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敏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下馬渡鎮睦關頭完小
?
巧用導入讓學生主動地獵取新知識
譚建敏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下馬渡鎮睦關頭完小
一堂課開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學生探索知識和課堂效果。因此,為新知識鋪路搭橋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導入;新知識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開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學生探索知識和課堂效果。因此,為新知識鋪路搭橋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是學習過程中學生知識發展的重要環節。下面我就如何導入新課談幾點做法。
兒童的個性特點,是好奇、愛聽故事。簡短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有趣的情節,形成輕松愉快、熱烈的氣氛,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新的知識。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利用猴子分餅的故事作導言。
課一開始,我便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聽故事呀?”大家高聲齊喊:“想!”于是我就說起來,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三個同樣大小的餅分給猴子們吃。他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分給了猴一。猴二見到說:“我要2份。”于是猴王又把第二餅平均分成了8份,取其中的2份給猴二。猴三更貪,他搶著說:“我要3份,我要3份。”結果猴王對第3個餅平均分成了12份,取其中的3份給猴三。同學們,哪個猴子吃的多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紛紛議論。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導入:究竟誰吃的多呢?當我們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了。同時出示課題:“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探索新的知識,對新知識的掌握起了很大的作用。
設置懸念能觸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通過有目的、有方向地設計誘發性的問題引起懸念,可以盡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求知欲望,使之產生非知不可之感。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要問。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疑”能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探求、去打開智慧的大門。高質量的“疑”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課堂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使學生在渴求解疑時引入新知識的探索。
如在學習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因為學生已掌握了“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能被“2”整除”,“個位上是“0”或“5”的數都能被“5”整除的知識。所以到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當老師一提出怎樣的數能被3整除這個問題時,學生就順著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的思路去思考,立即答:“個位上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你能舉例嗎?”“63”個位是3,能被3整除……等學生提出一連串的數字,我再發問“73”的個位是3,能被3整除嗎?“29”的個位是9,能被3整除嗎?學生啞然。當發現自己的判斷結果是錯誤的時候,就迫不及待想知道能被3整除究竟有什么特征。這樣激疑引思,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了新知的探索,效果甚佳。
著名的教育家皮亞杰先生認為:小學生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尤其需要直觀的具體形象去幫助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實踐觀察活動中使學生首先收集到感性材料,進而再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因此,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我往往是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大量直觀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新知。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是,一上課,我要求學生先拿出他們事前釘好的活動長方形。然后用手捏住長方形的對角,向相反方向拉動,反復拉幾次。再讓學生認真觀察變動的圖形與原來的長方形有什么異同,什么變了。最后,我說:像現在的這個圖形,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認識的新圖形——平行四邊形。
通過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深入細致地鉆研教學大綱,掌握教學要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設計多種,巧妙有趣、精煉、科學的導語,就可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成為主動地獵取新知識,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牟瑛,營造充滿探索的數學課堂環境[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