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穆學君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出“雙線遞進”的培養方式,強調“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培養,設置學生綜合素質學分”,當今高校面臨畢業生就業壓力,因此對于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管理,特別是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求,、為目的,以學生社會素質培養為基礎,職業(或專業)素質提高為核心”的管理理念日益凸顯。本文充分借鑒“雙線遞進”的學生綜合素養教育理論,試圖推衍出普遍適用于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管理的科學體系,以此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學者穆學君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提出“雙線遞進”的培養方式,強調“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培養,設置學生綜合素質學分”。當今高校面臨畢業生就業壓力,因此對于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管理,特別是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需求,、為目的,以學生社會素質培養為基礎,職業(或專業)素質提高為核心”的管理理念日益凸顯。本文充分借鑒“雙線遞進”的學生綜合素養教育理論,試圖推衍出普遍適用于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管理的科學體系。
一、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管理的概念
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為管理目標,以期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等綜合素質,不斷拓寬載體,創新形式,改進方法,豐富內涵,增強實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滿足社會、行業和企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需求。高校應緊密圍繞社會、行業、企業和學生的需求,結合高校學生實際,將各項教育活動加以規劃整合,探索建立一套系統規范、操作性強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1.指導思想
以社會素質培養為基礎、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雙線遞進”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不斷拓寬載體,創新形式,改進方法,豐富內涵,增強實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滿足社會、行業和企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需求。
2.管理思路
突出職業素質管理的核心地位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社會素質管理為基礎,學生職業素質管理為核心。
3.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重視發揮優秀企業管理者、技術人員、勞動模范的作用,建立學校與社會、行業、企業和家庭有機結合的培養機制,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形成“全員化、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格局,切實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合力。
(2)層次性原則
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階段的教育內容和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努力做到有效銜接、分層實施、分級遞進、整體推進。
(3)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雙線并重”的原則
以第一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第二課堂教育為重要陣地,形成二者緊密銜接、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在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4)教育、管理、服務相結合的原則
把嚴格日常管理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強化服務意識,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成才、交友擇業、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
(5)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學生素質培養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
(6)管理與自我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律與自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有效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4.管理目標
(1)社會素質管理目標
提高學生的社會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培養個人品德修養,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相互理解和尊重,師生互敬互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
(2)職業素質管理目標
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3)學生綜合素質的“十有”管理目標
學生社會素質和職業素質的培養目標,歸根結底是努力培養學生具備“十有”和“六會”。
“十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健康、有誠信、有責任、有情感、有能力、有技能。
“六會”:會做人、會做事、會合作,最終會學習、會生存、會發展。
二、社會素質管理
學生社會素質管理目標的確定應從四個方面著手,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心健康和基本能力。通過積極開展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1.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規格
思想素質:了解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學會感恩。
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養成家庭美德、校園美德、社會公德。
法紀素質:培養學生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2.科學文化素質培養規格
科學精神:培養掌握專業知識,了解行業、專業科技發展動態,能夠掌握基本的、常識性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人文素質:了解人文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的社會科學相關內容,從而提高自身人文修養,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不斷提升他們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和人文素養。
審美素質: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文化品位,具備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觀點和較強的審美能力。
通過教育和培養,使學生達到科學文化素質學分的要求。
3.身心素質培養規格
身體素質:鍛煉健康的體魄,達到國家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心理素質:培養樂觀積極的精神面貌,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和自信的心態;養成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學會自我調適——掌握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和心理調適技能,能夠合理妥當的處理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般問題。
通過教育和培養,使學生達到身心素質學分的要求。
4.基本的社會能力培養規格
表達能力: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掌握寫作技巧,學會撰寫調查(調研)報告、論文,從而滿足專業的要求。
溝通能力:以個人品德修養為基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相互理解和尊重,師生互敬互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了解社交禮儀,能夠運用和掌握基本的社交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
自學能力: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講團結、會合作,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培養學生樹立信息收集的意識;能力培養學生掌握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善于對信息進行“去粗取精”的鑒別,并運用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發掘、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遵守相關網絡規定,養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通過培訓和自我鍛煉,使學生達到基本能力學分的要求。
三、明確職業素質管理目標
1.職業道德培養規格
誠信、敬業,遵守職業紀律和行業規范。
2.專業技能和企業文化培養規格
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自己所學及所應用的專業技能,獲得(達到)相應資格證書(水平)。
企業文化:培養學生了解優秀企業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完成企業文化素質的學分要求。
3.職業健康培養規格
職業心理健康:以行業、企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為標準,教育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八個有”——有健全的人格、有健康的情感、有正確的從業態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較強的抗挫能力、有敢于競爭的精神、有一定的創新精神、有追求成功的心理。
身體健康:通過體育鍛煉,使學生到達滿足工作需要的身體素質。
通過教育和培養,使學生達到職業健康素質學分的要求。
4.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規格
學習能力:培養提高學習意識,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動力,培養他們“愛學、勤學、會學”,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社會實踐能力,能夠利用所學專業技能開展技能型活動。
創造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廣泛攝取相關學科知識,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培養較強的創造意識、創造思維,使學生敢想、敢做、會做。
就業能力:培養學生具備較高的社會素質和職業素質,掌握就業政策、面試技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具備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具備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創業品質,掌握經營管理知識,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的能力,積極參與創業實踐,形成較強的創業能力,使學生“愿創”、“敢創”、“會創”,為日后創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