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孫煥頃, 張彩鳳, 王 茜, 孟靜靜
(衡水學院 生命科學系,河北 衡水 053000)
?
中小城市霧霾治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王婷婷,孫煥頃, 張彩鳳, 王 茜, 孟靜靜
(衡水學院 生命科學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指出了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空氣污染不再只停留在一些大城市,也開始向一些中小城市蔓延。基于此,探討了中小城市霧霾治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措施,以期提供參考。
中小城市;霧霾;治理;改革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霾,也稱灰霾,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而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 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 μm的顆粒物) 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最主要因素[1]。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我國空氣質量不斷惡化,全國各大城市霧霾頻發,許多中小城市也紛紛卷入霧霾污染的漩渦,有些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至超過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如環境保護部7月17日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全國空氣和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河北省衡水市的空氣質量污染狀況超過省會石家莊市。所以,霧霾成了無論是大城市亦或是中小城市都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文以衡水市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中小城市霧霾治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之路。
一個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是進行空氣質量監督、治理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中小城市的環保組織機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改革和優化。首先,應確保基層環保機構建立健全。隨著中小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環保機構難以覆蓋。衡水市下轄3區、8縣和1個縣級市,僅僅在這些級別的行政區域建立環保機構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確保在每一個鄉鎮和農村地區建立有相應的環保機構,一方面在監測空氣質量時,可使布點更全面,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迅速發展的鄉鎮企業和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污染問題之間的矛盾,這將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其次,在機構設立上,杜絕重疊設立的現象,各部門責權明確。機構設立的重疊現象是由我國環境管理體制的演變發展導致的。我國的環境管理體制最初是由各部門分工管理,后來慢慢轉變為統一監管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及時撤銷原有機構的相關職能,而新的機構又得以授權相同或相似的職能,形成了現在部分機構設立重疊的格局。針對這個問題,應重新明確各相關部門的權責,撤銷一部分重復設立的職能,精簡一些非常設性機構。這樣就能有效避免一件事情由多個部門負責,出現問題各部門溝通不暢,協調解決問題不力的情況發生,從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應加大對環境治理經費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逐步完善組織結構。霧霾治理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也是新形勢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應適當加大經費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時空氣質量監測、治理機構應在現有經濟基礎上積極探尋更為可靠準確的監測手段以及更為有效的治理措施。另外還可呼吁群眾參與到環境治理的工作中來,群策群力。
法律是行政力量的來源。面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嚴格的環境立法應成為治理霧霾問題的首選。1987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并于1988年6月1日起施行[2]。 歷經1995年、2000年、2015年三次修改逐步完善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修訂后的法律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在于貫徹落實。中小城市應緊跟時代步伐,在國家相關法律的框架內,地方立法加以引導,適當補充相關條款,討論通過相應地方法規,利用地方法規對政府環保機構的授權去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實現立法與執法的有效銜接。
在地方立法過程中,應堅持以影響大氣質量的突出問題為導向,通過檢查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的工作深入有效開展。比如,借鑒國外治理霧霾的成功經驗,同時聯系我國的現實狀況,工業排放基本都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衡水就有包括玻璃鋼產、橡塑制品、化工產業在內的幾大支柱產業,這些產業的排放對大氣的污染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在前期治理霧霾的過程中,中小城市可以結合自身工業污染的特征,制定相應的制度進行治理。
另外,還應健全監督機制和配套宣傳。嚴格監管相關環保機構的執行情況,對執行不力的情況應追究責任,加強污染源監督管理,對污染環境的不正當行為嚴懲不貸。另外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配套宣傳,實時公布環境信息和環保知識,增強公眾生態意識,擴大政府與公眾的交流渠道,健全舉報投訴平臺,保障公眾環境監督權。
中小城市一般經濟發展程度較淺,但是增長幅度巨大,處在增長起飛的關鍵階段。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以犧牲賴以生存的環境作為代價。應充分認清霧霾治理對于經濟增長的復雜作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使環境與經濟 協調快速發展。
首先,要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引進新型綠色環保生產技術,加大信息技術的使用力度,同時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慢慢轉變為集約型生產方式,并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在能源的選擇上,推廣使用綠色清潔能源。加大對太陽能、生物能源、風能等綠色能源的開發程度。調整產業結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英國在治理霧霾的后期就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再單純依靠制造業,而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制造產業,不僅解決了霧霾源頭的問題,更使得人均GDP快速增長[3]。其次,還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城市的汽車保有量節節攀高,機動車尾氣排放對空氣質量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應加強機動車管制,根據城市承載力和空氣污染狀況適當實行限號出行政策,鼓勵人們選擇公共交通設施出行,積極有條件的推進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政策落地,淘汰老舊車,大力推進汽車節能減排工作。
中小城市霧霾治理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之路任重道遠。一個職權清晰、責任明確、結構合理的治理體制對驅散霧霾至關重要。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地方立法的引導作用,健全監督機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探索促增長目標下的治理方案。本文僅僅列舉了幾個方面,中小城市的霧霾治理還需要政府、社會團體、新聞媒體、學者和民眾的參與,深入探討,共同治理,早日找回碧水藍天。
[1]龍吉澤.霧霾天氣的形成、危害及治理[J].湖南農機,2013(10):38~39.
[2]文伯屏.大氣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背景及主要內容[J].法學研究,1988(4):80~83.
[3]邵姍姍,張雪杰,劉洋洋,等.霧霾成因與治理對策——基于國外治理措施的思考[J].才智,2014(34):378.
2016-08-15
2016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編號:2016076)。
王婷婷(1985—),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X83
A
1674-9944(2016)18-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