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杰(吉林省雙遼市鄭家屯街道辦事處農村經濟管理站,吉林雙遼 134699)
?
探究農村三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林艷杰
(吉林省雙遼市鄭家屯街道辦事處農村經濟管理站,吉林雙遼 134699)
【摘 要】農村“三資”管理主要是指農村集體的資金、資源以及資產三個方面的管理,既可以將其說成是經濟管理工作,也可以認為它是一項政治工作。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農村集體參加市場經營活動現象越來越多,農村集體資金的往來多元化、資產利用的多樣化以及資源開發產業化等特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農村“三資”管理問題成為了人民關注的焦點。但由于當代農村“三資” 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管理基礎相對薄弱,“三資” 管中還有許多的問題急需解決。本文主要就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 三資管理 問題 措施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得更加壯大,參與的市場經濟活動與日俱增,加上農村“三資”的多元、多樣以及產業化發展,給現代農村“三資”的管理帶來全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對農村“三資”進行科學的管理,保障我國農村廣大人民的利益,成為當前農村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
2.1 對于“三資”管理的認識不夠,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農民都認為農村“三資”管理是村里的事,“村里錢由村里、村里的資源也只有村里的人才能使用”與自己無關,認為資金、資產、資源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集體,因此,只要村委會不向群眾收取費用,群眾也就不會去管村里的財務運行與資產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而導致了在農村“三資”管理過程中,上下級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監管,造成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如,進行清理登記時,由于組織不力、敷衍馬虎,而導致資產資源家底記錄不清的情況,村里的財務形式只走過場,無人重視財務形式、程序以及內容的真實性,部分村里甚至出現了少量資金未入財政賬戶,而直接發放到村里和個人的集體資金“體外循環”現象。由于缺乏認識,農村的“三資”管得不到重視,加上監督管理的手段落后以及采取的管理措施不當等原因,導致管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對農村“三資”管理的實效造成嚴重的影響[1]。
2.2 “三資”的底數模糊,臺賬管理不規范
在“三資”代理模式的管理過程中,雖然很多的鄉鎮組織開展了清產核資的工作,但是由于時間不足、任務過重以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觀因素影響,少登、漏登情況比較嚴重。(1)部分村子故意瞞報收益資產,建設立自己的“小金庫”,或是一些存在資源權限的村林地和山場沒進行登記。(2)由于農村“三資”涉及的方面較廣,且形成復雜多樣,各村在進行清理登記的過程中,沒有經過相關評估部門對資產進行合理的估價,致使“三資”登記的底數模糊、登記內容不全面以及估價不準確等問題發生。(3)“三資”登記結束后,除了資金以外,資源與資產臺賬沒有進行及時的動態更新,而出現賬實不符的情況,或者由于現有的臺賬難以將“三資”情況全面的反映出來,而導致管理出現混亂[2]。
2.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響我國農村“三資”管理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在相關的管理制度中,沒有對集體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情況、考核機制、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制度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在部分農村都存在著重現金、重實物、輕臺賬的問題,致使農村資產賬實不符,甚至還出現有物無賬、有錢無賬的現象。另外,沒有對資產資源的權屬變更問題進行明確的規定,導致對農村資產進行處置時,不能在賬面上及時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農村“三資”管理的難度。
3.1 加強領導,提高群眾對“三資”管理的認識
村里的集體資金、資產以及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科學的管理、合理的利用,能夠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確保農村社會的穩定性。因此,各級政府和相關的管理部門統一思想,對“三資”管理的意義和作用進行充分的認識,將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以及資源的管理工作納入到議事日程中,制訂出一套有關“三資”管理的制度,對“三資”的管理目錄進行明確的規范,對責任的主體進行明確,并且定期進行清理審計工作,確保農村“三資”管理工作得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3.2 采用委托代理模式,推行“村財鄉管”
政府部門應該在農村實行村會計委托代理機制,該制度能很好的村集體資產存量小、經濟業務來往較少的特點,是當前農村管理中一種全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是在確保農村的“三資”的使用權、所有權、審批權以及監督權不改變的基礎上,依靠鄉鎮農經部門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相關的代理記賬協議,通過健全的委托代理機制,加強農村集體資金和會計檔案代理,對備用金數額進行嚴格的核定,落實“村財鄉管”措施,彌補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3.3 健全管理制度,規范管理的程序
(1)不斷完善村級資產、資源的管理制度,是確保農村資金、資產以及資源保值增值的根本措施與重要保證。因此,農村在集體的資產、資源經營流轉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在對相關管理制度進行完善的同時,嚴格執行相關的管理規定。(2)完善農村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農業部、財政部頒布的《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與《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制度》中的相關規定,實現記賬及時、賬簿齊全以及獨立核算的規范化管理[3]。
3.4 加強監督,嚴肅管理紀律
紀檢監察機關、財政、檢察、審計以及農業等部門應該密切配合農村“三資”管理的實施,制訂出有關違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的責任追究辦法,并落實到位。對于一些徇私舞弊和違規操作、貪污、挪用、無償占用、私分以及揮霍浪費農村集體“三資”等違法行為,應該依據相關的法律進行嚴肅處理。
總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是有效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的問題。因此,在農村實施“三資”管理,對農村的資金、次產以及資源進行規范化、合理化以及有效化的管理,建立與農村財務管理相適應的監督與管理規制,實現農村“三資”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將農村“三資”管理的功能充分的發揮出來,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兵,李威.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新農業,2014,15(11):61-62.
[2]鄭民霞.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措施探討[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3,9(32):28-29.
[3]范子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問題及建議[J].農業經濟展望,2014,39(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