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蘭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療效以及對預后的影響。方法 53例采取開腹肌瘤剔除術(AM)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開腹組, 62例采取腹腔鏡肌瘤剔除術(LM)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腹腔鏡組, 對比兩組術中、術后指標, 隨訪18個月評估患者復發率及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19±4.96)min, 術中出血量為(88.38±7.29)ml、術后排氣時間為(20.47±4.97)h, 住院天數為(3.95±1.18)d均優于開腹組患者的(73.62±7.83)min、(132.90±16.0)ml、
(36.67±4.84)h、(8.05±1.35)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創口感染發生率為16.13%, 術后鎮痛率為30.65%, 術后發熱率為11.29%;開腹組術后創口感染發生率為58.49%, 術后鎮痛率為77.36%, 術后發熱率為52.83%;腹腔鏡組三組指標均顯著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1個月肌瘤殘留率1.61%, 術后12個月肌瘤復發率3.23%, 術后18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為(90.67±4.51)分優于開腹組的13.21%、16.98%、(86.48±7.2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LM治療子宮肌瘤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且具有手術創口小、術后易恢復及不易復發的明顯優勢, 可于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肌瘤剔除術;開腹肌瘤剔除術;預后評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70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 好發于30~50歲的女性群體, 在>35歲的女性中約有25%患有子宮肌瘤[1], 有5%~10%的不孕與子宮肌瘤有關[2]。AM是子宮肌瘤手術治療的傳統常規術式, 效果被臨床廣泛認可, 但其具有手術創口大、易感染且術后恢復時間長等缺陷。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正在由傳統的開腹術逐漸轉變為微創的LM[3]。本院采取LM治療子宮肌瘤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經隨訪得知患者預后良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12月間選取AM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53例作為開腹組, 2013年1月~12月間選取LM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62例作為腹腔鏡組。排除標準:子宮內膜有惡性病變患者、心肝腎肺功能異常患者、術前3個月內應用激素治療的患者以及有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患者。開腹組患者年齡30~56歲, 平均年齡(46.73±8.29)歲;其中單發肌瘤34例, 多發肌瘤19例;肌壁間肌瘤31例, 漿膜下肌瘤22例;盆腔有手術史7例;有術后妊娠意愿的46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29~57歲, 平均年齡(46.23±8.24)歲;其中單發肌瘤39例, 多發肌瘤23例;肌壁間肌瘤34例, 漿膜下肌瘤28例;盆腔有手術史5例;有術后妊娠意愿的54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術前行彩超或CT、宮頸細胞學的檢查, 月經不規律患者給予診斷性刮宮以排除子宮內膜的惡性病變。開腹組患者給予腰硬麻醉或持續硬膜外麻醉, 開腹探查并剔除肌瘤, 縫合瘤腔后逐層關腹。腹腔鏡組給予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 患者取膀胱截石體位, 放置舉宮器以便術中充分暴露肌瘤的位置關系。采取四孔法行腹腔鏡手術, 于臍部的上緣(下緣)做1 cm的縱向切口, 以穿刺制造氣腹, 置入腹腔鏡。于內視鏡下分別做其余3個穿刺孔, 并分別以0.5 cm、1.5 cm及0.5 cm的Trocar穿刺入腹, 置入手術操作器械。對腹腔情況進行探查, 檢查是否有粘連, 肝、膽、腸管與大網膜是否異常, 觀察子宮肌瘤的位置、體積及數量。位于漿肌膜下的子宮肌瘤, 如瘤蒂較細則使用電凝刀切斷瘤蒂后剝離瘤體, 創面給予電凝止血;如瘤蒂較粗則將瘤體的表層假包膜切開, 牽拉出瘤體以0號的可吸收線行“8”字縫合。位于肌壁間的肌瘤, 將瘤體最顯著的突起處切開, 以穿刺針穿刺子宮的肌層, 于子宮肌瘤的四周注入10 U的垂體后葉素, 用單極電凝刀切開肌瘤的表層假包膜, 直達肌瘤體, 以大號抓齒鉗夾住瘤體并牽拉, 與假包膜徹底分離, 給予電凝止血, 剔除肌瘤, 剝離出的肌瘤體使用粉碎器進行旋切后逐次取出, 將肌層進行縫合后關閉瘤腔、止血, 預防死腔的形成。以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腹腔并吸凈, 仔細觀察無出(滲)血點后, 排空腹腔內的氣體, 除去手術操作器械, 縫合腹壁創口。
兩組患者術中切除的肌瘤組織均送病理檢驗, 術后給予常規抗生素2~3 d, 預防感染。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臨床指標(術后發熱率、術后鎮痛率、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子宮穿孔、創面出血或滲血、創口感染、盆腔粘連等;全部患者均隨訪18個月, 于術后1個月時統計肌瘤殘留率, 術后6、12個月時統計肌瘤復發率, 18個月時統計妊娠率同時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生活質量評分[4]評估患者預后生活質量, WHO生活質量評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術中指標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0.19±4.96)min, 術中出血量為(88.38±7.29)ml;開腹組患者手術時間為(73.62± 7.83)min, 術中出血量為(132.90±16.0)ml;腹腔鏡組術中指標均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術后臨床指標 術后兩組均未見子宮穿孔、大面積出血、盆腔粘連、臟器損傷等嚴重并發癥, 但兩組均有手術創口感染發生, 腹腔鏡組術后創口感染發生率為16.13%(10例), 術后鎮痛率為30.65%(19例), 術后發熱率為11.29%(7例);開腹組術后創口感染發生率為58.49%(31例), 術后鎮痛率為77.36%(41例), 術后發熱率為52.83%(28例);腹腔鏡組三組指標均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排氣時間為(20.47±4.97)h, 住院天數為(3.95±1.18)d;開腹組術后排氣時間為(36.67±4.84)h, 住院天數為(8.05± 1.35)d;腹腔鏡組兩項指標均短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預后評估 兩組術后6個月肌瘤復發率及術后18個月內妊娠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后1個月肌瘤殘留率1.61%(1例), 術后12個月肌瘤復發率3.23% (2例), 術后18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為(90.67±4.51)分;開腹組術后1個月肌瘤殘留率13.21%(7例), 術后12個月肌瘤復發率16.98%(9例), 術后18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為(86.48±7.26)分;腹腔鏡組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LM的適應范圍也在逐步擴大, 多發性肌瘤、闊韌帶部肌瘤以及較大體積的肌瘤等已經不再是LM的禁忌證[5]。傳統開腹術具有手術禁忌證少, 療效明確的優勢, 已被臨床廣泛認可, 但開腹術的手術創口大, 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大、術后創口易感染, 并且手術創口不符合美觀要求。而LM的創口微小, 手術時間短、術后易恢復, 因此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本次研究中, 腹腔鏡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顯著低于開腹組。腹腔鏡組術后發熱率、感染率、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均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 充分的說明了LM的顯著優勢。腹腔鏡組術后1個月的肌瘤殘留率及術后12個月肌瘤的復發率均明顯低于開腹組(P<0.05), 分析其原因與腹腔鏡顯示系統可于術中多角度觀察腫瘤灶, 并且能夠放大術野利于術中顯露微小肌瘤灶;而術后6個月時兩組肌瘤的復發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小肌瘤逐漸增大, 因此術中如有微小肌瘤灶殘留術后6個月時尚不明顯, 而12個月時微小灶可能逐漸增大而造成復發。術后18個月時兩組的妊娠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LM術療效可靠;而此時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明顯高于開腹組(P<0.05), 主要是手術創口微小, 更加滿足患者的美觀要求。
綜上所述, LM治療子宮肌瘤具有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不易復發、創口微小、易于恢復且遠期預后良好的顯著優勢, 可于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唐湘玉.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 醫學信息, 2014(25):607.
[2] 王鳴, 林萍, 孟慶勇. 腹腔鏡輔助子宮肌瘤剔除術對不孕患者生殖預后的影響.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08(9):113-114.
[3] 魏玉華.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比較研究. 中華全科醫學, 2013, 11(3):429.
[4] 賀英, 劉曉娟, 路繼成, 等. 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老年患者DDI評分及預后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10):2627-2629.
[5] 朱霞.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預后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5(30):4224-4225.
[收稿日期:2016-08-15]