的第一學期提供答辯的機會,讓有能力的學生能夠提前完成畢業論文。二是開展畢業設計,讓學生畢業論文更貼近專業能力。后者這種讓學生運用自身所學展現能力的論文方式,受到了學生的親睞。
2.2 見習與實習
在培養方案中規定見習安排于大學二、四學期,每次兩周,共四周,活動內容是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大型賽事觀摩,體育產品開發,社區體育活動組織與開展等,基本涵蓋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培養目標。同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見習也經歷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早前的見習缺乏指導,沒有見習的場所,且時間集中安排在某一周,需要調課,停課,非常不方便,而且許多學生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見習地點。經過對見習的探索,目前學生的見習改革是“碎片化”的,見習可以貫穿大學生的多個階段,學生可以參加不同的社會活動,每次只有少部分學生停課,這樣也不影響教學秩序,學生參加的見習活動有省市級體育比賽的服務與裁判工作,社區體育活動的指導,中小學校體質測試工作,體育中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實現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服務當地的效應。當然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社會提供的體育服務仍舊不足,所以機會并不太多,也不能給予所有學生平等的實踐機會,這就需要學校在見習的機會上更加努力,多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合作。
實習是實踐教學環節的重點,湖南城市學院社會體育指導管理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時長為16周,實習的內容比見習更深化,包含社會體育指導與實踐,大型活動設計、策劃與組織,運動訓練實踐,國民體質監測等項目。實習一般有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方案,各有優劣。集中實習方便教師指導與檢查,能夠保障實習的質量,但是受實習基地本身的質量影響較大。分散實習靈活多樣,更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缺乏監督,學生容易找個單位造假,應付學校,失去實習的教育意義。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實習進行分散實習過程中,缺乏管理與監督的,實習存在大的問題,學生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一部分學生能夠適應單獨的社會生活,實習過程表現優秀,甚至令多家單位發出招聘請求。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匆匆而走,有的學生竟然蝸居于寢室,游戲度日。因此實習只能采取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方法。該校不斷擴大實習基地的范圍,逐步走出益陽、走出湖南,面向沿海地區,通過向發達地區學習,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習更先進的管理方法。隨著國民體育的發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現就業與實習的地方會越來越多,但是目前狀況下,該專業實習仍然受限于實習條件,城鎮體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城鎮體育運行與管理方向的學生,缺少實踐的場所。
2.3 社會實踐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宣傳、社會服務等活動。它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目前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一般分為三大類:學校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組織發起的社會實踐活動;個體自發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由學生處、團委安排,這部分活動開展次數多,學生積極性也高,但是走出學校的活動不足,這不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同樣由學校進行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很多是考慮全校而忽略專業特點的。因此,專業應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組織者的作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在個人社會實踐方面做得較好,很多學生都有在社會工作的經歷,而且從事的也是該專業,這對于今后的工作生涯非常有幫助。不足處在于有償的實踐占據多數,社會公益活動太少,不能說學生注重利益,其實是社會的公益活動太少,學生沒有參與的選擇性。
3.1 完善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發展十幾年,相較發展初期的培養目標模糊,人才能力不明,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問題,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能力不突出,學生仍是門門都要學而樣樣都不專的游離狀態,學生對于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自信,對于未來工作方向更是沒底。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學生對于專業都沒有一個正確認知,也無自信能在體育行業立足,對提高實踐能力水平也就無從下手。要完善培養方案,應當首先完善專業方向劃分,建立合適的課程體系,在培養方案中要體現不同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不同,現階段的培養方案是籠統的,對不同方向的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大部選課都沒什么差別,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哪來的特色,而且理論課過多,且許多理論課沒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這樣的課程怎么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是紙上談兵。課程設置上,應當重視實踐課程,不能總是關注見習,實習,畢業論文三大件,忽略課堂和課外。
3.2 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校企合作
雖然近些年健身市場發展很快,俱樂部接連建立,但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光靠健身俱樂部作為實踐基地是遠遠不夠的。社會體育是個很大的概念,涉及的體育活動多種多樣,健身俱樂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應當開拓多元化的體育機構作為社會體育的實習場所,包括非盈利性的體育組織、社區體育管理部門等等。也許這些實踐基地對于學生的求職未必有利,卻能體現社會效應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定期派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實踐,避免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式實踐,讓學生在俱樂部熟悉工作崗位的要求,熟悉工作流程,對健身指導工作進行實踐。在這過程中,還能讓學生確立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信心,同時這也是專業對社會的職責。
3.3 注重體育行業職業資格培訓
獲得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是將來從事體育行業大學生有利的條件,組織學生參加培訓和考試,獲取國家認可的體育行業資格證書,一方面是對學習水平的檢驗,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力,能夠使學生所學知識體系重新消化、整合,使得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在就業方面獲得更多的優勢。在獲得健身教練、游泳、游泳救生員等證書后,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在培訓方面,要加強宣傳,鼓勵學生報考中高級證書,提高證書含金量;另外也要努力開拓具備特色的行業資格證培訓,提高競爭力。
[1]王天樂.社會體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與創業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2]韓鳳月.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5):115-118.
[3]王淑清.社會體育專業“3+1”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28(3):149-151.
[4]黃惠,梁旭鵬.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實施現狀及對策[J].重慶與世界,2011,28(7):64-66.
[5]李新嘯.浙江省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G807.4
A
2095-2813(2016)11(a)-011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