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群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隴南 742100)
?
西和縣實施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做法與成效
楊一群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隴南 742100)
分析了西和縣水土自然條件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西和縣實施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任務完成情況及工程建設成效。總結了其主要做法與經驗,以期對相關工程在西和縣未來的實施提供參考。
坡耕地;綜合治理;成效;西和縣
隴南市西和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5°03′~105°38′,北緯33°37′~34°13′,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多年平均氣溫在8.4 ℃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552 mm,無霜期172 d,年均侵蝕模數2468 t/km2·年。總面積1861.66 km2, 耕地面積61279.84 hm2;其中:坡耕地36139.84 hm2。西和縣坡耕地面積大,梯田化程度低,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著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
經甘肅省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復,2013~2015年,西和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3年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1.82 km2,其中:梯田1966.68 hm2,水保林143.75 hm2,配套道路工程220 km,行道樹1.581萬株,修建截排水溝23.8 km,水窖80眼,谷坊6座,地埂植物帶72.24 hm2。累計完成工程投資3961.5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30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493.45萬元,群眾自籌及投勞折資468.19萬元。
3.1 減輕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工程建設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1.82 km2,其中:梯田面積1966.68 hm2,水保林面積143.75 hm2,植物護埂面積72.24 hm2。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初步實現了蓄水保土功能。經過綜合治理,年增加蓄水能力66.32萬m3,攔泥能力提高10.45萬t,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人居環境實現文明美化。
3.2 提高土地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
通過的梯田建設及配套措施實施,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項目區98%的群眾不再飼養大家畜,耕種和收獲季節絕大部分群眾結束了人背畜馱的歷史,到處可以看到拖拉機、旋耕機、微耕機、收割機、農用三輪車等農業機械作業場面,農業機械化程度極大地提高,減輕了群眾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3.3 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
新增梯田面積1966.68 hm2,累計達到2347.83 hm2,人均梯田達到0.12 hm2,項目區基本實現梯田化;每年增產糧食250.75萬kg,新增總產值515.96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235.59元,受益人口19473人,提高了區域糧食單產,保障了區域糧食生產安全。
3.4 人地矛盾進一步緩解
項目區的實施,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項目區實施過程中,通過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調整種植結構,極大地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承載能力,人口環境容量和人口密度達到相對平衡,從而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4.1 加強領導,靠實責任,促進工程建設
為全面推進工程優質高效發展,西和縣將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納入農村經濟管理目標的重要考核內容,層層簽訂責任書,全面實行目標管理。一是強化領導,健全機構。成立了以政府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水務、發改、國土、財政、農業、扶貧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西和縣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水土保持局。
4.2 科學規劃,精心施工,注重工程質量
一是嚴把“規劃關”。 在梯田建設中,堅持“規劃先行、質量第一、統籌兼顧、綜合開發”的原則,在勘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配置,綜合規劃,同步實施,合理布設各項措施。 二是嚴把“實施關”。 在工程建設中,做到規劃定位、設計定塊、打樁定線、放線定量、按圖施工。縣水保局組織抽調30多人,成立了工程技術指導與服務工作組,開展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
4.3 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發展支柱產業
工程建設中,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重點突破的方針,以梯田建設為重點,林、路、渠、水窖配套,集中連片地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項目建設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以改造坡耕地為中心,把基本農田建設作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來抓,高標準、高質量、大規模的梯田建設,使項目區全面實現了梯田化目標,為當地農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全區梯田建設工作發揮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全區梯田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為了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根據區域內的自然氣候條件,突出支柱產業的建設,有計劃地發展適宜本地生長的半夏、柴胡、馬鈴薯、甜玉米、蘋果和核桃產業。
4.4 完善機制,健全制度,規范項目建設
工程建設中,西和縣積極探索新時期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科學管理運行機制,全面推行項目責任主體負責制、群眾投勞承諾制、公示制、監理制等各項制度,規范項目建設管理,為項目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實行項目責任主體負責制,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各項目區的項目責任主體為縣水保局。 二是實行項目建設公示制度。為確保農民群眾在工程建設中直接受益,調動和保護治理積極性,在項目實施之初,對工程建設的內容、設計規劃、工程投資、投工投勞和補助標準等在項目實施鄉鎮進行公開,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實行群眾投勞承諾制。在項目規劃階段,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征求群眾意見,經項目區2/3以上群眾同意,由村民委員會以書面形式向區水保局做出承諾后,方可列入規劃申報立項并實施。四是實行項目監理制。該項目由達華工程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甘肅分公司承擔監理任務,并簽定了監理委托合同,明確了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監理工程師認真落實“三大控制”目標,根據進度服從質量,投資保證進度的指導思想,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監理工作的首位,嚴把各項工程的質量關,建立健全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了職權分明、責任靠實、協調有序、管理規范的監理運行機制,為工程的順利實施和健康運行提供了支撐和保障。五是強化資金管理制度。在項目資金的管理使用上,嚴格按照新《會計法》、《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補充規定》及有關管理規定,對項目資金實行了專項管理,做到了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統一管理、封閉運行。六是強化職務犯罪預防制度。按照《甘肅省重點建設項目專項預防暫行規定》,對工程的實施建設、投資預決算、資金撥付使用、質量檢驗、工程驗收等進行全程監督。七是強化檔案資料管理制度。確定專人,開設專柜,及時地將工程規劃設計、驗收、施工合同、相關文件等資料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建檔,為治理工作的決策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
(1)強化監督管理。對已完成的項目建設繼續加大鞏固提高力度,在工程質量上進行檢驗,該整改的整改,通過一年的運行,對成活率差的造林地塊繼續進行補植,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善始善終地抓下去,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2)連續抓好后續產業開發。將梯田工程的規模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把項目區打造成中藥材、馬鈴薯、經果林示范基地,為西和縣農業特色開發樹立樣板,為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建立教育基地。
(3)嚴格執行項目工程管理有關規定,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1]高光耀,傅伯杰,呂一河,等.干旱半干旱區坡面覆被格局的水土流失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3(1).
[2]沈中原.坡面植被格局對水土流失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6.
[3]朱 婧,徐海燕,趙文武,等.黃土丘陵溝壑區坡地與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蝕產沙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3).
2016-09-06
楊一群(1973—),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工程的規劃與治理工作。
S157.1
A
1674-9944(2016)18-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