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新,曹 苗
(1.河南省南陽市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河南 南陽 473000;2.河南省南陽市林業稽查大隊,河南 南陽 473000)
?
河流型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探討
——以南陽市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例
謝 新1,曹 苗2
(1.河南省南陽市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河南 南陽 473000;2.河南省南陽市林業稽查大隊,河南 南陽 473000)
分析了南陽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現狀及在生態系統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濕地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適合南陽白河濕地修復建設的對策、建議,為河流型濕地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河流;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程
河南南陽白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南陽市中北部,緊鄰南陽市區。濕地公園縱跨南召縣、方城縣、宛城區、臥龍區、南陽新區和鴨河工區,范圍主要包括鴨河口水庫及其下游的白河至S8311南陽北繞城高速段區域,總面積17276.2 hm2。白河是南陽市的“母親河”,是南陽市重要的生態廊道、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和重要的灌溉水源地。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在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也對白河和鴨河口水庫帶來了較大的脅迫,使其生態系統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因此,對白河和鴨河口水庫濕地進行嚴格保護,對退化的濕地進行適度修復和恢復重建,構建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其意義極其重大。
是履行《濕地公約》和積極響應國家濕地保護行動的需要;是保護候鳥遷徙路線生態安全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是保障南陽市城市飲用水源和1400 km2灌溉用水安全的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推動南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完善南陽市旅游資源結構,發展地方旅游產業的需要;是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地方經濟的需要;是完善南陽市濕地保護網絡體系和為濕地保護與恢復積累經驗的需要。
3.1問題
近年來的采砂行為,徹底改變了白河河道形態及水流動力場,河流生態系統完全破壞,采取何種技術措施盡可能恢復、修復河流水系的流通性、河流的自然蜿蜒性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成為建設項目最大難點。
3.2對策
在尊重現有已形成的洲灘棲息地、坑塘濕地等現狀的基礎上,采取生態修復、恢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用近自然的方式重建河岸、洲灘,采取水系疏通的工程措施恢復水流流動場,恢復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水系的連通,修復白河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4.1駁岸建設
4.1.1自然原型駁岸建設
(1)對于焦柳鐵路—程咀兩岸、周小莊—王圪垱等坡度小于45°的水岸,通過建設自然原型駁岸的方式以保持自然狀態,配合植物種植,達到穩定河岸和營造植被景觀的目的。通過植物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加之其枝葉柔韌,順應水流,增加抗洪、護堤的能力。
(2)建設模式: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濕生草甸→灌草地→喬木→巡護道路→喬木林帶。
(3)植物配置模式:沉水植物選擇水車前、石龍尾、苦草、黑藻、眼子菜、金魚藻、穗狀狐尾藻等;浮葉植物選擇蓮、角菱、萍蓬草等;挺水植物選擇荷花、茭草、水燭、蘆葦、鴨舌草等;濕生草本植物選擇白茅、芒賓、魚腥草、燈心草、旱傘草、節節草、狗尾草、齒果酸模等;灌木選擇山垂柳、山茶花、杜鵑、紫荊等;喬木選擇烏桕、水杉、柳樹、楓楊等。
4.1.2自然型駁岸建設
對于較陡的坡岸或沿岸有步道的地段,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通過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石塊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各類喬灌草植物配置參照自然原型駁岸。
由于自然型駁岸所在區域受水流或水浪沖擊大,水生植物一般難以生長,因此建設模式一般為:斜坡土堤種植喬灌草→巡護道路→喬木林帶,其中斜坡土堤寬度5~10 m,巡護道路2~4 m,喬木林帶80~90 m。自然型駁岸主要分布在 白河左岸董寨—麥仁店1 km、金馬莊—大占頭水管所2.8 km、大占頭水管所(除大占頭剛性駁岸區)—南水北調工程區4.4 km,白河右岸S8311北繞城高速—躍進渠溢洪道1 km、小圪坦頭—中沙盤2.5 km、傅村—程咀3.6 km。自然型駁岸共建設15.3 km。
項目區土壤結構為:下層沙土+上層表土粘土模式。對上述區段岸線較陡或者受采砂影響出現坍塌的邊坡,河岸基底利用水系疏通工程中采集的砂石進行護底,之后用沙土沿岸邊進行回填,形成斜坡土堤后,采用粘土回填,回填時應分層夯實,每層填土厚度不大于30 cm。
4.1.3植物栽培主要技術措施
植物栽培技術措施根據植物自身的生長特性進行選擇,一般水生植物有播種、根莖良種培育方式,喬灌木則選擇苗木種植方式,草本類可選擇播種或者栽植方式。
(1)挺水植物:黃菖蒲、花葉水蔥、石菖蒲等適宜栽培水深10 ~30 cm,栽培密度根據植物生長特性而不同,如黃菖蒲20株/m2,石菖蒲50株/m2,花葉水蔥50株/m2,海壽20株/m2等。
(2)浮葉植物:慈姑、芡實等適宜栽培水深30~100 cm,栽培密度慈姑16株/m2,芡實、浮萍按800 kg/hm2等方式進行播種培育。
(3)沉水植物:苦草、狐尾藻等適宜栽培水深100~300 cm,苦草可先按800 kg/hm2進行播種(水深宜在3~10 cm),待生長健壯后移栽根莖進行培植;狐尾藻30叢/m2等方式進行培育。
喬木:喬木采用大苗進行栽植,種植密度約160株/hm2。喬木林帶選擇帶狀混交,營造生物多樣性和增加河岸帶景觀效果。
灌木:灌木初植按1.2 m×1.2 m進行栽植。配置方式為混種或塊狀混交。
4.2棲息地恢復
根據濕地公園白河洲灘棲息地現狀,依照地形、水文條件的不同,擬通過地形再造、營造洲灘生境島。然后栽植濕生、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組成的濕生到水生完全演替系列的濕地植被方式進行恢復。對于保持較好的河漫灘、小沙洲等植被較少的區域,通過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濕生灌叢的模式營建,對于堆石較多,通過地形改造建造生境島的區域,則通過挺水植物→濕生灌叢→耐濕喬木的模式進行建設。通過地形改造,改善和營造濕地植被和水鳥的生存環境,增加濕地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
4.2.1河漫灘、沙洲棲息地恢復
鑒于董寨—傅村人渡兩側、陳茨園等區域現有河漫灘、沙洲已基本被采砂破壞殆盡,上面基本沒有植物生長的生境,僅少數區域長點雜草,枯水期河漫灘、沙洲能部分露出水面,目前成為一些烏鴉、野鴨覓食的臨時停歇地。通過對這些河漫灘、沙洲上堆砌砂石形成基底,之后進行沙土、粘土回填,形成具有不同層次、高出常水位的生境后,根據河漫灘、沙洲周邊水位情況進行沉水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濕生灌叢模式的植物栽培,使這些河漫灘、沙洲真正成為鳥類停歇、棲息的樂土。
4.2.2生境島營建
對于陳茨園等區域采砂后形成的密密麻麻的砂石堆,通過移除并保留部分營建生境島的方式進行河道疏通與棲息地恢復。通過現有地形條件,在距離岸邊一定距離的開闊水面處選擇適宜水禽停歇、覓食的砂石堆和沙洲進行營造。生境島營建完后,通過挺水植物→濕生灌叢→耐濕喬木的植物配置模式構建適宜水禽棲息的生境。
洲灘、生境島棲息地恢復面積123 hm2。其中:焦柳鐵路—程咀10 hm2、官寺—傅村20 hm2、陳茨園60 hm2、下沙盤—上沙盤15 hm2、小圪坦頭5 hm2、大占頭水管所壩下3 hm2、周小莊—王圪垱8 hm2、沙窩營—耿莊2 hm2。
4.3水系疏通
利用開挖和平衡土方的河道石礫和砂石,鋪設形成河漫灘密實的礫石面層基地結構,通過表土移植,恢復河漫灘的表層結構。通過放置大型塊石,營造面積不等高度略高于河床在的洲灘,從而打破河流的低流速模式、形成湍流,營造多樣化的水生生物棲息地環境。對局部流動不暢的河道采砂跡地、河道中央臨時道路等進行水系疏通,增加水系的縱向連通性和橫向連通性。擬對項目區焦柳鐵路—程咀段河道中央寬5 m、高3 m、長500 m的土路進行拆除,土方量約7500 m3;對陳茨園區域的河道中央長約2500 m、寬約300 m、高約4 m且幾乎連成一片的砂丘、堆石進行拆除、清理,土方量約3000000 m3。道路、砂石堆、砂丘后的沙土、粘土、砂子等都可用于駁岸建設、棲息地恢復工程。對項目區馬廟—程咀、董寨—傅村、丁家墳—上沙盤、金馬莊—下沙盤4處,即共4處人渡進行拆除。河道疏通工程面積80 hm2。
立足并尊重白河濕地現狀和基礎條件,通過規模適當、技術可行的生態工程措施,盡快緩解白河河流生態系統面臨的脅迫,包括鄉土物種的退化和衰落、河流灘地森林群落的破壞、自然河流連續體的分割破碎、農業面源污染導致的濕地水質下降等;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有效、適度地恢復白河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完整的河流植被帶、濕地生物群落和生物棲息地為目標,最大限度地促進白河濕地生態系統向良性結構的演替和發展。
[1]張慶輝,趙捷,朱晉,等.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現狀[J].濕地科學,2013(1).
[2]劉晶,牛俊英,鄒業愛,等.上海浦東東灘鳥類棲息地生態修復區的水鳥群落變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5(2).
[2]陳曉東.人工濕地在汾河中下游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中的應用[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2).
2016-06-22
謝新(1979—),女,工程師,主要從事退耕還林、生態工程的工作。
S759.9
A
1674-9944(2016)16-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