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汴霞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細胞形態學中的誤診與漏診。方法 31例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以不抗凝外周血為其血涂片, 檢查其紅細胞、血小板、寄生蟲及血液白細胞數量。結果 本次實驗中, 以生化檢查+形態學檢測的方式, 對所有血液細胞進行檢測, 從而完成最終的確診。其中誤診為肝細胞性黃疸證者10例確診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誤診與漏診5例(50.00%);誤診為雙性貧血者10例確診為冷凝集綜合征, 誤診與漏診6例(60.00%);誤診為結核性腦膜炎6例確診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誤診與漏診2例(33.33%);誤診為急性白血病5例確診為流行性出血熱, 誤診與漏診2例(40.00%)。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患者經其他血液檢查后, 均能為其疾病診斷提供準確的檢測依據。結論 借助血液細胞分析儀展開血液細胞形態學的檢測, 有利于篩選血象異常者, 而對于疑似病例則可借助顯微鏡等其他檢查手段來控制誤診與漏診的幾率。
【關鍵詞】 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漏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65
血液細胞學分析儀可有效提高血液細胞在其形態學檢測方面的準確性, 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提高醫療機構的經濟獲益, 現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大醫院的血液檢測之中[1]。在實際的臨床檢測中, 血液細胞形態學的檢測仍存有諸多問題, 誤診與漏診事件時有發生, 這對于患者的疾病檢查與臨床治療是極為不利的[2]。近年來, 國內外臨床醫學獲得了空前發展, 在這其中, 顯微鏡聯合應用血液細胞分析儀的檢測方式以其可靠性而逐漸成為主流檢測方式。本次研究以本院所收治的31例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患者為對象, 觀察并分析醫院工作中有關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的情況,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血液科所收治的31例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齡16~70歲, 平均年齡(45.1±10.2)歲。
1. 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血細胞情況進行檢測和記錄, 所有患者皆為血小板含量<100.0×109/L、血細蛋白含量<100 g/L、白細胞含量<4.0×109/L者。本次研究, 所有患者均經瑞氏染色法檢測, 血液涂片的材料來源為患者的不抗凝外周血, 由本院專業檢測人員對紅細胞、血小板、寄生蟲及血液白細胞數量進行形態學檢測。患者的疾病判定依據則由血液生化及血液學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為基準。在檢查完成后, 對患者的誤診與漏診疾病類型、診斷期間臨床表現、最終確診結果等進行詳細的記錄。
2 結果
本次實驗中, 以生化檢查+形態學檢測的方式, 對所有血液細胞進行檢測, 從而完成最終的確診。誤診診斷結果為肝細胞性黃疽證者10例, 在臨床上的表現多為皮膚黃染色、貧血等癥, 經聯合檢查后最終被確診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誤診與漏診5例, 誤診與漏診率50.00%;誤診診斷結果為雙性貧血者10例, 其臨床癥狀為典型貧血, 最終被確診為冷凝集綜合征, 誤診與漏診6例, 誤診與漏診率為60.00%;誤診診斷結果為結核性腦膜炎者有6例, 在臨床上的表現多為頭暈、發熱、惡心、嘔吐, 經聯合檢查后最終被確診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誤診與漏診2例, 誤診與漏診率為33.33%;誤診診斷為急性白血病者有5例, 在臨床上的表現多為頭暈、發熱、呼吸急促, 最終被確診為流行性出血熱, 誤診與漏診者2例, 誤診與漏診率40.00%。
3 討論
血液細胞形態學的檢查工作作為現代醫院診療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實踐內容, 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率, 但是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卻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其中尤以血常規檢查中誤診與漏診等情況最為常見。實際上, 在各大醫院的血液檢查工作中, 有關血液細胞形態的誤診與漏診等現象屢見不鮮, 并且有相關研究表明[3, 4], 國內醫療機構在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的誤診與漏診率高達40%, 這對于患者的疾病檢查與臨床治療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對于部分誤診誤判的疾病而言, 一旦用藥不慎或是貽誤治療最佳時機, 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 各醫療機構必須要重視對血液細胞形態學的檢測, 對出現誤診與漏診的原因進行深刻的總結和分析, 同時制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以提升患者的診療有效率。各血液類疾病診斷與治療的關鍵點在于血細胞形態學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質量, 準確高效的細胞形態學檢測結果有助于各類血液疾病的預后判斷、鑒別診斷和預防。然而, 在實際的醫療檢測中普遍存在著實驗室檢查人員自身工作能力同工作需要不相符的矛盾, 具體表現的血液檢測結果會受來自人為因素的干擾, 使得其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這對于疾病檢查、確診、治療等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5, 6]。為此則需制定相應措施以提高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的準確性。醫院管理階層應建立并實施與醫院條件相符的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規范, 以科學合理的制度保證血液細胞檢測的準確性[7]。要定期對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人員進行資格審查, 避免不具備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資格的人員參與到相關領域的工作中去。加強血液細胞形態學檢驗人員的培養工作, 提高其綜合素質, 從而更加系統地掌握相關檢驗知識和操作技能。通過定期組織血液檢查人員參與有關細胞形態學檢測的網上會診與交流活動, 以加強工作人員對于疑難少見病型的認識與診斷, 提高其對于血液疾病的認知能力[8]。
綜上所述, 依托于細胞分析儀而完成的形態學檢測, 能夠為多類型的血液疾病篩查提供更為可靠的診療依據, 而對于部分疑難病癥或少見病型則應借助于顯微鏡+實驗室檢測的聯合檢測方式, 以提高其檢測的準確性及質量, 因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魏寧康, 杜元元. 注重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降低血液病漏診和誤診.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3, 10(09):1166-1167.
[2] 申國娥, 劉艷竹, 牛秀蘭, 等.外周血異常紅細胞形態學檢驗降低血液病漏診和誤診價值探討.中國保健營養, 2015, 25(14): 31.
[3] 安娜. 外周血異常紅細胞形態學檢驗降低血液病漏診和誤診價值研究.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 6(2):54-56.
[4] 宋國良, 薛晶, 李月霞,等. 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1, 19(3):25-27.
[5] 巴哈古麗,王素甫, 蘇巴提. 外周血異常紅細胞形態學檢驗降低血液病漏診和誤診價值探討. 醫藥衛生:引文版, 2016(5):6.
[6] 胡玲. 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2):133-133.
[7] 路靜. 血液細胞形態學誤診與漏診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4(30):99-100.
[8] 李順義. 血細胞形態學漏診分析與對策.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5, 28(2):140-141.
[收稿日期: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