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
【摘要】 目的 探究內鏡檢查應用在缺血性結腸病中的臨床診斷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2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以及內鏡檢查情況。結果 22例患者都進行結腸鏡檢查, 其內鏡表現為壞疽型1例, 狹窄型3例, 一過型18例;病理學特點為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腺體結構遭到破壞以及炎性麥芽腫等。結論 老年患者發生便血與急性腹痛時, 應該排除缺血性結腸病的可能, 在沒有實施腸系膜動脈CT血管造影術(CTA)檢查前, 及時的進行內鏡檢查對于缺血性腸病的臨床診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臨床中值得廣泛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 缺血性結腸病;內鏡檢查;臨床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53
缺血性結腸炎是一種臨床中常見與多發的疾病, 其主要指的是因結腸壁血流灌注中斷或突然減少而引發的腸壁缺血性改變。現階段, 缺血性腸病的常見發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 其臨床表現主要是腹瀉、腹痛與便血等[1]。本研究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缺血性結腸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探究內鏡檢查應用在缺血性腸病中的臨床診斷效果, 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缺血性結腸炎作為觀察對象, 全部患者都經影像學檢查、結腸鏡檢查、臨床或者病理組織學確診。其中男12例, 女10例, 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6.9±6.9)歲。
1. 2 方法 發生便血、腹痛與腹瀉等高度懷疑為缺血性腸病臨床癥狀的患者, 入院后都需要進行便培養以及便常規等檢查, 以便排除外腸道感染性疾病。此外, 因為缺血性腸病的病變的部位主要是左半結腸, 若常規口服瀉藥的話, 則非常容易使腸道缺血情況加重, 因此則應該給予灌腸當作術前準備, 如果患者無腸鏡檢查禁忌, 則應該在1~3 d內對患者實施病理組織學檢查或者結腸鏡檢查, 詳細的對病變部位、分型以及臨床特點等進行描述, 全部患者在接受治療的2~4周內應復查腸鏡[2]。
2 結果
2. 1 內鏡表現與分型情況 22例缺血性結腸病患者都接受結腸鏡檢查, 根據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分型標準則可以分成以下情況:①壞疽型1例, 患者腸黏膜顏色表現為暗紫色, 且形成斑片狀出血與大片潰瘍;②狹窄型3例, 患者腸黏膜糜爛、充血水腫以及潰瘍等較為明顯, 經內鏡查看腸腔較為狹窄, 經病檢后不存在癌細胞;③一過型18例, 患者腸黏膜嚴重水腫充血, 其潰瘍形狀一般為不規則形與縱行, 且潰瘍之間難以看到正常黏膜。
2. 2 病變部位情況 22例缺血性腸病患者中, 13例患者經內鏡檢查直達盲部, 有3例患者進鏡到降結腸曲, 其余6例患者可以見到病變已經浸潤腸管周圍, 其內鏡到達腸腔以后發生較為明顯的狹窄問題, 難以通過內鏡, 則立刻實施黏膜活檢退鏡處理。
2. 3 臨床病理特征 22例缺血性腸病患者在病理學方面, 表現為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腺體結構遭到破壞與炎性麥芽腫等。此外, 混合性血栓常常發生于靜脈, 且為血流緩慢的靜脈, 形狀往往為粗糙干燥的圓柱狀, 呈紅褐色與灰白層狀。
3 討論
最近幾年, 心血管病的臨床發病率呈現著逐漸增加的趨勢, 又由于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等問題, 促使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發病率則持續上漲, 但是此疾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3], 特別是早期臨床表現沒有明顯的特異性, 非常容易出現漏診與誤診的情況, 從而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4]。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結腸鏡等技術也被廣泛的應用在臨床診斷缺血性結腸病中, 可以更加便利的獲取病理組織, 且對于缺血性腸病的診斷率與檢出率的提升具備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中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腸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研究結果顯示:22例患者都進行結腸鏡檢查, 其內鏡表現為壞疽型1例, 狹窄型3例, 一過型18例;病理學特點為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腺體結構遭到破壞以及炎性麥芽腫等。由此可知, 老年患者發生便血與急性腹痛時, 及時的進行內鏡檢查對于缺血性結腸病的臨床診斷具備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 老年患者發生便血與急性腹痛時, 應該排除缺血性結腸病的可能, 在沒有實施腸系膜動脈CTA檢查前, 及時的進行內鏡檢查對于缺血性結腸病的臨床診斷具備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臨床中值得廣泛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時光, 龍友余, 張真.關于缺血性腸病早期診斷的探討. 2008全國中西醫結合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會議學術論文集. 2008, 15(11):66-69.
[2] 賀磊, 譚詩云, 鄧濤, 等.纖維結腸鏡和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對缺血性腸炎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0, 17(26): 83-86.
[3] Hing-sang Chan, Philip W.Y.Chiu, Alexander Vlantis, 等. 內鏡檢查:早期喉部和下咽部癌的NBI, AFI, 和SMR診斷技術// 中華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2007:121-125.
[4] Danse EM, Jamart J, Hoang P, et al. Focal bowel wall changes detected with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in acute non-diverticular diseases of the colon. Br J Radiol, 2004, 77(923): 917-921.
[5] Crafts TD, Hunsberger EB, Jensen AR, et al. Direct peritoneal resuscitation improves survival and decreases inflammation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J Surg Res, 2015, 199(2):428-434.
[收稿日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