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安徽省青陽縣環境監察大隊,安徽 青陽 242800)
?
青陽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的“SWOT”探討
方 芳
(安徽省青陽縣環境監察大隊,安徽 青陽 242800)
為了抓住戰略機遇,揚長避短,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縣,運用“SWOT”分析法對青陽縣創建國家生態縣條件進行了分析,探討了青陽縣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為青陽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SWOT;國家級生態縣;青陽縣;對策
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是發展經濟時面臨的一項嚴峻挑戰,這種矛盾在經濟不如東部發達、生態環境卻比西部優越的中部更顯的突出。運用“SWOT”分析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能夠準確客觀的給地區定位,發揮長處,抓住機遇,找準劣勢,規避風險,為地區的發展找到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
青陽縣隸屬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區北部,東臨南陵、涇縣,南連石臺、黃山,西交貴池,北與銅陵接壤,國家5A級風景區九華山坐落境內。縣域總面積1180.6 km2,轄11個鄉鎮,110個村,總人口27.3萬人,全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群峰秀麗,中部丘陵綿延,北部以圩區、濕地為主。
青陽縣交通便利,縣城距九華山機場僅20 km,銅九鐵路、京臺高速、318國道、103省道貫穿通過,童埠港水運直通長江。青陽區位優勢獨特,地處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是“兩山一湖”旅游干線的交通樞紐和天然門戶。
SWOT分析方法是根據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自身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所在。其中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能夠做到”和“可能做的”之間的有機組合。通過SWOT綜合分析,有助于人們制定發展戰略和計劃,并制定相應的計劃和對策。
3.1 優勢分析
3.1.1 區位優勢
青陽縣處于“長三角”發達地區的內腹地,位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增長極”—銅池組合城市輻射范圍內,毗鄰江南集中區。對于“成本降低型”外資有明顯吸引力。可通過G3京臺高速、蓉東路至童埠新區段道路延伸段、318國道及S219省道與江南集中區連接,較容易接受集中區輻射,接受其溢出效應。在沿海城市產業二次轉移的大趨勢下,青陽縣可以結合其資源優勢和非金屬材料、機械制造和汽車零部件、銅材深加工三大主導產業,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力爭成為該地區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此外,青陽處于國際旅游勝地“兩山一湖”旅游區,良好的區位條件為青陽發展特色的生態旅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3.1.2 旅游資源優勢
佛教圣地九華山在青陽縣境內,周邊旅游資源較豐富。青陽縣旅游發展以“自然與宗教旅游為一體的皖南核心旅游區”的戰略定位,塑造“佛國九華、靈秀青陽”的旅游戰略形象,以青陽縣城為九華山乃至“兩山一湖”旅游區的旅游接待、旅游商品集散、休閑會展和交通樞紐中心,通過“大九華無障礙旅游區”建設,引領池州旅游融入長三角旅游經濟輻射帶,帶動青陽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
工地上開展了全面質量管理活動,從坡口、組對點焊到無損探傷,每個工序都嚴格把關,經過自檢、互檢和專業人員檢查,對照質量標準取得數據,然后繪制質量管理系統表和分析表,使每個焊工一目了然,都能及時了解和掌握自己每天的焊接速度和質量,從而調動了大家提高質量的自覺性與勞動積極性。
3.1.3 資源與環境優勢
青陽地處山區,工業污染源相對較少,整體生態環境狀況良好,空間異質化程度高,自然資源特點突出,組合多樣,具有特殊的開發價值,資源的潛在產品優勢明顯。全縣以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為重點,狠抓退耕還林補植補造、荒山造林和竹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大戶造林力度,除林業項目資金支持外,重點進行技術指導,推廣優質苗木上山造林,改變傳統的煉山全墾為帶狀整地,及時進行幼林撫育管理,確保造林質量。為青陽的生態縣建設及其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質資源基礎。
3.1.4 人口密度小和環境容量大
青陽縣2011年人口密度僅為220人/km2,遠低于2011年安徽省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491人/km2)。縣域生態環境基礎條件優越,有較強的污染物質天然自凈能力和較大的環境容量。這些縣域重要特征所反映出來的人與自然的格局為生態縣建設提供了非常優越的社會經濟發展承載力。
3.2 劣勢分析
3.2.1 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比較薄弱
根據2011年統計數據,青陽縣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中人均值較高,但建設生態縣的經濟基礎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體能力欠佳;農業基礎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科技投入不足,工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工業化水平低;開放型經濟、個私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城鎮化水平低,人才匱乏等。
3.2.2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3.2.3 環境污染防治形式較為嚴峻
青陽縣整體生態環境良好,但部分區域仍然面臨一定的污染影響:一是工業污染源尤其是工業廢水排放所造成局部河段水質污染;二是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聚集以及配套環保設施無法及時到位,導致環境產生一定污染;三是不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等面源污染;四是水產養殖業中過多投放的餌料及水生動物腐尸等,造成污染;五是畜禽養殖業糞便污染。
3.3 機會分析
3.3.1 國家戰略支持生態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表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國家及省市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規劃文件等,為生態縣建設提供了政策保證,如《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安徽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和《池州市創建國家生態市工作實施方案》。
3.3.2 地方政府重視
為響應安徽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安徽”及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市”的號召,青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青陽生態縣建設工作。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領導為主要成員的青陽生態縣建設領導小組,下設青陽生態縣建設領導組辦公室,使青陽生態縣建設有了可靠的組織保障。
3.4 威脅分析
3.4.1 環境保護可能影響經濟總量的擴張
青陽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的快速增長已使環境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關停并轉”等強制性環保措施將在一定時期內打擊排污企業的生存,也會阻斷污染性企業向青陽縣轉移,這將在某種程度上延緩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
3.4.2 生態建設可能加大基礎投入缺口
青陽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及鄉鎮污水處理廠、青陽縣垃圾填埋場、垃圾收運等環保基礎設施運營費用,青陽縣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的污水管網、鄉鎮建成區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費用,加上河道治理、荒山綠化等生態建設項目,可能會加大財政壓力。
4.1 繼續加大生態創建力度,不斷完善創建機制。
認真總結創建工作經驗,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照國家級生態縣建設標準,補缺補差,找到生態縣創建中需要改進的指標,從而有針對性地彌補短板。
4.2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發展不只是數量上的發展,應該是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的發展,樹立生態發展的意識。要充分運用加入了環境和資源成本的“綠色GDP”理念到城市建設中,重視生態規劃,引進外來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青陽縣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4.3 重視環境保護。
大力引進和推廣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提倡垃圾分類回收,充分循環利用資源,形成新的產業鏈,既發展了經濟,同時又保護了環境。加大退耕還林及城市綠化工作力度,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4.4 大力宣傳創建國家級生態縣。
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宣傳,充分發揮宣傳輿論的教育引導作用,持續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飯店等“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全力推動生態縣創建工作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村莊,使全縣群眾的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綠色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提高了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道德素養,形成“建設生態縣,人人作貢獻”的創建氛圍。
生態縣創建工作是青陽縣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強化節能減排、加強城鄉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公眾環保意識的集中展示。只有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實施,才能建立區域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使全縣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明顯優化,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資源能源得以節約,最終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強縣。
[1]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安徽省青陽生態縣建設規劃(2012-2020)[R]. 合肥: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2012.
[2]青陽縣人民政府.青陽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工作報告(2014年)[R].青陽:青陽縣人民政府,2014.
2016-07-27
方 芳(1986—),女,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監察和創建國家生態縣工作。
F205
A
1674-9944(2016)18-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