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友文 廖隆盛
(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刑警大隊,江西贛州 341000)
淺談涂料墻面上汗液手印的顯現和提取
羅友文 廖隆盛
(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刑警大隊,江西贛州 341000)
手印在刑事偵查中被廣泛應用,手印鑒定為刑事案件的偵查訴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當今的刑事案件中,手印依然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破獲案件認定犯罪嫌疑人的重要證據。現場手印對于判斷案件性質、分析作案手段、認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犯罪現場嫌疑人手印的發現、顯現和提取,是對犯罪現場痕跡物證勘驗的主要內容之一。粉末顯現法由于攜帶方便,操作簡單,顯現率高等優點,是現場勘查人員提取手印的重要手段。
涂料墻面 磁性粉顯現 提取
手印在刑事偵查中被廣泛應用,手印鑒定為刑事案件的偵查訴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當今的刑事案件中,手印依然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破獲案件認定犯罪嫌疑人的重要證據。現場手印對于判斷案件性質、分析作案手段、認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現場勘查中,刑事技術人員往往能針對不同客體上的手印使用不同的顯現、提取方法。形成手印的物質種類很多,經常遇到的基本物質有汗液、血液、油質、灰塵等,對不同的手印物質,不同的手印載體,應該選擇相應的顯現及提取方法。
利用粉末顯現汗潛手印技術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現仍在國內外偵破案件中廣泛采用,雖然它是一種原始方法,但由于攜帶方便,操作簡單,顯現率高等優點,是現場勘查人員提取手印的重要手段。粉末顯現屬物理顯現法,利用固體粉末顯現潛在手印是根據手印物質與粉末的物理吸附力和靜電吸附作用原理來顯現的。手印的殘留物與粉末間有較強的吸附力,兩者接觸時便會結合在一起,使無色手印染色或產生熒光從而顯現出手印紋線。
在現場勘查中,刑事技術人員往往會遇到大量通過攀爬進入室內的盜竊案件。嫌疑人通過攀爬進入居民樓或辦公室,在攀爬過程中接觸的墻面或者在進入室內后由于不熟悉環境、光線較暗會無意識的扶靠墻壁,往往能在墻面上留下犯罪嫌疑人的手印,這些手印大多會有汗液手印,而手印遺留的載體——墻面,大多是涂料墻面,那么如何更好的處理這些涂料墻面上的汗液手印就成為了刑事技術人員面前的一個難題。
傳統的處理墻面上手印的方法是用8—羥基喹啉或碘熏顯現法顯現,可對于基層一線刑事技術勘查人員來說,由于條件設備等原因的限制,這些方法相對來說比較費時費力,不如直接提取方便。在實際工作中,筆者嘗試使用磁性粉成功顯現出了墻面上的手印,認定犯罪嫌疑人,現介紹如下:
2015年3月,某區章江南大道外灘1號北區連續數日發生針對公司辦公室的入室盜竊案件,社會影響惡劣。犯罪嫌疑人通過樓道間窗戶向兩邊的辦公室攀爬,進入辦公室盜竊。犯罪嫌疑人作案方式為攀爬進入,進出口為陽臺。現場勘查人員分析嫌疑人攀爬時在墻面上應該會有攀爬痕跡,會留下手印。經過勘查人員仔細勘查,在陽臺墻面上用磁性粉刷顯提取到數枚手印,經指紋比對,比中嫌疑人鄭某左手中、環、小指,成功偵破案件。
通過這個案例,并結合日常現場勘查工作,筆者談談在使用磁性粉刷顯涂料墻面上汗液手印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首先分析作案出入口及作案方式。上述案例中可以確定作案方式為攀爬陽臺。對嫌疑人攀爬所必要經過的區域、部位進行分析、判斷,結合現場環境及現場特點,對犯罪嫌疑人在攀爬過程中需要接觸的部位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分析,分析嫌疑人攀爬的動作,確定現場勘查處理的重要部位即刷顯的墻面范圍。現場勘查人員切勿盲目刷顯,要根據現場相關痕跡即足跡、擦拭痕跡、物品移動痕跡等細節來分析攀爬動作,確定需要刷顯的墻面區域。
(2)可通過試刷顯判斷是否能用磁性粉刷顯提取。要明確墻面的干濕狀況,如果墻面是干燥的可直接利用磁性粉顯現手印,如果墻面比較潮濕,必須進行干燥處理后再進行顯現。在周圍無關墻面進行試驗,確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有些墻面是比較干燥的,可以使用哈氣法進行加濕,增加手印的吸附力。哈氣時,人嘴距離客體8-10厘米最佳,哈氣后一般2秒左右進行刷顯。哈氣后多長時間進行刷顯要視地域、季節、濕度及客體情況而定。待手印顯出后,用洗耳球吹掉多余粉末,使手印紋線更為清晰。
(3)使用磁性粉刷顯墻面上手印時,要注意利用磁性粉粉穗的尖端沿手印紋線的流向輕輕的刷顯,邊刷顯邊觀察,要防止用力過度而造成刷筆頭與墻面接觸而破壞了手印紋線,直至顯出清晰手印紋線為止。
(4)提取、固定方法要正確。對刷顯出的墻面上的手印要用相機拍照固定,不宜使用指紋膠帶紙直接粘取的方法處理,否則會導致指紋紋線多處缺失,缺少比對條件。
[1]劉少聰,耿杰.《手印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2]呂俠.《刑事現場潛伏痕跡顯現技術大全》[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
[3]金柱祥.利用磁性粉顯現墻面上的手印初探[J].刑事科學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12.
[4]俞綱,許高雄,汪藍.淺談涂料、石灰和乳膠漆墻面汗液手印的顯現和提取[J].森林公安,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