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青(高唐縣水務局)
河道生態化建設探討
□楊淑青(高唐縣水務局)
高唐縣地處魯西黃泛平原,位于引黃灌區下游,屬于海河流域,境內有縣管河道48條,總長464.36 km,占地面積2143.80 ha,涉及鄉鎮(街道辦事處)12個、村段644個,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水環境體系。文章通過介紹高唐縣河道基本情況,分析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及面臨的問題,總結了高唐縣河道生態建設的經驗做法,提出今后河道生態建設的對策建議。
河道;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生態修復
以往的河道治理中,多為強調河道的防洪、灌排等基本功能,而河流生態建設與維護沒有得到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河道刻意地裁彎取直,使斷面規則化,從而改變了河流原有的自然屬性,破壞了一些水生物的生長環境;二是工程大量采用漿砌石或混凝土等硬質材料襯砌護岸,損壞了原有地貌植被,失去了河流與周圍環境的有機聯系,切斷了區域的天然生態鏈,影響了河道行洪排澇,導致河岸坍塌,河床淤積嚴重,河道生態環境惡化,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融洽關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滿足河流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對河道功能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對治水理念進行調整和創新,在重新認識河流綜合功能的基礎上,有必要提出生態治河思路,打造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河流,以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對于水務部門來說,要想彰顯“水生態”特色,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雙贏,為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行業支撐,就必須設法做好河道生態建設工作。我們應當在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科學合理的治河理論,維護改善水生態環境,努力把高唐縣建設成為一個水清、岸綠的水生態文明縣。
2.1 河道自然屬性的改變,生態環境惡化
大規模的河道建設,改變了其原有的天然形態,致使依賴河流生存的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生態修復功能逐漸衰退。地表植被破壞的區域不能恢復原有的生態功能,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顯著降低,水生態環境惡化。
2.2 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水利工程效益降低
由于植被覆蓋擾動破壞,表層土壤裸露,在水力侵蝕下,地表徑流攜帶大量泥砂,沿程淤積于水庫與河道之中,使河道基本功能衰退,河床抬高,水利工程效益明顯降低。
2.3 河道堤防植被覆蓋率低,水環境質量下降
農村河道堤防線長量廣,周邊適宜綠化的區域失去植被后,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體中泥沙含量明顯增加,土壤中含有大量無機鹽類和化肥農藥,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水體基本失去自我凈化功能,致使水環境質量明顯下降。
3.1 改善河道的生態修復功能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人們居住的水環境,我們對河道治理中已采用的硬質材料襯砌護岸進行必要的改造,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和本來面貌。保留設計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質護岸。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河岸和河底出現自然侵蝕、沖刷淤積等現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天然形成深、淺、寬、窄分布,營造出順其自然的多樣性空間。這樣不但能夠發揮河道調節洪水,削減洪峰的作用,而且水流含氧量增加,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增強河道的自我修復能力,改善河流水質。
在河道治理改造的過程中,結合高唐縣實施的平原水庫建設、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等,有計劃、有步驟、分輕重緩急地推進全縣河道水生態環境的提升。
3.2 還原水面,綠化河道
過去河道治理的經驗做法是,填平池塘、洼地,或對水面實行全封閉面蓋板。這樣雖然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卻減少了水域面積,失去了水邊景觀。隨著雨污分流制和污水集中處理工程的實施,適當還原了部分水面,對現有開敞河道依法劃定河流空間,任何工程不得侵占。為了補充河流水源,將污水處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礎流量。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長出多種水生植物,可以使水體在河道中得到凈化,并對河岸進行大規模綠化,先后在二干渠、七里河、唐公溝、王浩溝、尹集分干等縣管河道開展堤防綠化工程建設,共栽植苗木60余萬株,綠化堤防80 km,投資400余萬元,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的適宜樹種為白蠟、法桐、國槐、榆樹等。在河流、綠地、樹木之間形成網絡,使整個河道及周邊的生態系統富有生機和可持續性。
同時借鑒先進縣市的經驗,把廣場、路面等用透水磚、植草磚硬化,促進雨水滲透,這樣既可以涵養地下水,又能促進各種生物繁殖,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減輕洪水期間城市排水的壓力,促進城市水循環。
3.3 工程管理措施
健全各級管理網絡,明確管理主體,劃分管理責任,落實管理任務,建立持久性河道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管護機制,維護堤防綠化工程建設的成果。確保建設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堅決杜絕重建輕管現象。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山東省河道管理條例》《高唐縣河道管理細則》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堤防管理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高唐縣堤防管護責任制》,責、權、利明確,獎罰分明。這就把堤防綠化美化的管護納入到責任制的范疇和制度化的軌道,確保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受到制度的維護。并配備了交通工具,對承包人的管護情況,派專人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如果發現管護不到位或遭到人畜毀壞,就嚴格按制度規定處理。
通過近兩年的河道生態治理,基本控制了治理區河道的水土流失,降低了河道淤積,提高了河道的灌排功能,保障了河道的安全良性運行,河道周邊農田的產量大幅度提高,減輕了群眾的投勞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改善了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促進了高唐縣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經過生態治理的河道,現已成為防護、生態于一體的多功能堤防體系,水質明顯好轉,超標項目趨于減少,水生態環境質量基本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開創了高唐縣建設生態型河道的新局面。
5.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河道生態建設氛圍
充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河道生態建設主題活動,爭取得到河道周邊受益區群眾的支持。
5.2 完善規章制度,適時修訂河道治理規劃
已實施的相應制度、辦法、規定及細則等應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隨時修改完善,已制定的河道治理長遠規劃要與當前各項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統一協調,不斷擴大建設規模。
5.3 完善縣、鎮、村三級河道管護執法體系
加強基層河道執法隊伍建設,分區片派駐監督執法機構,配備執法裝備、執法用車等,爭取做到出現新問題新情況能第一時間及時處理。
TV 85
B
1673-8853(2016)10-0018-02
2016-08-05
(責任編輯:張進平)

楊淑青(1973-),女,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水土流失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