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獻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合肥 230026
合肥市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提升研究
丁獻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合肥 230026
大學生提供的科普志愿服務在科普事業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提升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問題。本研究以合肥市為例,經過調研發現,目前合肥市存在著科普志愿服務環境有待優化、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滿意度不高等問題。從問題出發,本研究提出了優化科普志愿服務環境、提升大學生志愿者滿意度的建議,希望能為合肥市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提升做出有益貢獻。
合肥市;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
1.1 大學生志愿者
科普志愿者是不謀求物質回報,且自愿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知識,積極參加或組織與科普教育相關的活動及服務,致力于公眾科學素質水平提高的人士[1]。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則可以理解為不求物質報酬、自愿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而做出奉獻的包括研究生、本科生、??粕趦鹊拇髮W生群體。
1.2 科普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volunteer service)是公民個人基于道義、信念、良知、愛心和責任,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資源、善心為他人、社區和社會提供的一種公益性服務[2]??破罩驹阜談t是以服務社會為方針,利用個人技能與時間,參與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從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科普服務活動。
2.1 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的現狀
1)科普志愿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破罩驹阜栈A設施是科普志愿服務的基礎,也是開展科普志愿服務的必需條件。目前合肥市多層次、廣覆蓋的科普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包括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畫廊等各類科普基礎設施以及各類流動科普設施有了長足發展,適合不同類型科普設施的科普內容得以開發并能夠定期更新;各個科技館、活動室之間的資源共享,各類科技實驗趣味性演示和科技實用技術培訓增加。此外,合肥市各科普場館推出移動終端應用,建立了網上科技館、科普館,將場內的科普展品搬到線上,方便市民參觀;新近推出的線上科普地圖,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查到各類科普場館,也是領略科學魅力的一種網絡科普基礎設施。
2)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社會認可度高。新時代下,社會公眾對醫療健康、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與信息安全有著強烈的求知需求。一方面,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結合需求與季節特點,開展了形式各異的科普活動,比如走進社區開展“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宣傳活動;另一方面,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創新服務形式,走進校園、各社區活動室與未成年人開展實驗活動或者借用AR新技術向他們展示已經消失的古生物,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無形中樹立保護環境與關注新技術發展的意識。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憑借著專業的知識、嫻熟的表達技巧與熱情的服務精神,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
3)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組織服務支持力度較高。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服務開展少不了志愿服務組織的支持,組織支持除一些基本保障之外,還在以下幾個方面提供了相關服務:一是招募,志愿組織會在事前利用各類社交媒體發放招募信息,并有專人回應網友的提問;二是培訓,志愿者組織的培訓主要落實在對科普服務與專業知識的聯系、服務技能等方面的系統規范化訓練,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適當增加培訓的內容從而提高科普志愿者的綜合能力;三是服務開展,征集志愿者意見,對服務開展的具體細節進行討論,賦予志愿者在服務開展中一定的自主權,引導科普志愿者的創造性發揮。
2.2 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存在問題
1)科普志愿服務環境有待優化。現實生活中,社會公眾對科普志愿服務缺乏科學的社會認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科學認知,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就是免費的勞動力,很多民眾甚至認為志愿者是借助服務“作秀”“愛出風頭”“博取名利”[3];二是缺乏支持,最典型的莫過于缺乏社會資金的支持,目前科普志愿服務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劃撥,企業及其他基金會的捐助較少,高??破罩驹附M織的經費更是主要依靠學校劃撥給校團委的有限經費,經過層層劃撥,最后真正落到開展科普志愿服務中的活動經費真的只是杯水車薪;企業及基金會的捐贈也是主要選擇與政府機構關系緊密的志愿服務組織,一些民間草根性科普志愿服務組織的資金籌措工作十分困難。
2)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滿意度不高。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滿意度影響著后續服務工作的質量與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發展,但是,經過訪談調研發現,目前科普志愿者的滿意度普遍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志愿者知識技能與服務工作的匹配度方面,科普志愿服務組織在分配工作任務很多時候沒有考慮志愿者的興趣所在與能力情況,造成志愿者自身知識技能與服務工作不匹配現象的出現;二是志愿者的遣散工作方面,志愿組織在服務結束之后對科普志愿者的遣散有很大的隨意性,缺少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總結以及對辛勤付出的志愿者的表揚及下一階段服務工作的安排,造成科普志愿者有種“揮之即去”的輕視感;三是科普志愿者服務意識方面,很多科普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之前對科普志愿服務并沒有充分的認識,很難與其他科普志愿者溝通協作,不能很好地與服務對象進行溝通交流并解決其所提出的問題;四是科普志愿者自我效用方面,經過調研發現,一些科普志愿服務活動中并沒有為科普志愿者們提供很好地溝通交流平臺,長期將志愿者固定在一個崗位上,服務同一類型群體、遇見相似的問題,很難得到有挑戰性的鍛煉。
1)優化大學生科普志愿服務環境。首先,需要加強社會輿論的引導,利用報刊、微信、微博、電視等媒介加強科普志愿服務宣傳,讓科普志愿服務精神在深入大學生群體的同時,深入到社會公眾的心中,能夠有一個正確對待科普志愿服務的態度;其次,需要對科普志愿服務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資金資助體系,教育部門、科協部門、科技部以及院校團委能夠對科普志愿服務活動有一個明確的資助辦法,鼓勵社會公眾與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形成全民支持、參與科普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氛圍。
2)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滿意度。一是努力提高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專業知識技能與服務工作匹配度。科普志愿服務組織在安排科普志愿者工作之前,闡明所需崗位的志愿者勝任力。各項工作的勝任力特征模型確定對于志愿者的管理、培訓以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都有方向性的指導,[4]需要對科普志愿者的專業知識與所要服務的工作進行信息匹配,這一切可以在招募與培訓過程中,盡早闡明。二是做好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遣散工作。一段科普志愿服務的結束,并不代表此次服務的完結,需要做好每次服務工作的總結,針對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緊急情況進行記錄;系列志愿服務工作結束后對科普志愿服務者進行優秀科普志愿者評選與表彰,對每一位科普志愿者的服務工作表示感謝。三是提高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自我效用感。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帶有奉獻精神參與志愿服務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能夠不斷挑戰自己。在工作安排中應該根據每個志愿者的工作熟練情況不斷調整工作安排并為志愿者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平臺,增加志愿者之間的交流時間與次數。
[1]梁皚瑩.美國科普場館志愿者服務對我國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之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0,30(16):257-258.
[2]黨秀云.論志愿服務的常態化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行政管理,2011(3):52-56.
[3]梅霞.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4]林小希.上海社區養老志愿者服務體系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3.
G2
A
1674-6708(2016)177-0069-02
中國科協2016年度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項目任務書,項目編號為kxyjskpxm2016058。
丁獻美,碩士研究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