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朱韶瑞 張彩虹
激情飛揚的青春
文/圖_朱韶瑞 張彩虹
在新密市供電公司,有這樣一個團隊格外引人注目:19個人,平均年齡只有26歲,卻擁有4項QC成果,其中省級獎項兩個、國家級獎項一個,被省電力公司確定為班組標桿試點單位。這就是新密公司操作一隊城西變電站。
操作一隊城西變電站年輕人較多,為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他們2006年成立QC小組,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小發明、小創造、小改革等活動,不斷研發出新型實用成果。
2010年4月21日對于操作一隊隊長張彩紅來說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城西變電站研制的接地線收存裝置QC成果獲得中國質量協會第三屆海洋王杯全國QC小組成果發布會二等獎。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我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走了4年,今天終于夢想成真!”張彩紅激動地說。
2006年8月,他們在變電站操作時,發現隔離開關軸承容易生銹,就用銅套裹住軸承,提高操作靈活性。該成果獲得河南省電力行業成果發布三等獎,并在新密市供電公司變電站推廣。2007年4月,針對變電站10千伏設備普遍采用的手車封閉式高壓開關柜不容易驗電問題,他們積極攻關,成果“10千伏手車式開關直接驗電方式的改進”獲得鄭州市農電系統一等獎;2008年9月,為縮短倒閘操作的停送電時間,他們研發了“提高戶外五防鎖具開鎖及時率”成果,使開鎖及時率由80.93%提高到98.84%,榮獲省電力公司第二十三屆QC成果發布一等獎。
成果的發布獲獎激起了他們更大的熱情,QC小組成員把目光投向了國家級獎項。2010年4月,成員石奇在工作中發現操作完畢后收接地線時間比較長、工作量大,就不斷研究怎樣節省纏繞接地線的時間,并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了接地線收存裝置,原來兩個人操作需要12分鐘,現在竟然一個人兩分鐘就能解決。由于石奇研制的接地線收存裝置實用,獲得第三屆海洋王杯全國QC小組成果發布會二等獎,已申請國家專利。
“翟師傅,你用10元解決了7000元的問題,真了不起,‘節約明星’這個稱號當之無愧!”2月,操作一隊城西變電站員工翟遂卿作為該公司節約標兵上臺領獎。
翟遂卿被人稱為“摳門大王”。他有一個百寶箱,里面裝滿螺絲釘、電纜頭、鐵釘等。這些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東西,在他眼里可都是寶貝。有一次,單位的鐵門生銹甚至好幾處斷裂,重新換門需要2000元。翟遂卿用百寶箱里的鐵釘、鐵皮、螺絲把斷裂的地方加固,然后用防銹漆把大門重刷了一遍,花費不到20元。今年3月,城西變電站的高壓盤與墻壁間出現間隙,如果改造需要費用7000元。翟遂卿量好尺寸,用廢舊有機玻璃制成與開關柜一樣的擋板,僅花了10元錢。
在“三節約”活動中,該站規定外出要關閉照明燈、電腦、飲水機,飲料瓶、舊紙箱、舊報紙都要整理變賣,換成工作必需品。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在節約上下功夫。
“減少停電時間是最大的節約。”張彩紅說。他們從基礎、基層、基本功抓起,積極開展師徒結對、現場教學等,提升員工的業務素質;開展事故預想、反事故演習,提高人員操作水平和事故處理能力;實施零點操作,減少停電時間;加強設備巡視維護管理,及時消除缺陷。

朝氣蓬勃的團隊
在操作一隊城西變電站西南角有一塊菜園,里邊種著一些蔬菜。這是他們為方便生活特別開墾的。
城西變電站剛成立時條件有限,員工吃飯都是自帶方便面或饑一頓飽一頓地打游擊。在爭創國家電網公司一流縣供電企業時,他們看到變電站西南角有一塊荒地,就開墾出一塊菜園,又建了員工食堂,徹底解決了員工的吃飯問題。
每到吃飯時間,除了留守值班人員外,有廚藝的員工紛紛走進食堂一展身手。廚藝好的當主廚,廚藝差的打雜,共同演繹鍋碗瓢盆交響曲。然后,在一聲“開飯嘍”的叫聲中,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一道道美味佳肴,爭相討論自己的拿手好菜,其樂融融。
“這里就像是我自己的家,在這里時刻能讓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值班長劉桂芬感動地說。
2月26日19時,正在進行春季預防性試驗的劉桂芬突然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說孩子出車禍了。考慮到站里人員少而且新員工比較多,她堅持到試驗結束后才趕去醫院。在醫院里,看到昏迷不醒的孩子,她流下了難過的淚水。等到孩子醒來,看到孩子沒大礙,她把孩子交給丈夫照看,自己連夜返回隊里整理資料。在她的感召下,大家圓滿完成了預試工作。
采訪結束時,筆者在該站宣傳欄的活動園地里看到一幅幅充滿青春和活力的照片,這是他們業余時間組織爬山、野炊、打球等活動時照的。照片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異常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