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增寶,姚 娜
(湖北安源安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
?
關于開展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的思考
吉增寶,姚 娜
(湖北安源安全環??萍加邢薰荆?武漢 430040)
指出了項目后評價是一種涉及技術、程序、管理等多個方面的項目管理手段和方法。從水土保持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開展水土保持后評價的必要性,對開展水土保持后評價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政府部門及建設單位后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管理提供依據。
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
項目后評價是在項目建設完成并發揮一定作用后,從項目的建設目的、實施過程、效果效益、作用影響等方面對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總結項目實施各環節中的成功經驗,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反饋,指導后續項目的建設[1]。
后評價理論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項目后評價理論才進一步發展成為進行項目投資管理的得力工具[2]。而我國的項目后評價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后評價理論已經應用于能源、電信、水利、交通、市政等多個行業,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的延伸和完善。隨著全社會對生態和民生關注度的提升,環境影響、國土整治、防洪排澇等項目后評價也在不斷地探索和發展[3~5]。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是保護水土資源、最大限度減小工程建設對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保障。因此,通過引入項目后評價理論,對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提升水土保持實際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2.1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發展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規模開發建設活動越發頻繁,加之現代化大型機械的應用,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更加嚴重和復雜,由此也引發了諸如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破壞、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隨著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后,各級政府以及大型企業陸續建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相關制度和規定,進一步規范了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工作流程及深度要求。
2.2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存在問題
然而,目前在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特點是重事前輕事后、重流程輕效果。水土保持的重心更多是在項目前期立項階段,因此,該階段水土保持工作相對比較規范和完善。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及項目建成投運后,水土保持工作的規范性和深度還不夠,特別是對于完成驗收之后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管理維護關注更少。由此也就導致了一些項目盡管前期嚴格履行了水土保持相關規定的要求,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措施,或者是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采取了相應措施,但是在驗收之后就置之不理,致使水土保持各項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難以達到最終目的。
2.3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的意義
隨著國家簡政放權的推進、行政干預的減少,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將更多地由項目業主自行或借助社會中介機構開展,業主的自主性將得到提升,而政府主管部門主要履行監督職責。在此情況下,業主將更加關注水土保持措施的經濟性和便捷性,需要了解水土保持實施方案及具體過程,以此加強水土保持措施與項目主體工程的銜接,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而政府主管部門更加關注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的實際效果及影響,需要了解實施過程中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及竣工驗收甚至整個項目壽命周期內的水土保持情況,以此達到監督的全面性和實效性。
基于以上需求,將項目后評價理論引入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既可以滿足項目全過程總結和評價,檢驗各階段、各環節的合法合規性,又能通過全過程的經濟財務分析評估水土保持的整體經濟性,同時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還可以對后續項目的管理和實施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措施,這既可以幫助業主改進和完善后續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也可以幫助政府主管部門適時掌握監督的重點。
3.1對項目后評價的認識不足
項目后評價工作在我國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在電力、石化、交通、電信等多個領域逐步推廣應用。目前的項目后評價已經由最初的經濟效益逐步延伸到關系投資方、政府、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項目后評價的范圍越來越廣,評價目標更加綜合,但整個社會對于項目后評價的認識依舊很有限,政府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已完工并投入運行的項目后評價工作重視不夠,在水土保持方面更是如此。
3.2工作依據尚不健全
目前,關于項目后評價的指導性文件以及技術規范還很少,開展后評價工作的依據還不完善,針對水土保持方面的文件要求就更為稀少。首先,水土保持工程不同于一般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其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方面,因此,單純依靠開發建設單位自行開展具有一定局限性,這就需要通過相關文件對開展水土保持項目后評價的項目條件、程序、主要責任方等做出具體規定。其次,關于項目后評價的取費標準也不完善,盡管在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已有一些標準,但仍然缺乏靈活性,實際應用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制定具體的取費標準,并將后評價費用列入水土保持工程的投資概算中,對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后評價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再次,關于項目后評價報告的應用方面還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項目后評價報告應該在水土保持工作全過程管理中發揮什么作用,以及應該在哪些環節發揮作用上不明確。
3.3理論和方法尚不完善
我國針對建設項目開展的后評價工作逐漸增多,這也將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但目前,針對項目后評價方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尚顯單薄,水土保持方面尤甚。從國家層面上還沒有制定出臺比較系統和完整的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的技術導則或規范,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和現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導致相關工作難以推廣和普及。
3.4評價人員的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依據發生的實際數據和研究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執行情況,這決定了評價過程的客觀性和評價結論的可靠性。后評價參與人員需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客觀公正的態度。但目前缺少完備的培訓機制,后評價人員在項目監管方面的業務知識和工作經驗有所欠缺,對項目后評價理解不透,難以適應工作要求。
4.1完善水土保持后評價的理論體系
目前,水土保持后評價缺乏配套的管理規定和技術規范,理論探索和實踐積累都遠遠不夠,后評價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需要加強水土保持后評價的技術方法體系研究,完善評價指標、方法及標準,推動水土保持后評價的系統化、全面化、科學化的發展。
4.2明確水土保持后評價的地位
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既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水土保持后評價的發展方向。項目后評價工作在我國開展之所以緩慢,除了體制、認識外,就是對后評價的工作地位、評估結果的應用、評估經費不足等缺乏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相關管理部門或行業協會界定后評價工作各行為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建立和健全相應的保障機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保障體系。
4.3加強專業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項目后評價涉及知識面廣,涵蓋咨詢評估、工程設計、建設施工、運行管理等多個方面,因此,加強專業隊伍的培養建設,完善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工作培訓機制,不斷提高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是推進后評價工作、保證后評價質量的基礎保障。高校及科研等相關單位需要提高對項目水土保持后評價的研究和創新,并加強該類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4.4完善反饋機制,發揮評價作用
信息反饋是項目后評價一項重要作用,通過將項目實施全過程評價中總結的經驗和教訓反饋到建設單位、行政主管等相關部門,可為后續項目實施提供參考,同時能夠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后評價的成果同樣也可以作為水土保持規劃以及相關制度建設的參考和依據。
項目后評價是對項目進行的客觀、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是促進項目建設及管理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水土保持作為一項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土資源的重要工作,關系到每一位公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水土保持后評價探索和研究,逐步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提高建設與保護、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性,重視防治措施和手段的綠色化,提高建設過程及實施效果的公開和透明,加強全民參與,對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張海軍, 施穎, 李睿. 項目后評價理論及方法探討[J]. 商業時代, 2012(28):105~106.
[2]姚光業. 我國開展項目后評價狀況及前景分析[J]. 經濟決策分析, 2003(1):25~27.
[3]張吉, 萬寧, 王治民,等. 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后評價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2014,40(3):83~87.
[4]李紅, 吳江濱, 李愷,等. 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后評價理論研究[J]. 人民長江, 2015, 46(增刊):69~71.
[5]董顯倫, 王希梅, 劉林松. 灘涂圍墾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的思考[J]. 浙江水利科技, 2015, 70(4):73~74.
2016-07-07
吉增寶(1983—),男,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及輸變電工程項目的評價工作。
S157
A
1674-9944(2016)16-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