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王云飛, 趙 洋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619)
?
農地流轉的限制因素及對策研究綜述
張 勇, 王云飛, 趙 洋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619)
指出了隨著我國城鎮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前往城市打工,農地合理有序的流轉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分析了國內學者對于土地流轉的動因、制約因素、績效、對策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提供參考。
土地流轉;效果;原因;對策
狹義的土地流轉是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我國農地制度改革經歷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四個階段。實踐證明,隨著非農就業機會的增多,國家政策的推動,土地撂荒的面積逐漸增加等,農業生產效率高低,與土地的經營形式更加密切。土地的所有權是可以與土地的經營權相分離的,而這種分離并不會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制度,而是在土地集體公有制基礎上,去尋找土地經營方式的創新與完善[1],因此,對于土地流轉的研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宏觀環境變化
2.1.1 比較收益的差異
吳郁玲、曲福田認為比較利益差異是土地流轉的內在驅動力,其中包括農戶分散經營和規模化經營之間的效益比較差異,從事農業生產和從事非農產業的收入比較差異[2]。樊帆等人認為比較利益是促成農村土地流轉的內在動力,包括從事土地生產經營機會成本高,比較利益極低,從事土地生產經營風險成本高,效益不穩定,農戶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3個方面[1]。
2.1.2 土地經營制度創新的客觀需要
樊帆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地改革的發展歷程,指出引致改革的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率的負激勵,導致農民生產的低效率,在這種情況下,舊制度的維持已經失去了全部意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口數的增加,非農產業和農業產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了一些問題。實踐對土地制度創新有強烈需求,這就要求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1]。
曲福田等人認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業必須實行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模式,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卻同我國現行的土地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戶均制發生了矛盾。農戶土地分散、零碎的經營弊端日益顯現出來了,所有這些客觀條件的變化都呼吁一種新的與之對應的土地制度的出現,由此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應運而生[2]。
2.1.3 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樊帆認為農產品供銷的國內外流通大市場正逐漸形成,小規模的家庭承包經營方式的局限性暴露出規模小、效率低、缺乏競爭能力等問題。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國農業與那些在生產組織上已經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和商業化程度極高的國家的農業進行競爭的實力。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土地流轉是新時期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1]。
王琳認為土地經營權流轉對休閑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及土地經營散碎對休閑農業發展的制約,提出建立與休閑農業旅游市場相適應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以促進海南休閑農業實現產業化發展[3]。
郭凌認為鄉村旅游的開發既要保持鄉村原真性, 又需要一定商業開發。這就要求原有的(農民) 集體土地在用地功能上更加豐富,而研究鄉村旅游發展中的(農民) 集體土地流轉正是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用地問題的先決[4]。周楊認為鄉村旅游開發要求集中土地經營權,其發展過程中帶來經濟效益并新增就業機會既實現了旅游扶貧目的又滿足了農民離土不離鄉的愿望最終使得鄉村旅游成為驅動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5]。
2.1.4 國家政策、法律推動
陳玨宇等人通過建立動態博弈模型,得出土地流轉的關鍵在于政府土地政策推動[6]。曹建華通過設置土地流轉意愿指標對中部6省的分析表明,減免農業稅和糧食補貼降低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7]。
2.2 微觀因素考慮
2.2.1 農戶(個人,家庭)特征
王春超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認為家庭經濟利益是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主要驅動力[8]。洪名勇通過對農戶轉入與轉出行為的研究,發現農戶耕地面積、戶主年齡、文化程度都會對土地流轉產生影響[9]。李景剛基于廣東省農戶調查數據,從農戶風險意識和偏好視角出發,通過構建模型,結果表明,農戶風險意識的確顯著地抑制了農戶土地流轉意愿[10]。
陳浩天基于全國20省236村2998個農戶的實證調查,運用 Logistic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建構影響農民土地流轉需求意愿的離散變量模型。研究結果表明: 農民所處區域、個體特征和家庭收入類型等因素可以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提供假設證偽[11]。
2.2.2 其他因素
許恒周基于 2011年在津農民工的問卷調查數據,運用有序 Probit模型,在代際差異的視角下,考察了相關因素對農民工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兩代農民工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著代際差異,第一代農民工更加看重土地的養老保障功能,而新生代農民工則更加注重土地的經濟增值功能和產權完善[12]。
何軍認為人力資本高低、農民工的代際差異均會影響農民工的土地流轉行為,人力資本越高的農民工,更具有轉移土地的傾向;二代農民工其留有土地的概率要低于一代農民工, 并且隨著收入提高, 更具有轉移土地的傾向[13]。
3.1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趙丙奇基于對浙江省紹興市和安徽省淮北市的調查,分析了兩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其土地流轉程度也有所不同[14]。陳水生基于東中西部三地的比較研究,發現三地流轉水平差異較大,東部發達地區高于中西部地區, 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狀況存在正相關關系[15]。徐美銀從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異兩個方面,運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法分析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農戶的土地流轉意愿,而且農戶的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對其土地流轉意愿也有重要影響,并且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影響程度或影響方向[16]。
3.2 農地產權不清晰、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
昝劍森、原棟基于對晉中市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調查,認為農地產權制度不清晰、農業比較收益下降等是土地流轉緩慢的限制因素[17]。樓惠新分析了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認為農村土地產權主體不清是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根本原因[18]。此外,劉駿、劉若江、戴天放等人也做過類似的研究。
3.3 中介組織不完善,土地流轉成本與收益得不到保障
郭亞紅認為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中介組織匱乏,當前我國尚未設立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 , 農村的一切服務工作都由集體經濟組織包辦。但是集體經濟組織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既是所有權主體 ,又是中介服務組織,免不了干涉一般交易主體的活動,侵蝕其利益,從而使這種中介組織失去應有的效率和媒介功能[19]。黃祖輝認為,土地流轉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得到廣大學者的認同,但是無序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難以適應現代農業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完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 , 促進土地高效有序集中[20]。
3.4 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董國強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農地社會保障功能等因素影響農地使用權流轉率的作用機制[21];周春芳利用江蘇省調查數據,從土地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對影響農戶土地流轉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非農就業、社會保障水平等均是影響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的重要因素[22]。樂章基于十省份千戶農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農村土地流轉困難的根本原因是大量農民對土地提供生活保障的依賴性有余而對土地實現收益增量的期望性不足[23]。
王泗通、胥鑒霖介紹了土地流轉對小農經濟改造的積極作用,包括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優化資源,推動農業機械化,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等[24]。李中基于湖南邵陽市跟蹤調研數據,運用雙重差分計量經濟模型研究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實證表明:農村土地流轉后參與農戶同未參與農戶相比,農戶人均純收入、非農務工人均純收入和農村土地出租人均純收入都明顯增加;農作物種植人均純收入明顯下降[25]。薛鳳蕊基于DID 模型分析,對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參與和未參與土地流轉農戶的收益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土地流轉后參與農戶與未參與農戶相比,人均純收入顯著增加[26]。
另一方面,侯勝鵬基于糧食安全的視角,闡述了土地流轉“非糧化”的表現及危害,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和鄉村集體參與其中,這種沖動趨于嚴重和復雜,已威脅到糧食產量和糧食生產能力。提出要確保農民土地產權、促進糧農增產增收、規范鄉村集體和地方政府行為[27]。
孫翱翔認為我國當前應審慎對待農村土地流轉。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考慮:農村土地流轉可能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可能形成新的分配不公進而影響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不符合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并且時機條件并不成熟,建議要審慎推進農村土地流轉[28]。高偉等人構建了三套模型探討了土地流轉對農村高等教育參與意愿的影響[29]。
5.1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土地還未剝離其社會保障功能,周春芳利用江蘇省調查數據,從土地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對影響農戶土地流轉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強調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農村保障水平,是促進農戶土地流轉、完善流轉市場的根本[21]。武香利、楚玲、孫玉娜等也都做過類似的研究。
5.2 規范土地中介機構
沈映春提出政府要為中介機構的發展和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法律環境,從而規范土地流轉中介機構[30]。任勤介紹了成都市農村土地流轉的幾種中介組織模式,包括村委會組織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政府成立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全市場化運作的農村產權交易所;農民自發組織成立的股份合作社[31]。
5.3 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高宏偉等通過對土地分散流轉和集中流轉的比較,提出依托村集體進行的土地集中流轉符合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并提出建議要大力發展土地集中流轉[32]。張愛軍分析了我國土地流轉信托的現狀,分別研究了中信信托和北京信托兩種主要模式,指出了目前土地流轉信托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創新商業模式、完善后續融資機制等政策建議[33]。
5.4 建立土地流轉的法律保障體系
李長健等認為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流轉,強化土地流轉的機制體系建設,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努力構建體系化的農村土地流轉糾紛解決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產權明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土地產權制度,創新土地組織化流轉制度[34]。
趙東龍通過對山東臨沂市農村土地流轉成功實踐的調查,提出了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打破傳統戶籍管理模式,搭建農村人口向城市流轉的新平臺等對策措施,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在城市化進程中采取建設“城市特區”實行“異地還建”的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新構想[35]。
谷樹忠認為需要創新土地流轉制度提出包括建立土地流轉風險處理機制、土地流轉財政扶持、農村土地承包權一次性出讓、平臺多元化發展與建設等措施建議[36]。劉衛柏認為要增訂農村土地征用和征收的專門法律法規。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任何制度創新與運行都必須輔之以健全有效的法律體系,否則難以達到預期目的,根據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際需要,在科學實踐與廣泛論證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為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提供法律保障[37]。
大多學者都關注土地流轉的積極影響,對土地流轉的負面影響研究不充分。在對于參與流轉主體的研究中,一般都偏向于農戶這一方的研究,對于流轉中的其他主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很多研究都著重于轉出方的研究,對于影響土地轉入方的因素研究較少。另外,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缺少對于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土地流轉研究,對于流轉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情況,流轉后農戶家庭的持續跟蹤研究較少,研究中缺少農民工的城市體驗對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研究。在這些方面,以后要加大研究力度,從而為我國土地流轉更合理有序地發展提供借鑒。
[1]樊 帆.農村土地流轉的深層原因探析[J].熱帶農業科學,2009,29(7):53~56.
[2]吳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轉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2006,1:25~26.
[3]王 琳.搞活土地經營權流轉 發展海南休閑農業[J].熱帶農業科學,2010,30(1):47~51.
[4]吳冠岑,牛 星,許恒周.鄉村土地旅游化流轉的風險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3):187~191.
[5]周 楊.我國土地流轉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關系研究[J].經濟管理,2014,36(11):124~133.
[6]陳玨宇,姚東旻,洪嘉聰.政府主導下的土地流轉路徑模型——一個動態博弈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2(2):5~15.
[7]曹建華,王紅英,黃小梅.農村土地流轉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轉效率的評價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5):54~60.
[8]王春超,李兆能.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困境:來自湖北的農戶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4):51~56.
[9]洪名勇,關海霞.農戶土地流轉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問題.2012(8):72~77.
[10]李景剛,高艷梅,臧俊梅.農戶風險意識對土地流轉決策行為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 2014(11):21~30.
[11]陳浩天.農戶土地流轉需求意愿的假設證偽與模型建構-基于全國20省236村2998個農戶的實證調查[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29(10):43~47.
[12]許恒周,郭玉燕,吳冠岑,等.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2,34(10):1864~1870.
[13]何 軍,李 慶.代際差異視角下的農民工土地流轉行為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1):65~72.
[14]趙丙奇,周露瓊,楊金忠,等.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土地流轉方式比較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浙江省紹興市和安徽省淮北市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1(11):60~65.
[15]陳水生.土地流轉的政策績效和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東中西部三地的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2011(5):48~56.
[16]徐美銀.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與農村土地流轉[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4,13(1):1~10.
[17]昝劍森,原 棟.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若干思考——基于對晉中市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調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42~46.
[18]樓惠新,張建新.論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土地流轉問題[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23(3):215~218.
[19]郭亞紅.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0(4):443~446.
[20]黃祖輝,王 朋.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8(2):38~47.
[21]董國強,馬小勇.陜西省農村土地流轉遲緩的供求影響因素與機制探析[J].人文地理,2010(4):101~103.
[22]周春芳.經濟發達地區農戶土地流轉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6):37~43.
[23]樂 章.農民土地流轉意愿及解釋——基于十省份千戶農民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2):64~70.
[24]王泗通,胥鑒霖.土地流轉對我國小農經濟改造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4,42(10):1132~1135.
[25]李 中.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陽市跟蹤調研數據的研究[J].經濟地理,2013,33(5):144~149.
[26]薛鳳蕊,喬光華,蘇日娜.土地流轉對農民收益的效果評價——基于 DID 模型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1(2):36~42.
[27]侯勝鵬.基于糧食安全視角下的土地流轉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2):25~28.
[28]孫翱翔,劉遠風.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熱的理性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1):43~47.
[29]高 偉,張 蘇,王 婕.土地流轉、收入預期與農村高等教育參與意愿[J].中國農村發展論壇,2013(3):82~95.
[30]沈映春,周曉芳.關于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09,31(8):35~38.
[31]任 勤,李福軍.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模式:問題及對策——基于成都市的實踐[J].財經科學,2010(267):117~124.
[32]高宏偉,靳共元.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比較研究[J].生態經濟,2012(4):91~94.
[33]張愛軍.我國土地流轉信托的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村經濟,2014(9):73~76.
[34]李長健,張紅展.社會管理創新與農村土地流轉———以《土地管理法》修訂為中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29~37.
[35]趙東龍.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再思考———對山東省臨沂市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5):84~87.
[36]谷樹忠,王興杰,魯金萍等.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及其效應與創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30(1):1~8.
[37]劉衛柏,李 中.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運行績效與對策[J].經濟地理,2011,31(2):300~304.
2016-07-15
張 勇(1992—),男,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F321
A
1674-9944(2016)18-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