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王 丹 通訊員 閆 草
貧困村變身“桃花源”
文/圖_本刊記者 王 丹 通訊員 閆 草
編者按:在助推脫貧工作中,省電力公司系統扶貧工作人員帶著思路、帶著資金、帶著感情、帶著決心走進扶貧村、深入扶貧戶,因地制宜開展扶貧工作,真扶貧、扶真貧,給貧困群眾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其間許多故事讓人十分感動。
10月的南陽,陰雨綿綿。南召縣皇后鄉娘娘廟村的玉蘭樹多半已開始落葉,被雨淋濕的葉子上生出星星點點的露珠,仿佛在說著“桃花源”原本的模樣。記者穿過整齊的村社,嗅到微涼的風中竟藏著慕斯蛋糕的香氣,讓人心曠神怡。
娘娘廟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98戶、1630口人,耕地930畝,是皇后鄉五個貧困村之一,共有貧困戶208戶、828人;五保戶12戶、12人;低保戶69戶、85人。該村以苗木花卉為主導產業,現種植面積800畝,是省電力公司的定點扶貧村。
小雨剛停,在村口的標志性建筑黨群服務中心門口,記者見到了身材中等、說話大聲、辦事利落的駐村第一書記——省公司配電網工程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鷹。“以前村口是個臭水溝,旁邊村委會就7間小破屋。”回憶起扶貧前村子的模樣,張鷹說道。
“張書記來了之后,籌集45萬資金給俺村建廣場、修村部、搭戲臺,捐贈辦公用品,村里現在大變樣了。”跟著張鷹從黨群服務中心走出來的高莊組村民王玉告訴記者。
黨群服務中心對面便是填平臭水溝后建設的村民文化廣場。據村民高星介紹,每年張鷹都會邀請河南電力醫院專家為村民義診,每到那時村里老老少少都會排著長隊等待詢診,小廣場熱鬧得很。
“去年8月28日,張書記上任第二天,就帶著我們幾個村委挨家挨戶考察,白天問情況,晚上寫材料,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考慮得都很周到。看著張書記盡心盡力,我們也一改往日軟弱渙散的狀態。現在村里所有改造工程都按照大家商討出的扶貧工作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談到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目標,娘娘廟村委會副主任張付申信心滿滿。
“省公司領導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在基地建設、苗木銷售、配網改造等方面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我只是公司和扶貧村之間的紐帶,把公司的扶貧措施落實到位。”張鷹坦誠地對記者說道。
“電網改造就是好!”道士溝組村民袁學明激動地拉著張鷹的手說,“以前俺家離變壓器遠,夏天連個水都燒不開,現在變壓器就在俺家門口,別說燒水了,仨空調都能開!”
這時,娘娘廟村電工陳廣全陪同省公司節能公司人員從道士山上下來,聽到袁學明的話,陳廣全感慨萬千:“原先村里只有4臺變壓器,一下雨就停電,搶修活兒多得白天黑夜都干不完。現在新增了4臺200千伏安的變壓器,我的工作量減少了60%,今年可算過了個輕松的夏天。”
截至目前,省公司各單位已幫助娘娘廟村村民通過銷售苗木獲得收益320萬元。公司又捐助45萬元資金用于該村村貌建設,協調改善了村里的互聯網硬件設備和辦公用品,建立了小學電教室,省電機工程學會還與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幫助困難學子。與此同時,公司還為村里新增了4臺變壓器,進行了智能電表改造,并對每戶村民的入戶線、漏電保護器進行更換,確保了村民用電安全。
“以后這光伏弄好了,咱更受益呢!”省公司節能公司科研人員蔡開穗笑著補充道:“等我們考察好了合適地方,就在荒山坡上建設光伏發電站,既能提高供電可靠性,還能為村民創收。”
天色漸暗,道路兩旁路燈漸漸亮了起來,記者注意到每盞燈都采用的是節能環保設計,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為這個綠色山村平添了不少韻味。在張鷹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又向村口文化廣場走去。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記者順著音樂聲望去,廣場上幾十名婦女正興高采烈地跳著廣場舞,村里男女老少圍了一圈,場面十分熱鬧。
“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種幾棵樹也賣不出去,兒子都不愿回來,現在村里啥都有,老人有病能醫,孩子有學能上,吃飽穿暖有事干,真幸福啊!”正在看廣場舞的村民郭寶玲抱著孫子,動情表白。
村里新建的苗木交易中心與廣場相連,數百棵帶著花盆型大土球的大規格玉蘭、辛夷苗木整齊地擺放在廣場上,兩臺起重機正在往3輛掛著外地牌照的大型貨車上吊裝玉蘭樹木。去年以來,結合娘娘廟村玉蘭花種植情況,省公司充分發揮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和政策等優勢,進行了5輪精準識別,建立了“一戶一策”扶貧制度。
為解決群眾苗木銷售難、效益低的問題,省公司籌措資金40萬元,對現有村內兩家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升級,在南坡根向北公路邊開挖荒山荒坡2000平方米,高標準建設花卉苗木交易市場,捐贈價值22萬元吊車一臺,搭建“互聯網+”平臺,創新營銷模式,拓展苗木銷售渠道。
南召縣皇后鄉云和花卉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科然說:“在全國苗木產業普遍出現銷量下滑、價格縮水的形勢下,我們培育的玉蘭苗木依然銷售火爆,有苗不愁賣。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的外地客商紛紛前來采購玉蘭、辛夷苗木,最好的時候一天下來能銷售8車苗木,約600棵,銷售收入30多萬元。”
為拓寬產業鏈,張鷹還組織村民開展標準化種植推廣、規范化技術培訓、示范化苗木繁育,完善路網林網基礎設施,種植辛夷6萬畝、400萬株,培育紅、黃、白、紫玉蘭系列苗木花卉2.2萬畝,年保存量800萬株,形成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山地森林化的格局。
目前,苗農開展線上線下雙渠道銷售,年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全鄉1000多戶群眾依靠種植花卉苗木翻身脫貧致富。不久前,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了省公司的扶貧事跡。“央視訪談欄目的播出,相當于給村里的苗木在全國做了一次廣告,我們苗木現在的銷路更好了!”張鷹興奮地說道。
“修了路,賺了錢,鄰里和睦,家家幸福,貧困村成了‘桃花源’!”說起現在的生活,村里第一個種植玉蘭樹的村民陶春明滿足地笑了。

張鷹(右)到苗木基地了解生產銷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