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喜梅,馬云峰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析
石喜梅,馬云峰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指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實用性教育,并非單一的獨立的教育,它強調創新性、創造性、實踐性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創業大學生對科技進步、經濟的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結合國外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對比我國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現狀并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模式
1.1 美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創業經濟的快速迅猛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美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源于美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美國的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己經成為促進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美國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經過近70年的發展,創業創新教育在美國己經非常成熟,美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現在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培養。為了提高和改善學生的知識架構和學習思維,鼓勵學生跨學科的學習、多學科融合、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并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主輔修專業和交叉學科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4]。
1.2 英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英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源于1987年,英國政府發起的“高等教育創業計劃”(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Initiative),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創業者的素質及品質,強調知識傳授與工作學習相融合的重要性。1998年英國政府成立了英國科學創業中心(UKScience Enterprise Center,UK-SEC)來管理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伴隨著英國政府一系列政策法規出臺,英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走上了成熟和穩定的道路。英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英國高校在教授理論的同時注重與學生探討科學的發展趨勢,其教學的內容更新速度快,此外英國的高校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5,6]。
2.1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發展
我國教育部于1999年公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文件中提出重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同年4月,教育部在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工作,這是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開始。
同比世界其他高校在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的發展進程,我國高校也形成了符合我們當前國情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模式[7~9]。
2.2 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第一類是素質拓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教育模式。將課堂講授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運用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類是綜合式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以專業知識為導向,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從政策、資金、技術咨詢等角度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同時以學校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以創新創業競賽活動為載體,全面推動創業教育的進行與開展。第三類是創新創業技能培訓教育模式。以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提升學生的創業技能為目標。同時高校還成立了科技園、科技孵化園搭建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2.3 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特點
2.3.1 政策扶持
國家目前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給出了很多利好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2.3.2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國內眾多高校基于創新創業開設了理論及實踐類課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也初具規模和水平。
2.3.3 教學方法多樣化
與傳統的教法相比,教師逐步采取了案例分析、討論互動、角色模擬、實習實踐、技能競賽等手段和方式,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2.3.4 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化
依托于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結合創新創業方向,形成了多種創新創業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3.1 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被隔離發展,其應同專業教育有機的融合起來。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程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進去,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也需要專業的指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使高校的整個創新創業教育過程在統一的框架下逐步常態化、體系化。
3.2 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院校的人才培養是基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又共同服務于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理論教學是社會實踐的基礎,學生在扎實的掌握理論基礎知識之上才能用于社會實踐;實踐教學是理論的應用型轉化,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強化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創新創業教育既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同時又要強調實踐對理論知識的反饋,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3 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產學研合作協同培養
創新創業的載體是社會,這個過程是復雜的需要多方協作,尤其需要社會企業的參加和支持,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良好的運作體系。校企產學研是院校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這也為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條的完善提供多方面的資源。校企合作搭建一個學生的實習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實習實訓,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思路,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通過這種校企產學研緊密合作從企業的市場經濟、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科學技術的研究、社會整體人文道德素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針對院校而言,將項目帶到教學中,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并掌握專業領域的操作方法和科研前沿,大大擴寬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思路和想法。
3.4 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堅持開放辦學
院校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將教學活動限定在課堂內,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針對院校以實踐應用技能為主要辦學理念已不再適用。構建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開放辦學是必經之路。開放辦學要達到培養目標、課程內容、培養過程、教學過程的開放。在科學文化知識之上更注重培養操作技能、重視過程與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精神。
4.1 互動式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其教學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教材提供輔助學習材料,根據提供的資料內容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互動,教師與學生對知識的本身及其延展進行探討互動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觀察、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讓學生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增加談論、互動,使學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培養積極性的創造思維及創業意識。
4.2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培養院校創新創業能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途徑。教師根據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內容、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運用啟發誘導式的思維方法教授創新創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通過進行啟發式教學,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方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再將學生的認知向創新創業轉化,通過引導轉化,實現教學相長。
4.3 問題中心式教學
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材料是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核心。運用問題式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將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解答,從而教師由主導變為引導,為學生提供學習上的指引和支持。學生針對問題組成小組團隊,通過團隊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合作,將學習心得和所解決的具體問題分享出來,同時老師輔以指導。采取團隊互助式學習,使學生從個體化學習方式向合作化學習方式轉變,可培養學生愿意與人合作、善于與人合作的能力。
5.1 項目競賽式教學
以技能競賽來推進院校教學是提高創新創業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競賽項目式教學是一種“做中學、比中學”的教學方法,它是以競賽項目為載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競賽活動中,學生將知識轉變為動手實踐能力,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參加技能競賽項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2 真實環境下的創新實踐
在真實生產環境的創新實踐下學校應采取主動態度,通過多渠道、跨平臺,與工業企業界建立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共建、產學研合作等途徑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機會進入真實的工廠或企業進行鍛煉,增加學生的實習機會,學生只有通過在生產一線學習的體驗,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企業是什么,實踐是什么,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通過在企業社會實踐基地進行訓練學習,學生積累了許多企業經驗,了解企業的運營生產模式,在創業過程中也可以吸取企業的成功經驗,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3 職場環境的創業實踐
院校成立創新創業中心,負責對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學校對有創業意向的學生提交的創新創業計劃進行篩選、審查,對符合要求的申請批準入駐科技園或科技孵化基地。同時獲批入駐的學生團隊學校將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支持學生團隊的創新創業行為。科技園或科技創新孵化基地相當于職場辦公樓,學生在這里進行經驗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職場氛圍和辦公環境充滿激情和競爭,這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校企協同教育模式著重培養質量,是有針對性的為社會企業培養具有實用性和實效性人才的合作培養模式。高校與企業合作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協同式教育做到學校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了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教育與企業成本。同時考慮市場需求,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為出發點,形成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目前我國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歷程較短而且受到傳統文化、應試教育體制等因素的制約,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我國各行各業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依舊緊缺。統計數據表明,2014、2015年我國大學生創業的人數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所占的比例還不足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學生19%的創業比例。近年來,隨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高校和學生對創新創業意識的不斷加深,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創新創業人才必將躋身于世界前列,屆時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定會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1]石丹林,湛 虹.大學生創業理論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李長熙,張偉偉,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97.
[3]孫德林.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本科教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視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3~24.
[4]賈彥峰,李月云,劉來霞.當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不足及其改進—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調研[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2):55~56.
[5]陳亞鵬.“四忌四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出路探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3).
[6]中國政法大學.不斷探索提升就業服務質量[J].經濟,2016(12).
[7]劉 強.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2).
[8]張艷麗.我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誤區與破解[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6(2).
[9]阮紅芳.協同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理論觀察,2016(4).
2016-07-21
院級“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編號:TZB201601;TZB201606)
石喜梅(1984—),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研究方面的教學工作。
G647.38
A
1674-9944(2016)17-0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