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鳳萍,郭密文,李 旭,趙肖冰
(1.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2.中國地質大學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083)
?
污染場地調查評估現狀及市場分析
鞠鳳萍1,2,郭密文1,李 旭1,趙肖冰1
(1.北京航天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2.中國地質大學 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083)
指出了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迅猛發展的時期,污染場地所引發的環境損害和民事糾紛等受到廣泛關注,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的修復治理刻不容緩。分析了我國污染場地修復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我國污染場地修復起步較晚,相應的管理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導致當前污染場地的調查與修復存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不完善、場地修復資金落實困難、污染場地修復技術工程應用經驗不足、場地資料整合困難等。在我國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的背景下,提出了只有深刻認識到問題現狀并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才能更好地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健康發展。
污染場地修復;土壤修復;環境污染
污染場地被稱為“棕色地塊”(Brownfields),是指因生產、經營、處理、貯存有毒有害物質,堆放或處理處置危險廢棄物,以及從事礦山開采等活動造成污染,且對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產生危害的場地。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城鎮化建設腳步的加快,土地性質的變更越來越頻繁。一些重污染企業遺留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環境隱患日益突出。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正日益成為繼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氣污染之后廣大民眾密切關心的問題,并得到國家及地區政府高度重視,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標準,旨在加強環境污染防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內從事土壤和地下水等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的企事業單位也迅速增加[1]。
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評估與修復這一新興領域的迅速發展,為傳統巖土工程勘察及建筑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如何利用自身地質專業的知識積累、發揮企業雄厚的技術實力和人才儲備力量,在大力倡導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建設背景下進入該市場,是筆者討論的重點內容。
我國污染場地的修復和開發工作整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長期以來各個生產及管理部門均未對施工場地的污染工作給予重視。直到2004年的“宋家莊事件”,污染場地的問題才引起社會及有關部門的重視[2]。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于2004年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企業搬遷過程中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于2005年制定了《廢棄危險化學品污染環境防治辦法》。2005年底,在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對污染企業搬遷后的原址進行土壤監測、風險評估和修復。但目前來看,我國工業場地污染問題仍舊十分嚴峻。2008年環境保護部召開了國土資源部與環境保護部共同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工業廢地土壤點位監測數據,超標點位超過3成;重污染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監測超標點位占36.3%;工業園區土壤超標點位占29.4%[3]。從地域分布來看,在主要工業集中區域,如長三角、珠三角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的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在西南及中南地區則主要集中在重金屬的污染問題。
我國污染場地具有涉及行業類別多,污染程度嚴重、污染物種類繁多、污染狀況復雜等幾個特點。造成了我國目前污染場地修復進程緩慢、修復技術簡單、修復方法粗糙的現狀。修復土地量占污染土地的比例低,我國城市工業場地污染導致每年逾500萬畝的用地缺口,200 多萬hm2以上的礦區污染僅有不到20% 得到復墾[4]。
目前我國對于土壤修復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不夠健全,盡管國家和地方環保主管部門已經開始重視污染場地管理工作,并發布了一系列污染場地環保標準,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成指數增長。然而相比較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污染場地調查評估與修復治理行業缺乏對行業資質的明確要求,導致開展工作的企業良莠不齊,行業惡性競爭現象已經出現[5]。
在修復資金方面,由于國內缺乏對污染者追責問責的機制、修復行為責任主體不明晰,污染場地修復行業的資金來源一直是行業從業者的關注焦點[6,7]。雖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修復行業從業者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創了一些較新的修復治理融資模式,但是要實現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推廣應用,尤其是傳統建筑企業如何進入拓寬融資渠道,仍需要更多地探索。
對于場地污染的治理的整體思路存在過度強調治理的速度和污染物的減量的問題,而忽視了場地污染治理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重結果輕過程,重土壤輕地下水等方面。這種治理思路會導致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這些都有悖于污染場地治理的初衷。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將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列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也要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開展受污染場地、土壤、水體等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并提出了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
《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等也對土壤、地下水的修復也進行了規劃部署。由此可見,污染場地修復已納入國家規劃層面,這一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的頂層變化必然會促進我國污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地發展受到技術和設備的制約,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修復技術和先進的設備是決定產業發展態勢的關鍵因素。從單一修復技術發展到多技術聯合的原位修復技術,以及從固定式設備發展到移動式原位檢測與修復設備將是我國場地修復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為了達到污染場地修復的最佳經濟效益性,同一污染場地可根據關注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及污染程度采用不同修復技術的結合應用[8,9]。
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及修復是一個市場需求多樣化的領域。主要的重點重工業污染企業,如石油行業、煤炭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等都會涉及。首先,我國因為歷史原因,在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中心城市和重工業中心重合的現象,以北京為例,存在西南郊的石景山重污染區,主要為首鋼及大型電廠;另一個則為東南郊的大郊亭等地,主要為焦化、化工企業。目前這些企業均已搬遷,原址場地的再開發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場地。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場地污染治理和恢復工程市場。 其次,大型工礦企業的工業場地污染時間長,污染范圍巨大,而企業本身的生產研究機構治理污染場地的經驗和精力均不足以承擔這一規模的場地污染治理工程,這使得他們有著強烈的合作需求;同時,這類企業有著充裕的支付能力,在污染場地治理上也有更重的社會責任,是相對良好的合作對象。以上幾個特點決定了污染場地恢復企業可以進入并且能夠取得一定的業績。
當前,我國污染場地修復治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即影響污染場地的恢復治理效果,同時也制約了污染場地市場化發展,為企業進入污染場地修復行業制造了一定的困難。首先,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為幾家大型企業所壟斷,對于技術創新和培育良好市場環境十分不利。其次,污染場地涉及土壤、水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而目前從事修復的企業大多由其它行業轉型而來,存在市場準入資質低,行業內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第三,國土部門對污染場地信息的統計、發布目前尚不完整和及時,導致市場和企業信息溝通不暢。對此,國家應盡快部門盡快出臺相應的技術規范和管理法規,出臺針對土壤修復的專項資質,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盡快規范混亂的市場局面[10,11]。
我國污染場地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涉及行業類別多;②污染程度嚴重;③污染物種類繁多;④污染狀況復雜;同時,我國污染場地治理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資金投入分擔不均,責任不明、技術及管理理念落后、相關政策法規模糊,監管不力造成市場混亂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從污染場地數量規模的統計發布到企業科研投入及治理恢復后的跟蹤監測等各方面,還需要國家和企業在各個層面協調一致,共同應對。以加快推進我國的污染場地修復治理工作。
[1]韓國睿,何佼,李軍.場地環境評價的意義及場地環境評價中常見的幾點問題[J].科技創業家,2013(24):26~27.
[2]宋昕,林娜,殷鵬華.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現狀及產業前景分析[J].土壤,2015(1):1~5.
[3]謝輝,胡清,張鶴清,等.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發展回顧建議與美國經驗借鑒[J].環境影響評價,2015,37(1):19~21.
[4]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EB/OL].[2014-04-17]. 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404/t2014041270670.htm.
[5]劉婷.我國建立污染場地環境評估制度的可行性及政策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11:27~30.
[6]駱永明.中國污染場地修復的研究進展、問題與展望[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1,23(3):1~4.
[7]薛祖源.國內土壤污染現狀、特點和一些修復淺見[J].現代化工,2014,34(10):1~4.
[8]谷慶寶,郭觀林,周友亞,等.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的分類、應用與篩選方法探討[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2):196~200.
[9]劉慶生,邱廷省.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的新進展[J].能源環境保護,2004,18(5):25~26.
[10]高艷麗,劉世偉.城市化引發的污染場地問題詳解與分析:看污染場地修復這十年[J].世界環境,2013(2):40~41.
[11]謝劍,李發生.中國污染場地修復與再開發[J].環境保護,2012(Z1):15~19.
Market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aminated Sit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in China
Ju Fengping1,2,Guo Miwen1,Li Xu1,Zhao Xiaobing1
(1.BeijingAerospace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stituteCo.,Ltd,Beijing,100070,China;2.Schoolof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China i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civil disputes and the damages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aused by contaminated site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China. Contaminated site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ecosystems, and demand immediate attention if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remediation are to be realized. However, the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industry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ack of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immature funding mechanisms for remediation, lack of experiences in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d neglect of groundwater problems in the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These are key concerns that must be addressed as a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the soil and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industry in China.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soil remedi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development review
2016-07-04
鞠鳳萍(1988—),女,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作。
X53
A
1674-9944(2016)16-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