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陵生/編譯
改變臨床實踐的大數據
方陵生/編譯

如今,對人類基因組三十億個DNA堿基對測序的花費,可能比做一次腦部掃描費用還少,然而人們是如何將所有這些基因組數據轉化為醫療手段呢?
比如,生命科學家們通過對基因組測序、實驗室成果,以及病人的病史的研究,匯集了海量信息,由此應運而生的“精準醫學”,已經能夠根據個人需求提供具體的治療方案。
盡管如此,利用“大數據”的種種努力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如何創建分析工具,如何攻克科學難題,如何訪問數以千萬計的數據和如何克服重重障礙獲得病人的病史記錄等。
迄今,數十個國際項目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大量生物醫學信息,這些項目涉及的不僅僅是基因組領域內的信息,而人類蛋白質組的繪制和人類身體“器官清單”的構建也正在取得大踏步進展。與此同時,智能手機和其他可穿戴設備也在持續生成數量龐大的數據,并且這些數據包含著各自身體的健康狀況。通過海量數據,研究人員可以在深度表型分析過程中獲取對疾病特征更詳盡的了解。
為此,一些研究機構紛紛建立了基于云計算的“信息共享”機制,以規范、存儲和共享這些數據,包括一些制藥公司也選擇了基于大數據的癌癥治療項目,其中的一些項目不乏由國家主導和推動,如英國的“100 000基因組計劃”,其研發產生的療法已在開始改變一些臨床實踐。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遙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